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温润的古河东

谈到河东的气候特点,人们常用十年九旱”来形容它,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历史上看,河东并不是十分干旱的地方,旱象频仍只是近百年的事情,情况大体如下

商汤至汉初1530年间,只出现过6个旱年,平均250年有一次大旱;汉初至唐初733年间,只有8个旱年,平均7年一次;唐初至元初646年间,有19个旱年,平均34年一次;元初至明初104年间,有14个旱年,平均7年一次;明初至清初276年间,有61个旱年,平均4年一次;清初至民国元年268年间,有108个旱年,平均2.5年一次;1912年至1949年37年间,有17载个旱年,平均2.2年一次;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有24个旱年,平均一年多一次。

气候温润的古河东

那么,为什么河东气候越来越干旱呢?五千年来黄河流域大气候发生了由温润趋向干旱的变化,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人口增加,无节制地垦荒,乱砍滥伐,毁掉了抵御干旱的天然屏障,破坏了生态平衡。

河东是先民们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就开始在这一带繁行生息。4000年前后这里又最早实现了由游牧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原始的生态平衡就开始遭到破坏。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里成了北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增加,要吃饭,要造屋,要活动,加上缺乏必要地管理措施,便形成无节制地垦荒,乱砍滥伐树木,将大自然遗留下来的保护生态的屏障拆除殆尽。以中条山为例,据《山海经》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依然是草木茂盛,“千丈松柏”,“桧柏交错”,柿树遍野,森林如带。

气候温润的古河东

而又清代,情况遂渐恶化,北京城大兴土木所用木材多取自山西,河东森林资源开始遭到破坏。据乾隆廿八年河南巡抚辅德奏折披露,晋南木材从解州平陆县扎由运河直达通州,以供京师所用。又据山西巡抚万麟奏折说,木材本来只准官家贩运,但也有民人私自运出,整排沿黄河放下。当年,官府曾一次“截获木排三四百座,价值钱共该五万二千两有奇”。故到了乾隆末年,河东一带“山木以尽”,可供京师、直隶的木材已经不多了。进入民国以后到了阎锡山统治时期,以修筑南通浦铁路为名,滥伐森林作枕木。特别是日本侵华期间、惊性的采伐更使林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因此到解放前,中条山已成为童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不到5%。这样,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水份得不到涵养,空气日趋干燥,形成恶性循环,河东大地便出现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

依此看来,要改变河东旱象频仍的气候,必须严禁乱砍滥发树木和随意垦荒,注意保护植被;同时要大搞绿化,植树种草,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预言,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河东气候条件也必然会逐渐得到改善!

气候温润的古河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