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好学生”

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一直由叔父刘良抚养。别看刘秀家说起来是皇族,可是正经算起来,那还是五六代以前的事,一代一代下来,爵位越来越低,到刘秀曾祖父辈因为是旁枝,连爵位也没了。刘秀的父亲担任过县令,叔父刘良也曾当过县令。等到王莽的新朝建立后,换王家是皇族,刘家就不是皇族了,自然一切皇族的优待全都没有了,县令也当不成了。

所以刘秀其实是苦出身,自小在家里什么活都干,而且刘秀还非常能干,农活做得非常棒。他大哥刘縯跟他们的先祖刘邦相同又不相同,刘縯没有刘邦当皇帝的命,却生了皇帝的病,跟刘邦一样自小不爱干农活,还经常笑话刘秀干农活,说刘秀像极了刘邦的二哥。听了这话,刘秀也只能呵呵,你不干活,要是我也不干活,谁来养活这一家子啊。

刘秀生来是个帅哥,据《后汉书》记载,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 隆准"的意思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直上印堂,这个长相显然很阳刚,很有男子汉气概。"日角"是指额骨起状,看起来就两只角,这个长相就不恭维了,正常人应该不长这样。不过史官都得这么写,皇帝嘛,总得有些地方跟常人不一样。

刘秀这么好的料子,总是干农活也不是个事。刘良一直当官,朝廷中总有几个朋友,因此刘良就找机会让刘秀去太学上学。

就这样,约二十岁的时候,刘秀来到长安,进入太学求学。从南阳舂陵乡下,来到长安这样的大都市,刘秀的世界骤然打开,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

汉光武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好学生”

汉代的太学,当然也分专业,汉代太学教授的课目仅限于六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乐经》。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区区六本书,要不了一个学期就能学完,咱们初中一学期不还开了八九门课吗?

不然。

这六经,除了经文之外,还有附生于经文的注疏,到汉代就已经形成了无比庞杂的体系,非常繁琐复杂,别说一个人能够兼通六经,普通人一辈子能弄通其中一个分支就非常了不起了。

譬如,光光解释"尧典"二字,一个名叫秦延君的儒师就能讲上一个学期。所以在太学随便学什么专业都不容易。《汉书-艺文志》批评道:"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想一想都很恐怖。

刚一开始进入太学,刘秀就被吓住了,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尤其是他的同乡邓禹,十三岁就精通诗经,更是天才中的天才。

汉光武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好学生”

邓禹

然而刘秀却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曹三公子云:"抱经而读,有如按图索骥,已是笨伯。守经不放,则似刻舟求剑,更是等而下之。时代之变,强以经学解之,强以经学容之,强以经学就之。(更是笨伯)",刘秀深以为然!

让刘秀更以为然的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真的是说到刘秀的心坎上了!所以,刘秀在太学期间,从不干寻章摘句的傻事,而是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了。

汉光武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好学生”

刘秀在太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必须养活自己。为此他和同学韩子一起,买了一匹驴,干起了"嘀嘀"的生意,我没查到史料说他挣了钱,所在推测应该所获不多,因为这生意的门槛太低,商业模式太容易被复制,他的这门生意没有护城河。

刘秀将更大的精力用于结交朋友。

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在加封开国有功之臣时有"云台二十将",其中的邓禹、朱祐就是这时候结交的,另外还有他的表哥来歙也在太学,这时也成了他的追随者。

领袖气质这种东西,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是天生的。邓禹、朱祐和来歙都是人中龙凤,却都唯刘秀马首是瞻,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原因的话,我想只能说,那就是人格魅力。

更神奇的是,刘秀以一太学生身份,却能当朝权贵,他的朋友圈中有大司马严尤和司隶校尉陈崇。换现在的说法,一个从湖北乡下来的北大清华的学生,能够经常出入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家总理的家门,这是很难想像的。

大司马是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首,更是当朝真正宰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司隶校尉也是很大的官,相当于首都及大华北区纪委书记,人见人怕的。有了这种级别的人物加持,其他官员就更不在话下了。

刘秀朋友圈如此高质量,粉丝越来越多,粉丝多了,自然就有了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价值了。

刘秀过人的商业天赋体现出来了。虽然口袋里没多少钱,可是他却拿出几乎全部的钱,在尚冠里租了一套不错的房子。尚冠里是长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住的地方。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大致相当于北京的西二环的某个地方或者北二环雍和宫附近吧。

南阳家乡的地方官主动找上门来了。南阳的地方官来到京城这样的大地方,人生地不熟。刘秀这时候就成了长安通,带着这帮地方诸侯见这个见那个。要知道,这些京官可不是这些地方官员随便能见到的。

就这样,刘秀的住所成了南阳驻京办事处,刘秀自然成了南阳驻京办事处主任。刘秀成了南阳的名人和闻人了。

刘秀在太学的专业是《尚书》,然而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后汉书》就刘秀在长安太学的表现,很简单地概括为:"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略通大义,其实并不容易。从刘秀的表现来看,文化水准相当地高!我读过他给窦融的书信,文章表现出极高的水准。那种雄视天下的气概,必须是刘秀亲笔。

只要刘秀愿意,他肯定可以做得比"略通大义"更好,但刘秀,在做他认为更重要更应该做的事。

所以,刘秀是不是好学生,要看您怎么定义"好学生"的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