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的記憶 之六——“臘八”

牛街的記憶 之六——“臘八”

作者:馬佔順,歷任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顧問,北京市東城區作協會員。

時間過得真快啊,今早睜開眼睛一看手機上的日曆,哈都臘月初五了,也就是說再過三天我們就過“臘八”了。

說起“臘八”,我感到有兩層意思:

一是代表著季節,就說北京吧,標誌著已經進入寒冷的“三九”天了,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那是形容冬天的寒冷達到極致。

二是代表著中國的節氣——臘八節。就是每年農曆的十二月(臘月)初八,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據史料記載,原來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據說現今在南方少數地區仍有留存。

這項活動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

“臘八”這天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

在“臘八”這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據記載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

臘月是年歲之終,人們盼望來年豐衣足食。在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的傳承下,慢慢形成了“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以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說起“臘八粥”,倒讓我想起在家、在單位和在牛街的“臘八”緣。

牛街的記憶 之六——“臘八”

早些年我們還小的時候,家裡的生活雖然還可以。到了“臘八”這天,母親總會早早地起床,把頭一天早已泡好的米、各種豆類和花生等食料,按照煮的時間的長短,分開放進鍋裡,慢慢煮成噴香的“臘八粥”。早起我總會吃上兩碗,身上暖乎乎的,再穿上“棉猴”(帶棉帽的棉大衣)去上學。天快到中午了坐在教室裡,有“臘八粥”的墊底感到肚子還是飽飽的。

小時候我吃粥的時候,總愛挑著粥裡的花生米吃,因當時食物匱乏,平時也很少吃到。邊吃我心裡還邊數著粥裡另有的幾樣東西,有我知道的紅小豆、大芸豆、大紅棗、核桃仁,還有平時不常見的高粱米和大麥米等等。

吃著“臘八粥”,母親告訴我“臘八到了,全家每人都吃上熱乎乎的‘臘八粥’,是一起祈願來年全家平安康樂!”這也是全家人的心願。

結了婚,有了媳婦。到了“臘八”這天,妻子也是照樣把早已準備熬粥的原材料用水“泡上”。除了母親用的原料外,她還增加了具有藥膳功能的百合、蓮子和銀耳等,在熬好的、稠稠的“臘八粥”裡再添加些紅糖,嘿!吃起來更是甜潤爽口。妻子說,“臘八粥一定要慢慢熬,才有臘八粥的味道!”

前些年在牛街的單位工作。“臘八”這天,我總是來得最早,員工餐廳也早就準備好了香噴噴的“臘八粥”。一碗“臘八粥”下肚,能感知到員工事務部的廚師們對所有人員的新年祝福。他們起早雖然辛苦些,可他們對大家的愛是永遠的!

要說我在牛街喝“臘八粥”。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會兒,工作的單位還沒有食堂。所以早飯只能在上班路途中解決,騎著自行車碰到哪家就是哪家。

記得在牛街的南口南橫街那邊,零星的有幾家賣早點的。早點喝的有米粥、豆漿和豆汁等。有一年的“臘八”,因急著到單位,我還真把這吉祥的日子給忘了。當走進這家掛著“清真”字牌的早點鋪時,迎面撲來了那濃濃的“臘八粥”香味,頓時讓我那飢腸軲轆的胃口,好像找到了填充的最好美食——一碗“臘八粥”下肚,再加上一個“糖耳朵”,真是飽飽的,身上也熱乎乎的。

牛街的記憶 之六——“臘八”

俗話說,“春補肝,夏解暑,秋潤肺,冬養胃”,因此我們冬天喝粥是調理人體腸胃功能的最佳季節。

在讀到老舍先生對老北京臘八節的描述時,讓我感嘆老舍的胸懷:“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粥是祭祖祭神的,這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細細想來,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看,說的就是好!

是啊,“臘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臘八”的習俗不僅是喝“臘八粥”,有的地方還有泡“臘八蒜”、包“臘八餃子”的習俗。我們很多的傳統承載千年,傳統節日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自然習慣。

我想這“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餃子”等就是我們豐收的象徵、還是我們團結的象徵、更是預示美好未來的象徵!

2019年元月10日(農曆臘月初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