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在陽泉市城區的小北溝社區有一支平安志願者隊伍,他們長期活躍在社區的各個網格內,義務維護小區的平安建設。在這支志願者隊伍中有一支由老年人自發組成的“夕陽紅義務巡邏隊”,他們臂戴袖章,在小區樓前屋後、小區主幹道進行治安巡邏,發現情況及時報告社區,對小區的治安安全、和諧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是陽泉市城區踐行“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

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文化服務進社區,居民主動來參與。

陽泉市城區是民政部確認的全省唯一的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自2015年7月開展創建活動以來,陽泉市城區“三年三階段”,終於舉全區之力,匯全區之智形成了“四治四化”(“四治”:黨政善治、社會共治、居民自治、厲行法治;“四化”: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組織化、科學化、精細化和法治化)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陽泉城區模式,積極發動和依靠群眾,為探索新時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新路提供了方案,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新體系趟出了新路。

今年8月,民政部“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組對陽泉城區開展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地驗收,給予高度評價。驗收組認為,陽泉市城區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亮點突出,工作紮實,操作性強,成效顯著。12月18日,民政部關於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公佈,陽泉市城區經過實驗區自我評估、省級部門審核、第三方驗收組材料審核和實地驗收等工作程序,圓滿完成各項驗收任務。

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鳳凰城小區業主代表大會

黨建引領,激發自身活力

如今的鳳凰小區生活環境優雅、舒適,鄰里關係和諧、溫馨。殊不知,曾經這裡的業主與物業公司矛盾不斷,小區裡髒亂不堪,垃圾滿天飛,幾年時間內換了5屆業主委員會,6家物業公司。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金三角社區書記王秀美帶領黨員利用業主休息時間,在停電的樓道內,打著手電筒爬上一層層樓梯、敲開一戶戶房門,通過走訪、聊天,王秀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必須儘快選出業主信任的業主委員會。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金三角社區給出了答案:以黨建為引領發展和豐富“楓橋經驗”,充分發揮“社區大黨委—網格黨小組—黨員樓院長”的作用,團結動員群眾推選業主委員會人員,通過業主自選將原來業主委員會的23人全部免去,產生了新一屆業主委員會9人,其中有7人為黨員。

“新一屆業主委員會成立後,公開招聘確定了新的物業公司。現在小區的物業和業主和睦相處,環境也大為改觀。”王秀美說。

“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強大優勢。就像金三角社區這樣,通過抓黨建來凝民心聚民力,破解一個又一個社會治理難題,築牢了社會穩定的新防線。”陽泉城區社建局負責人史立新說道。

據瞭解,陽泉市城區近年來堅持把黨的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形成以“一核多方、黨建引領”為主題的“1+7+X”社區黨建陽泉城區模式。

該區不僅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一區域聯合黨委—網格黨支部—單元黨小組”基層黨建組織縱向網絡,還拓展了“黨代表工作室—社區大黨委—在職黨員進社區”橫向網絡。目前,全區共建有網格黨支部359個,單元黨小組477個。此外,該區充分圍繞社區黨組織核心,著力推進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相融合的街道、社區、部門(單位)、社會組織、駐區單位、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7項實驗創建活動。

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鳳凰城業委會開協商會

“協商議事”,變“被動參與”為“主動治理”

各級“協商議事廳”為社區各方統一思想提供了保障,現在社區的工作很多都通過“協商議事”依靠居民自治來完成。這是小北溝社區書記劉冬梅的切身感受。

“小區里路面本就不寬,兩邊都被地鎖佔道,隱患無窮!”

“如果不裝地鎖,外面的車就會停到樓前,我們住戶自己的車晚回來點就沒地方停了!”

“我們也知道,私設地鎖的行為不好,但總不能讓別人的車停進來,自己卻沒地停吧?”

隸屬於小北溝社區的如意二區是一個老舊小區,10餘年來一直沒有物業公司管理,由於沒有門禁,車輛隨意進出,小區停車難題日益嚴峻。於是,一部分居民在公共空地、小區道路上、居民自家樓前私裝地鎖。

為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劉冬梅多次與小區居民協商,傾聽居民意見,最終協商決定將部分溝地硬化出來增加小區內的停車位。同時由小區業主委員會根據小區車輛數合理劃分停車位,儘可能滿足業主的停車需求。劉冬梅告訴記者:“停車位妥當了,小區居民都很自覺地自帶工具拆除了地鎖。”

“楓橋經驗”的核心是為了群眾、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定期會議,有效協商,拓寬訴求渠道,從過去的“叫”變為現在的“來”,從過去的“被動參與”變為現在的“主動治理”,讓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使居民找到歸屬感,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園來愛護,從而實行主動治理。

據瞭解,陽泉城區分別在區級、街道、社區、網格、樓院五個層面建立協商議事廳,每個層級的協商議事廳均組建民主協商理事會,作為城鄉社區協商的常設議事機構。並嚴格按照民事共提、民事共議、民事共決、民事共辦、民事共評、民事共容等六步協商程序,為社區居委會還權、賦能、歸位。

在此基礎上,陽泉城區充分利用社區居民會議、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樓院戶代表大會、民主協商日、政社互動面對面等載體,創新應急動員、公眾參與利益調處、社區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程序技術規範、文化感召凝聚等5個城鄉社區協商機制,運用開放空間會議、社區涼亭會議、展望未來論壇等新型會議形式,積極開展對口協商、專題協商、定期協商,形成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

