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劉秀,不是一個好學生?那要看你怎麼定義“好學生”

劉秀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此後一直由叔父劉良撫養。別看劉秀家說起來是皇族,可是正經算起來,那還是五六代以前的事,一代一代下來,爵位越來越低,到劉秀曾祖父輩因為是旁枝,連爵位也沒了。劉秀的父親擔任過縣令,叔父劉良也曾當過縣令。等到王莽的新朝建立後,換王家是皇族,劉家就不是皇族了,自然一切皇族的優待全都沒有了,縣令也當不成了。

所以劉秀其實是苦出身,自小在家裡什麼活都幹,而且劉秀還非常能幹,農活做得非常棒。他大哥劉縯跟他們的先祖劉邦相同又不相同,劉縯沒有劉邦當皇帝的命,卻生了皇帝的病,跟劉邦一樣自小不愛幹農活,還經常笑話劉秀幹農活,說劉秀像極了劉邦的二哥。聽了這話,劉秀也只能呵呵,你不幹活,要是我也不幹活,誰來養活這一家子啊。

劉秀生來是個帥哥,據《後漢書》記載,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 " 隆準"的意思是鼻子豐隆,準頭齊,鼻樑挺直,直上印堂,這個長相顯然很陽剛,很有男子漢氣概。"日角"是指額骨起狀,看起來就兩隻角,這個長相就不恭維了,正常人應該不長這樣。不過史官都得這麼寫,皇帝嘛,總得有些地方跟常人不一樣。

劉秀這麼好的料子,總是幹農活也不是個事。劉良一直當官,朝廷中總有幾個朋友,因此劉良就找機會讓劉秀去太學上學。

就這樣,約二十歲的時候,劉秀來到長安,進入太學求學。從南陽舂陵鄉下,來到長安這樣的大都市,劉秀的世界驟然打開,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麼精彩!

漢光武劉秀,不是一個好學生?那要看你怎麼定義“好學生”

漢代的太學,當然也分專業,漢代太學教授的課目僅限於六經——《易》、《尚書》、《詩》、《禮》、《春秋》、《樂經》。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區區六本書,要不了一個學期就能學完,咱們初中一學期不還開了八九門課嗎?

不然。

這六經,除了經文之外,還有附生於經文的註疏,到漢代就已經形成了無比龐雜的體系,非常繁瑣複雜,別說一個人能夠兼通六經,普通人一輩子能弄通其中一個分支就非常了不起了。

譬如,光光解釋"堯典"二字,一個名叫秦延君的儒師就能講上一個學期。所以在太學隨便學什麼專業都不容易。《漢書-藝文志》批評道:"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想一想都很恐怖。

剛一開始進入太學,劉秀就被嚇住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是滿腹經綸,尤其是他的同鄉鄧禹,十三歲就精通詩經,更是天才中的天才。

漢光武劉秀,不是一個好學生?那要看你怎麼定義“好學生”

鄧禹

然而劉秀卻並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曹三公子云:"抱經而讀,有如按圖索驥,已是笨伯。守經不放,則似刻舟求劍,更是等而下之。時代之變,強以經學解之,強以經學容之,強以經學就之。(更是笨伯)",劉秀深以為然!

讓劉秀更以為然的是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真的是說到劉秀的心坎上了!所以,劉秀在太學期間,從不幹尋章摘句的傻事,而是將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了。

漢光武劉秀,不是一個好學生?那要看你怎麼定義“好學生”

劉秀在太學,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必須養活自己。為此他和同學韓子一起,買了一匹驢,幹起了"嘀嘀"的生意,我沒查到史料說他掙了錢,所在推測應該所獲不多,因為這生意的門檻太低,商業模式太容易被複制,他的這門生意沒有護城河。

劉秀將更大的精力用於結交朋友。

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在加封開國有功之臣時有"雲臺二十將",其中的鄧禹、朱祐就是這時候結交的,另外還有他的表哥來歙也在太學,這時也成了他的追隨者。

領袖氣質這種東西,我個人覺得,很大程度是天生的。鄧禹、朱祐和來歙都是人中龍鳳,卻都唯劉秀馬首是瞻,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原因的話,我想只能說,那就是人格魅力。

更神奇的是,劉秀以一太學生身份,卻能當朝權貴,他的朋友圈中有大司馬嚴尤和司隸校尉陳崇。換現在的說法,一個從湖北鄉下來的北大清華的學生,能夠經常出入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家總理的家門,這是很難想像的。

大司馬是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之首,更是當朝真正宰相,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司隸校尉也是很大的官,相當於首都及大華北區紀委書記,人見人怕的。有了這種級別的人物加持,其他官員就更不在話下了。

劉秀朋友圈如此高質量,粉絲越來越多,粉絲多了,自然就有了商業模式,能夠產生價值了。

劉秀過人的商業天賦體現出來了。雖然口袋裡沒多少錢,可是他卻拿出幾乎全部的錢,在尚冠裡租了一套不錯的房子。尚冠裡是長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住的地方。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大致相當於北京的西二環的某個地方或者北二環雍和宮附近吧。

南陽家鄉的地方官主動找上門來了。南陽的地方官來到京城這樣的大地方,人生地不熟。劉秀這時候就成了長安通,帶著這幫地方諸侯見這個見那個。要知道,這些京官可不是這些地方官員隨便能見到的。

就這樣,劉秀的住所成了南陽駐京辦事處,劉秀自然成了南陽駐京辦事處主任。劉秀成了南陽的名人和聞人了。

劉秀在太學的專業是《尚書》,然而劉秀不是一個好學生。《後漢書》就劉秀在長安太學的表現,很簡單地概括為:"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

略通大義,其實並不容易。從劉秀的表現來看,文化水準相當地高!我讀過他給竇融的書信,文章表現出極高的水準。那種雄視天下的氣概,必須是劉秀親筆。

只要劉秀願意,他肯定可以做得比"略通大義"更好,但劉秀,在做他認為更重要更應該做的事。

所以,劉秀是不是好學生,要看您怎麼定義"好學生"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