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真不少,我们前面已经给大家分享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今天还要给大家说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取得胜利的不是貌似强大的前秦,而是力量比较弱小的东晋。其中由淝水之战而衍生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由北方的氐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王苻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和军事统帅。他在选贤任能、治国安民、富国强兵方面,均有突出的业绩。他能征善战,恩威并施,依靠谋臣王猛的辅佐,从371年一376年,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使前秦成为十六国时期版图最大、国势最强盛的一个政权。此时的苻坚,真可谓踌躇满志。自信心爆棚,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公元382年,符坚大会群臣。会上,符坚说,我做皇帝将近30年,四方大体上已经平定,只剩下东南角的东晋不肯听从命令。粗略计算.下我的士兵可有百万。我准备亲率大军天晋。下面发言的文武官员都表示反对。苻坚的弟弟苻融也提出伐晋有“三难”,一、由于前秦连年战争,消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休养生息,然后再对外用兵:二、前秦政权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境内民族成分复杂,鲜卑、羌、羯分布在京畿附近,他们对前秦的统治者怀有灭国之恨,广大的汉族仍视南方的东晋为自己的故国,对前秦的统治者并不心服;三、东晋朝廷出现了君臣和睦、内外同心、民为之用、合力御秦的气氛,国内的生产也有了发展。经过朝中执政大臣谢安的一番筹措,使东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安定局面。但刚愎自用的苻坚根本听不进去,他急于消灭东晋,一统天下,终于导致了秦晋淝水之战的发生。苻坚的失败,以及另外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一样,一意孤行,不听劝说,急于求成,都是导致失败的关键点。

383年,苻坚下令南征,总共调集了军队100多万人。苻坚的前秦大军水陆齐进,旌鼓相望,前后千里,在东西万里的战线上,开始了对东晋的大举进攻,大有席卷江南,一举扫平东晋之势。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面对前秦军大兵压境,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暂时得到缓相和,再加上广大汉族人民反对胡族统治者的蹂躏,支持东晋抗击前秦。于是,东晋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晋军总数虽然只有8万人,但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和骁勇善战的刘牢之指挥若定,致胜有方。东晋的丞相谢安面对请教破敌之策的谢玄, 以沉着镇静的语调说“已别有旨”,随后还领谢玄到别墅与他下围棋。这种临敌不慌的态度,对鼓舞全军的抗敌勇气是有积极意义的。谢安的这种风范大有诸葛亮的稳坐中军帐,决胜千里之外的风范。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时,前秦军队虽多,但尚未集中。 苻坚由长安进抵河南项城时,从甘肃征发的兵员才到威阳,四川的兵员才开始沿江而下,河北的兵刚到徐州,真正到达前线的主要是苻融率领的25万军队。公元383年秋,苻融的先锋部队攻克了寿阳(今安徽寿县)。晋将谢石、谢玄、桓伊等8万西进的晋军,因畏惧前泰将领梁成而在距离洛洞还有25里远的地方不敢继续前进。东晋派去增援寿阳的胡彬军队只好退保硖石(今安徽风台县西南),并向谢石求援。不料书信被前秦截获。苻坚见信,以为东晋已不能支持,又深怕晋军逃走。苻坚乃留大军在项城,自率轻骑兵8000,兼程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合。并派被俘的东晋将军朱序到晋军中去劝降。朱序到了晋营,趁机把前秦军的虚实完全告诉了谢石,并且建议在符坚的各路军队还没有集中的时候,先发制人,打败敌军的先头部队,夺取全胜。东晋将领接受了他的建议。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11月,谢石派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5000进攻洛涧。前秦将梁成隔涧为阵,准备迎战,不料遭到刘牢之夜袭,兵败身死,东晋首先消灭前秦军15000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谢石见首战告捷,命诸军水陆继进,直逼淝水列阵。符坚在寿阳城上观战,见晋军布阵严整,又远远望见八公山的草木援动,也以为是晋兵,心中不免有些恐惧。符坚对荷融说道,这明明是强敌, 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可击呢?这就是有名的草木皆兵的来历了。

晋将谢石、潮玄在接受了朱序的建议之后,率军通混水列阵。为了赶在符符坚的各路大军会合之前与前秦军决战,谢玄决定速战速决。谢玄派使者对苻融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您把前秦军稍向后撤一箭之地, 以便晋军渡河同前泰军决一胜负。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符坚却说,我们可以稍退一步,然后乘他们渡河发动攻击。苻融于是指挥前秦军后撤。晋军开始涉渡,苻融欲乘其尚未列阵击之。苻坚说,我军长于步战,晋军长于水战,舍步入水,是以我之所短击敌之所长,不是良策,待其全军背水,再用骑兵砍杀不迟。然而,秦军一撤便乱了阵脚。因为他们多是被强征来的北方各族士兵,本不愿替前秦卖命,又畏惧晋军。所以,一听到撤军的命令,便乘机奔退,一退便不可复止。这时,东晋的谢石、谢玄、桓伊等立即引兵渡河猛击前秦军,朱序又在前秦军阵后大呼:“前 秦军败了!”前秦军都以为真败,自相惊扰,争相逃命,前秦军全线崩溃。在这一环节,苻坚过于自负,不听他人建议,导致一步步的错下去。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踌躇满志的前秦皇帝苻坚,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本欲乘晋军渡过淝水立足未稳之机,用铁骑猛冲的战术歼灭晋军。没想到前秦军稍后撤,便一发不可收拾。前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阻止后退的前秦兵,结果,马被挤倒, 苻融被晋军所杀。符坚也身中流矢。东晋的谢玄等将领率军乘胜追击,直抵青冈(今寿阳西北30里处)方才收兵。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奔逃的前秦军一路上草行露宿,啼饥号寒,冻饿而死者十有七八。前秦军一路自相践踏,尸体蔽野塞川,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还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呢。所以,不敢停止脚步,继续逃跑。至此,淝水之战遂告结束。符坚退回洛阳,收集残率,只有10万余众了。

“草木皆兵”就来自这里,它之所以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的数十万大军,竟被东晋的8万雄兵打得大败。从根本上说,主要决定于军心、民心的向背。力量比较弱小的东晋,由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上下齐心,加上指挥上的正确,抓住了前秦军的弱点和有利战机,乘势而人,顺手牵羊,终于转危为安,保住了东晋的半壁天下。直到今天还昭示着人们,民心的向背是战争的胜利之本。小编觉得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人心所向,才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反观这场战争,如果苻坚听从苻融建议,修养几年,等时机成熟再来攻打东晋,成功几率就会高多了,但是苻坚急于求成,一个错误决定失去了几十万大军,真是天大的教训啊!网友们怎么看待苻坚的这个决定呢?请在下方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