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婴儿时期用过的裹毯,3岁了还一直要用!

没有小熊玩具在身边就一直哭闹,哪也去不了!

坏了的玩具也坚决不让扔,坚持要从垃圾堆里捡回来!

......

看到孩子的这些怪癖,当妈的你有没有很担心:孩子是不是有恋物癖,为什么他会那么过度偏爱一个物品?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3岁前的“执着症”再正常不过!

孩子“执着”于一个物品的现象一般出现在1岁之前,18个月到3周岁之间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以后会逐渐好一点,我们姑且把他们这种表现称之为“执着症”。

为什么孩子会有“执着症”呢?2周岁前后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行动能力表现出信心。想脱离妈妈的怀抱,向往独立的心情特别迫切。 但现实的情况是,离开妈妈怀抱之后的各种恐惧感和自己行动能力的不足,又会让孩子对某种东西有依赖的倾向。

为了减少这样的复杂情绪,孩子们会选择用一种最熟悉、能随心所欲的物品来给自己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后期逐渐发展为对这种代替物产生现强烈的“执着”情感。

如果你家孩子有比较依赖某种物品的现象,他想做什么就让他自由地做好了。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尤其三岁之前,父母一定要把这种“执着”看成是最平常的行为。尽可能的不去把它当成一种病状,放宽心,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有了小伙伴,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别人学习怎样行动。交心的朋友慢慢多了之后,之前的“执着症”就会自然减少直至消失。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孩子很需要心灵的安定感

孩子为什么会对一样东西过于执着呢?

最普遍的理由莫过于妈妈不在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安慰。孩子和那个物品在一起,感觉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感觉很踏实、不会害怕。像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样的温暖。所以有很多孩子对小时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洗澡毛巾、包被、擦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软的东西,容易产生特别的“执着”。

也有一些孩子对硬邦邦的物件比如:玩具,勺子,饭碗,奶瓶,儿童叉等产生“执着”。拿着自己的东西,来确认自己的领域或者自我特性。还有,如果有人用它或者拿走,就会有种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不见的恐慌感,孩子还会因此发火。有的孩子会对父母的结婚录像、漫画书、纸片、第一双运动鞋、坏掉的玩具产生强烈的“执着”。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执着”太久或说明“感觉统合”不顺畅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从身体和环境接收感觉刺激,进行组织调解,在环境里有效地使用身体的神经生理学的过程。但是有些孩子比其他的孩子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晚,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这时候孩子就迫切地需要一个物体来刺激自己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感觉刺激的话,就会特别地空虚和恐慌。

比如:去哪里都特别关注马桶和喜欢画马桶的孩子,专注转动的车轮的孩子,常常被在街上的门店招牌吸引的孩子,过度依赖手机的孩子等,都是通过视觉刺激来获取满足感。只喜欢会发声的玩具,特别喜欢听开门关门声音的孩子往往是通过听觉刺激来获取满足感。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依然无法摆脱对某些或某一物品的依赖或执着,可能就代表着他的感觉统合发展不顺畅,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通过适宜的感觉刺激(感统训练)来帮助他尽早获得满足感,实现感觉统合功能的顺利发展,从而摆脱“执着症”。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特别强调: “执着”不是孩子有意,莫要妄加责备!

需要再次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孩子不是为了让父母担心而故意过度执着于某一种物品的。来自他自己内心的不安,孩子也无可奈何。

孩子的这些“怪癖”你怎么看?

虽然孩子也听到爸爸妈妈的训斥:“不要那样”,但孩子真的无法顺利完成父母的指令。这种执着某一种物品的表现只能慢慢改掉。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难处,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痛苦。

下篇文章老岳来给你支招:如何改善孩子的”执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