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滴滴?

网约车又一轮大战开始,昔日网约车霸主滴滴,危险了?

近日,中国网约车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大战!

首先,美团正式宣布进入网约车领域,在经过2017年南京等城市的试点后,美团决定开始多个城市的扩张计划,并计划先后上海、上海、成都、杭州等7座城市上线打车业务。

接着,又一企业宣布进入顺风车领域,3月27日,高德地图宣布,正式进军顺风车领域。其自营的顺风车业务先是“进攻”在成都、武汉两地上线。

一时间,媒体的充满了各种滴滴危险的文章。

如:《滴滴为什么在上海“输”得这么惨》

《滴滴危险了》

《滴滴慌了》

《滴滴彻底慌了》

……

似乎,一夜之间滴滴就将陷入困境,滴滴的日子将被终结了!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滴滴,会被轻易打败吗?

滴滴,作为中国目前网约车霸主,会轻易被打败吗?会让人们在网约车和滴滴说再见吗?

再见,滴滴?

人们常犯的两个认识误区

竞争背后是博弈,博弈结果的决定,由双方实力所决定。

昔日霸主是否被击败,主要看两方的实力:一方是进攻、挑战者的实力,另一方是原有霸主的实力。

在面对一些行业冲击时,人们很容易陷入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新进入者想象的非常厉害,另一个是把原有的企业想的太弱,而并没有认真分析两者的实力对比,究竟如何?

事实上,很多时候并没有人们表面想的那么简单。

误区一:把美团等“新挑战者”想的太厉害!

实际上,它们改变不了成本结构、改变不了行业现状

很多人把美团、高德等挑战者想的太厉害,把它们想成了滴滴的终结者。

成为终结者的前提,它们在原有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改变了规则,很显然美团、高德做不到。

新挑战者改变不了出租车成本结构,改变不了现状

目前,众多《滴滴危险了》《滴滴慌了》等文章,判断所陷入的一个误区,似乎新挑战者可以改变行业现状,改变目前乘客打车费、网约车司机收入状况。

但是,滴滴、高德等都做不到这一点。

1. 出租车不是暴利行业、没有价格战空间

长期价格战,都不会活得很好,也无法持续

在上一轮网约车大战,昔日滴滴、快的、优步中国等网约车大战时,都盲目的认为传统出租车企业收取份钱,似乎是暴利。

但是,上一轮价格战最终却时间一长打不下去了,以几大巨头合并、取消补贴而结束。

因为,它们都忽略了出租车公司所需承担的隐形成本——车辆购买费用、三险一金、人员管理成本、税金等,这些使得出租车公司净利润空间没那么大,也没有突破大多数传统产业10%的净利润率天花板,没有那么大的价格战空间,也没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

结果,当很多网约车司机自己购买车辆,按照网约车车辆要求、报废年限等要求,以及自己承担三险一金后,发现收入没有那么高,而且压力很大。

于是,在网约车大战结束后,又重复了以前的情况:

一方面,管理平台扣点不低,为了更好的管理、服务,平台公司要承担监管责任(最初发生多起学生乘坐网约车出事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而承担安全监管责任,就意味着增加人手、增加员工,增加管理成本、服务成本等运营成本,这些都是需要费用的,还有其它开支,于是,网约车加大了扣点,滴滴的扣点是20%。

另一方面,网约车司机没有比出租车司机高多少。在当初网约车大战、取消补贴之后,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并没有比出租车司机高多少——20%扣点、车辆成本、三险一金等下来,网约车司机收入没有那么高,于是,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离职出租车司机、去开网约车后又回流出租车公司的现象”。

某种程度上,网约车公司和网约车司机的关系,与以往出租车公司于出租车区别不大。

虽然无论消费者、还是网约车司机,对网约车平台滴滴从当初的理想化追捧到吐槽。

这次似乎美团能改变状况,但最终还是会重复重复以前的状况,当这次补贴大战结束后,又会对美团吐槽,毕竟行业成本结构、利润空间在这里。

2. 网约车并没有大幅提高出租车效率

——毕竟出租车行业是人工效率、不是机器代人

目前,网约车并没有大幅提高出租车效率,让司机收入提高。

毕竟,出租车行业是一个人工行业,固定时长效率的重劳动力模式,要想效率大幅提高,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车开的更快(这是不能被允许的),要么非机器代人,如:机器流水线取代人工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

很显然,今天还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网约车无论价格空间、还是出租车行业效率,都没有大幅提升。

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是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本质上,和零售的线上电商、线下零售类似。

网约车的出现,是传统出租车的一种形式补充,属于线上叫车(出租车)模式,满足了一部分群体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工具线上叫出租车的需求。

而传统出租车(巡游出租车)是线下招手叫车(出租车)模式。

网约车和传统巡游出租车,它们是出租车的线上、线下两种不同交易形式,如同零售的线上零售、线上零售一样,两种零售交易模式,但并没有改变零售的本质一样。

因此,仅仅是网约车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出租车的本质,更没有改变出租车行业的成本结构。

所以,当上一轮网约车大战后,打车费、收入都没有大改变,一切都回归了从前。

在上一轮网约车大战的激烈时刻,2013—2016长达4年时间里,一度价格特惠不断。

但是,当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当价格战结束之后,它并没有带来更低的打车费,而网约车的司机并没有比传统出租车高。

这次网约车大战将又是一次重复,仍是促销价格战,最终价格体系还会回到以前?这次网约车大战,将是此前网约车大战的又一次重复!

