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滴滴的错,为什么偏偏说顺风车啊

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滴滴顺风车连续出现两起女乘客被司机强奸杀害的恶性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下,滴滴出行宣布自8月27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和产品逻辑,并免去黄洁莉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免去黄金红客服副总裁职务。随后不久,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向外界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将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另一个主要布局顺风车的企业——嘀嗒出行虽然尚未宣布是否也会跟进下线顺风车业务,但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接受采访。一时间,顺风车成为出行平台噤若寒蝉、打车用户谈虎色变的话题。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因噎废食永久废除顺风车呢?


明明是滴滴的错,为什么偏偏说顺风车啊



我们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而毁了一锅汤。在这两起事件中泯灭人性,实施犯罪的人渣同样有很大的可能性在其他地方犯罪。例如全球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起劫机事件,难道我们能因此就关掉所有航空公司吗?美国校园枪击案时有发生,也没见美国把所有学校关停不是?当然我并非有意为滴滴洗地,恰恰相反,我认为造成这种恶果的错误就在滴滴本身,而非顺风出行的共享模式。

滴滴首先错在过分强调顺风车的社交属性上。顺风车不是线下版陌陌,不能靠一些“青色”擦边球的标签去吸引用户,这严重背离了顺风出行的初衷。其次,滴滴没有把好行业准入门槛,导致顺风车鱼龙混杂。再次,滴滴顺风车业务模式和产品定位有问题,司机和乘客并非上下班通勤顺路搭乘的关系。由于网约车门槛的提高,顺风车成为少数不达标司机从事非法运营的场所。上述这些都会导致顺风车主和乘客的风险陡增,成为恶意犯罪的温床。可以看出,这里很多问题都是滴滴公司在产品设计和业务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和问题,而并非顺风车这种最具有共享经济属性的出行模式之弊。

明明是滴滴的错,为什么偏偏说顺风车啊


国外一些共享出行平台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共享出行平台Waze要求车主每天只能搭载两单,乘客支付的价格往往基于油价和部分车辆折旧费用,整体费用很低。Waze平台也坚持公益服务定位,不盈利,不从顺风车主订单中提成。法国BlaBlaCar顺风车公司拼车业务严禁车主专职拉客盈利,收取的费用只能补贴油耗本身。在安全方面,BlaBlaCar还推出了“女性专车”,确保女性不会和男性共乘一辆顺风车。


明明是滴滴的错,为什么偏偏说顺风车啊


共享出行是未来低碳、智能和可持续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监管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而不能因噎废食。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顺风车必须是固定路线区间。顺风车主必须预设日常通勤路线,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例如6个月)之内不可更改,顺风接单范围不可超出该区间5公里以上。春节等节假日跨城顺风车也应如此。

2、顺风车必须是固定时间区间。顺风合乘只能在上下班高峰期,例如早7点—9点,晚17点—20点之间发布和接受顺风合乘订单。

3、顺风车司机和乘客端均需设立信用准入门槛。可以将个人信用记录或者互联网征信记录接入顺风车平台,并分别设立司机和乘客的最低信用门槛。

4、出行平台要充分保护司机和乘客的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顺风车业务不应强调司乘网络的社交属性,更不能打“青色”擦边球。平台应该充分利用面部识别、一键报警等技术手段保障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