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真不少,我們前面已經給大家分享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今天還要給大家說一個經典案例,那就是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之一。在這次戰役中,取得勝利的不是貌似強大的前秦,而是力量比較弱小的東晉。其中由淝水之戰而衍生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

前秦,是十六國時期由北方的氐族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前秦王苻堅,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和軍事統帥。他在選賢任能、治國安民、富國強兵方面,均有突出的業績。他能征善戰,恩威並施,依靠謀臣王猛的輔佐,從371年一376年,僅用6年時間,就實現了北方的統一。 使前秦成為十六國時期版圖最大、國勢最強盛的一個政權。此時的苻堅,真可謂躊躇滿志。自信心爆棚,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公元382年,符堅大會群臣。會上,符堅說,我做皇帝將近30年,四方大體上已經平定,只剩下東南角的東晉不肯聽從命令。粗略計算.下我的士兵可有百萬。我準備親率大軍天晉。下面發言的文武官員都表示反對。苻堅的弟弟苻融也提出伐晉有“三難”,一、由於前秦連年戰爭,消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休養生息,然後再對外用兵:二、前秦政權是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境內民族成分複雜,鮮卑、羌、羯分佈在京畿附近,他們對前秦的統治者懷有滅國之恨,廣大的漢族仍視南方的東晉為自己的故國,對前秦的統治者並不心服;三、東晉朝廷出現了君臣和睦、內外同心、民為之用、合力御秦的氣氛,國內的生產也有了發展。經過朝中執政大臣謝安的一番籌措,使東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安定局面。但剛愎自用的苻堅根本聽不進去,他急於消滅東晉,一統天下,終於導致了秦晉淝水之戰的發生。苻堅的失敗,以及另外兩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一樣,一意孤行,不聽勸說,急於求成,都是導致失敗的關鍵點。

383年,苻堅下令南征,總共調集了軍隊100多萬人。苻堅的前秦大軍水陸齊進,旌鼓相望,前後千里,在東西萬里的戰線上,開始了對東晉的大舉進攻,大有席捲江南,一舉掃平東晉之勢。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面對前秦軍大兵壓境,東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暫時得到緩相和,再加上廣大漢族人民反對胡族統治者的蹂躪,支持東晉抗擊前秦。於是,東晉全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晉軍總數雖然只有8萬人,但晉軍將領謝石、謝玄和驍勇善戰的劉牢之指揮若定,致勝有方。東晉的丞相謝安面對請教破敵之策的謝玄, 以沉著鎮靜的語調說“已別有旨”,隨後還領謝玄到別墅與他下圍棋。這種臨敵不慌的態度,對鼓舞全軍的抗敵勇氣是有積極意義的。謝安的這種風範大有諸葛亮的穩坐中軍帳,決勝千里之外的風範。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當時,前秦軍隊雖多,但尚未集中。 苻堅由長安進抵河南項城時,從甘肅徵發的兵員才到威陽,四川的兵員才開始沿江而下,河北的兵剛到徐州,真正到達前線的主要是苻融率領的25萬軍隊。公元383年秋,苻融的先鋒部隊攻克了壽陽(今安徽壽縣)。晉將謝石、謝玄、桓伊等8萬西進的晉軍,因畏懼前泰將領梁成而在距離洛洞還有25裡遠的地方不敢繼續前進。東晉派去增援壽陽的胡彬軍隊只好退保硤石(今安徽風臺縣西南),並向謝石求援。不料書信被前秦截獲。苻堅見信,以為東晉已不能支持,又深怕晉軍逃走。苻堅乃留大軍在項城,自率輕騎兵8000,兼程趕到壽陽,與苻融會合。並派被俘的東晉將軍朱序到晉軍中去勸降。朱序到了晉營,趁機把前秦軍的虛實完全告訴了謝石,並且建議在符堅的各路軍隊還沒有集中的時候,先發制人,打敗敵軍的先頭部隊,奪取全勝。東晉將領接受了他的建議。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11月,謝石派廣陵相劉牢之率精兵5000進攻洛澗。前秦將梁成隔澗為陣,準備迎戰,不料遭到劉牢之夜襲,兵敗身死,東晉首先消滅前秦軍15000人,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謝石見首戰告捷,命諸軍水陸繼進,直逼淝水列陣。符堅在壽陽城上觀戰,見晉軍佈陣嚴整,又遠遠望見八公山的草木援動,也以為是晉兵,心中不免有些恐懼。符堅對荷融說道,這明明是強敵, 你怎麼說他們弱不可擊呢?這就是有名的草木皆兵的來歷了。

晉將謝石、潮玄在接受了朱序的建議之後,率軍通混水列陣。為了趕在符符堅的各路大軍會合之前與前秦軍決戰,謝玄決定速戰速決。謝玄派使者對苻融說,雙方隔著淝水不便作戰,請您把前秦軍稍向後撤一箭之地, 以便晉軍渡河同前泰軍決一勝負。前秦軍諸將都認為這是詭計,勸苻堅不可上當。符堅卻說,我們可以稍退一步,然後乘他們渡河發動攻擊。苻融於是指揮前秦軍後撤。晉軍開始涉渡,苻融欲乘其尚未列陣擊之。苻堅說,我軍長於步戰,晉軍長於水戰,舍步入水,是以我之所短擊敵之所長,不是良策,待其全軍背水,再用騎兵砍殺不遲。然而,秦軍一撤便亂了陣腳。因為他們多是被強徵來的北方各族士兵,本不願替前秦賣命,又畏懼晉軍。所以,一聽到撤軍的命令,便乘機奔退,一退便不可復止。這時,東晉的謝石、謝玄、桓伊等立即引兵渡河猛擊前秦軍,朱序又在前秦軍陣後大呼:“前 秦軍敗了!”前秦軍都以為真敗,自相驚擾,爭相逃命,前秦軍全線崩潰。在這一環節,苻堅過於自負,不聽他人建議,導致一步步的錯下去。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躊躇滿志的前秦皇帝苻堅,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本欲乘晉軍渡過淝水立足未穩之機,用鐵騎猛衝的戰術殲滅晉軍。沒想到前秦軍稍後撤,便一發不可收拾。前秦軍主將苻融親自出馬想阻止後退的前秦兵,結果,馬被擠倒, 苻融被晉軍所殺。符堅也身中流矢。東晉的謝玄等將領率軍乘勝追擊,直抵青岡(今壽陽西北30裡處)方才收兵。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奔逃的前秦軍一路上草行露宿,啼飢號寒,凍餓而死者十有七八。前秦軍一路自相踐踏,屍體蔽野塞川,活著的人聽到風聲鶴唳,還以為是東晉的追兵呢。所以,不敢停止腳步,繼續逃跑。至此,淝水之戰遂告結束。符堅退回洛陽,收集殘率,只有10萬餘眾了。

“草木皆兵”就來自這裡,它之所以著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淝水之戰中,前秦的數十萬大軍,竟被東晉的8萬雄兵打得大敗。從根本上說,主要決定於軍心、民心的向背。力量比較弱小的東晉,由於得到人民的支持,上下齊心,加上指揮上的正確,抓住了前秦軍的弱點和有利戰機,乘勢而人,順手牽羊,終於轉危為安,保住了東晉的半壁天下。直到今天還昭示著人們,民心的向背是戰爭的勝利之本。小編覺得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人心所向,才能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反觀這場戰爭,如果苻堅聽從苻融建議,修養幾年,等時機成熟再來攻打東晉,成功幾率就會高多了,但是苻堅急於求成,一個錯誤決定失去了幾十萬大軍,真是天大的教訓啊!網友們怎麼看待苻堅的這個決定呢?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