这将是又一次的价格促销大战,一次通过烧钱争夺市场——通过短期特惠策略,吸引参与者加入,扩大市场份额,扩大自己的规模。

但是,在达到目的之后,特惠也必然会将取消,价格回调,甚至不排除上涨的可能。

毕竟,持续烧钱价格战不可持续,如同当年滴滴、快的、优步中国的烧钱大战最终不得不结束一样。

要知道,即使在大幅减少补贴、甚至是取消补贴,提成提高、打车费用涨高的情况下,滴滴2017年仍亏损了3—4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

所以,不要把网约车想的太理想,更不要把挑战者想的多完美!

误区二、把“昔日霸主”滴滴想的非常弱!

对于此轮网约车大战,很多人认为滴滴似乎非常弱、不堪一击,特别是长期的吐槽之后,一些人甚至认为滴滴这次肯定完蛋了,更有媒体刊发《卸载滴滴》的文章。

这也是脱离实际的看法,不要把滴滴想的不堪一击,很脆弱的就被打败!

毕竟滴滴也是上一轮网约车大战中激烈厮杀下来、成为最后赢家的企业。

1. 滴滴的战斗力很强

——一个具备狼性作战风格的企业,不是菜鸟型对手

在网约车市场里,滴滴能够击败众多对手,已经证明了其彪悍的战斗力。

上一轮网约车大战,2012—2016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曾有众多企业加入这一竞争中。仅2013年就先后出现过30多家网约车公司。2014—2015年,还有新的网约车公司出现。

在这些众多竞争对手,其中还有阿里投资的快的、美国uber投资的优步中国两大强敌,滴滴能胜出、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滴滴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来自于阿里的地推团队,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地推铁军”,美团网、赶集网、去哪儿网、大众点评网、瓜子二手车网站的COO(首席运营官)都来自这支团队,以作战风格彪悍、战斗力强著称。

所以,滴滴的团队还是具有非常强战斗力,不容小觑。

2. 消费者习惯已经养成

——改变习惯很难

在上一轮长达5年的群雄竞争之后,三大巨头竞争时,把众多中小竞争对手都烧了出去,而随着三大巨头的合并,网约车大部分用户都归了滴滴一家。

经过2013年大战之后,长达5年时间培养了一批网约车用户,也培养了一批滴滴用户,并形成了消费习惯。

在商战中,改变消费者习惯很难!毕竟先进入的品牌,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当然,对于美团而言,并非没有办法,它可以学习滴滴早些年的事情——烧钱、烧更多的钱。这就涉及到下面第三个问题——资金比拼问题。

3. 滴滴资金实力不容小觑

——融资能力很强,上一轮网约车大战胜出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网约车大战而言,一方面是企业战斗力的竞争、运营能力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资金的竞争。网约车的补贴大战本质就是烧钱大战,比拼资金实力。

在上一轮的网约车大战中,滴滴能够笑到最后,与其调动资金的能力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投行出身的柳青加入,让滴滴与资本对话的能力极大提高。

这也是滴滴在与快的、优步中国的资金大战中,能够胜出的关键要素之一。

再见,滴滴?

美团与滴滴相比,还是有一定竞争力。但是,美团还是部分市场切割者,不是替代者

相对高德地图,美团与滴滴相比,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实力。

一方面,在运营的作战力上,美团与滴滴有一定相似性

美团的曾经地推操盘手干嘉伟,来自阿里,他和程维一样,都带有阿里地推铁军风格,干嘉伟为美团成功打造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地推团队,成为美团在团购、酒店、外卖等多个领域成功占据一定份额的重要因素。

对于网约车这种需要地推力量的行业而言,美团所沉淀的运营战斗力,与滴滴竞争,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另一方面,在资金实力上,美团也具备一定竞争力

作为目前国内的独角兽之一,美团也拥有丰富的融资渠道、资源,也有不错的估值,这也使得它具备一定的资金竞争力。

再见,滴滴?

不过,由于美团并没有改变行业的成本结构、也没有革命性的提高效率,本质上打的只是一场促销价格战,而滴滴这个经过厮杀的巨头无论运营实力、资本实力,还是用户积累上都有一定优势。

因此,美团还是一部分市场的切割者,而不是替代者、颠覆者。

至于份额切割多少,就看双方狼性作战力的比拼、资本实力的比拼。

新一轮网约车大战,“滴滴再见”不可能发生,最终,只能切割部分市场

竞争格局变化,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实力PK。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新挑战者实力、模式而言达不到革命性,还是传统的价格战打法;美团、高德地图等,在成本结构、效率上也无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同时,昔日霸主滴滴的实力也不是那么菜,而是不容小觑!

而且,对于此次网约车大战而言,它和上一轮网约车大战相比,在要素比拼上没有什么区别——拼价格、运营实力、资金实力,最终所呈现的结果也不会改变太大——网约车公司商业模式、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在补贴结束后,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没必要对滴滴唱衰,《滴滴危险了》《滴滴慌了》《滴滴彻底慌了》等更谈不上。

最终,它只是一次市场切割战,新进入的挑战者切割部分市场,对大格局改变不大。最终的市场状况,行业状况,都不会有大的、革命性的改变。

因此,它对网约车格局,以及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市场格局变化不会是颠覆性的。

再见,滴滴?

最大改变,推迟滴滴盈利时间,拉高美团上市估值

这场新一轮网约车大战,最大的改变是推迟滴滴盈利的时间,拉高了美团上市的估值。

近日媒体报道,滴滴出行2017年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预计2018年其主营业务将实现盈利。

此时,美团重新掀起的价格战,滴滴必须应战,无疑打乱滴滴盈利的时间计划,推迟盈利的时间。

同时,媒体曾报道美团准备今年IPO上市,而网约车业务的增加,无疑扩大了增值空间,拉高了它的上市估值、市值。

很多商业解析,不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而是看它深层的规律。

对待此轮网约车大战,同样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