截至目前,陽泉城區共建立各級協商議事廳共計1651個,召開議事協調會1973場,13426人次參加,其中有38名政協委員、48名人大代表參與。通過協商路徑,共發放建議議案徵集表4614份,解決問題480多個。

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居民為陽坡堖社區送錦旗

培育社會組織,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水平

重陽節,鴻龍灣社區老年人在家門口觀看由濱河西社區、繽紛濱河合唱團、醉夕陽藝術團的文藝表演;多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被專車、專人送到獅腦山頂登高望遠、緬懷革命英靈;天佑安康養護中心內天驕幼兒的小朋友們為爺爺奶奶們送上精彩的表演,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為老人進行義診……這些是宜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349”敬老孝老公益平臺根據不同類型老年人的養老需要組織的公益活動。

“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陽泉城區充分動員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專業人才和社區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社區協商共治中。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金三角社區開展以“金晚霞”為品牌的乒乓球協會、舞蹈協會、漱玉愛心文化協會等社區社會組織,涵蓋了公益服務、社會事務、社會維權、慈善救濟、文化體育五個領域,還先後培育孵化了“鴻禧源照護”“江山家政”“陽泉智慧星創業孵化園”等一批服務類社會組織。

作為國家衛計委實施的“新家庭計劃———家庭發展能力建設”項目試點,金三角社區開發策劃、組織實施全國“新家庭計劃———家庭發展能力建設”“模擬家庭”“文明城市 你我同行”等各類項目7個,受益居民群眾1000餘人,得到省、市、區資金支持9.4萬元,最終實現了政府購買、居民受益,真正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尤其是,陽泉城區以養老服務事業為突破口,依託政策、資源、項目等手段,駕馭好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三社聯動”。

據瞭解,陽泉城區投資80餘萬元,建設22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開展家政、文化娛樂、康復保健等服務。投資300萬元,建設城區老年護理中心,設立床位100餘張,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務,打造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推進居家養老,引進陽泉市宜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立了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愛心一鍵呼、動態健康管理和專業入戶護理服務。

陽泉城區踐行“楓橋經驗” 形成“四治四化” 基層治理體系新路徑

調解組織,從單一向多元轉變

陽坡堖社區陽坡堖小區,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多年來,小區內環境髒亂差,綠化帶無人維護,小區內佔綠情況“遍地開花”:有的種起“小菜地”,有的圈佔成“小樹林”……居民們“有樣學樣”,小區的公共面積被“蠶食殆盡”,成了“私家花園”和“私家菜地”,夏天蒼蠅蚊蟲特別多,老人、小孩沒有休閒娛樂的地方,車輛沒處停放,廢棄的傢俱到處亂堆亂放,小區內私搭亂建隨處可見,衛生情況糟糕,嚴重影響著小區居民的生活。

自從該社區成立“居民議事中心”後,通過溝通交流協調,現在的陽坡堖小區,環境得到了極大提升,整個小區的人居和出行都變得極其方便和安全。在這裡居住了30年的馬師傅讚不絕口:“現在挺好,到處大道挺寬敞,晚上出去遛彎兒的時候也不絆腳了,車輛也有地方停放了。”

下站興隆街社區,有100多米自來水公共管道懸掛在一幢老樓房一層的陽臺外,常年風吹日曬,風化嚴重,到處漏水。一樓的住戶自嘲,一到夏天,自己好像住進了水簾洞。管道漏水既不安全又浪費資源,自來水公司認為,管道已進入小區就不屬於自己管,應該是開發公司的責任。開發公司認為,早已交房,產權移交應由業主自負。業主認為應按水錶的計量交費,水錶以外的用水不屬於自己。幾方糾纏,問題得不到解決,最後自來水公司強行停水。

下站興隆街社區的“人民調解室”多次把相關人員及法律專家、律師都聚到小區現場召開協調會。經過法律專家的分析、解說,業主明白了自己的權責,積極籌資,聯繫維修單位,最終圓滿解決了問題。

陽泉城區類似這樣的調解組織比比皆是:興隆街社區的“舒心屋”聘用心理諮詢老師,免費為家庭成員疏導問題;“人民調解室”對鄰里間矛盾進行調解;“訴前調解室”對將要上法庭的雙方再次調解;義東溝社區的“居民訴求親情連鎖站”,方便居民解決合理訴求;北大街街道後底溝社區的“民情懇談室”,可以讓居民通過這個平臺就自己身邊發現的問題,現場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頭腦風暴找到符合社區實際的解決方案。

“我們鼓勵社區居民更多地參與社區事務,在共同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中培育法治意識。加強社區法治宣傳,引導人們依法維護權益、自覺履行義務,共同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史立新說,“針對矛盾糾紛主體多元、訴求多元、類型多元的新特點,我們堅持‘用不同的鑰匙開不同的鎖’,積極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社區的調解組織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形成了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化解的有效機制。”

目前,陽泉市城區搭建了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社會組織共享空間、社區居民活動中心、新時代社區治理展示中心等4個平臺。這4個平臺體現了陽泉城區緊扣新時代新使命,適應新矛盾新要求,與時俱進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歷程,同時也用實踐證明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已不限於矛盾糾紛化解的經驗,而成為新時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經驗。

(本報記者 方玉峰 鄭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