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

在巨大利益面前,谁又能保证不偷吃禁果呢?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对不起,由于个人信用问题。您此次的贷款申请并未通过。” 小王收到了一家现金贷公司的短信。

这已是小王贷款申请第二次被拒,理由同样是 “信用问题”。但小王弄不明白,“我也没什么欠款不还的信用记录啊,怎么就没来由地被拒了呢?”

小王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今年监管收紧的情况下,信贷平台对用户质量把控更严。一些贷款中介在帮助用户申请贷款时,会让用户先查询下自己的借贷信用记录。如果客户不会查,他们甚至会代劳。

精明的商家嗅到了商机,针对个人的征信数据查询公司近期多了起来。

近日消金界就发现了一款针对个人大数据征信、网贷情况查询的应用——闪电查询。

闪电查询这类的个人征信查询服务,是基于网络、网贷、大数据的信用体系,而不是央行这样的官方征信。当然如果用户在央行征信有问题,部分也会反应到闪电查询上。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简版与详版

消金界尝试使用了闪电查询,发现只要用户输入姓名、手机及身份证号,即可查询自己的信贷记录。结果会以“信用简版”和“信用详版”呈现给用户,查询费用分别是3.99元和5.99元。

在信用简版中,用户只能看到自身的借款平台总个数及大致类型,还有是否逾期等信息。

闪电查询还会依据这些数据给用户打分——80-100是优秀,较易通过;60-79易通过,偶尔会有人工审核;20-59机构一般审核较严,贷款额度不会太高;0-20为被拒率极高。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当用户申请的贷款平台数目过多、或者与身份证关联的手机号、邮箱、地址过多都会被列入行业的中等风险名单。或者用户曾经找过中介代办、近期新开或者过户过手机号,也会增加被拒风险。

而这些,都可能是文章开头小王被拒的原因。

用户若想进一步查询详细版信用报告,则需缴纳5.99元。

该版本中包含了运营商数据,包括用户的入网时间及总时长,与投资理财公司、小贷公司、银行等通话分类。甚至还囊括了近三个月内的主要联系人。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详细版信用报告中还有一项叫做“静默时间”的数据。用户的静默时间越长,就表示用户不打电话不接电话的时间越长,对用户的征信记录就越为不利。

此外,这份报告显示,用户与过多贷款公司通话,同样会降低信用评分。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监管风险

网贷征信零售化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除闪电查询外,提供类似服务的还有橙子信用等平台。所呈现数据、盈利模式也大同小异,也都分为基础版免费、详细版收费。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真的安全吗?有媒体曾报道过,以导流用户数据起家的公司,最后可能会贩卖用户数据。“一般一个打好标签的手机号,价值最高可以达到200元。”

对于闪电查询这种有着丰富用户数据,而且信息维度详细的征信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块到了嘴边的肥肉。

即使平台宣称不会透露用户数据,但在巨大利益面前,谁又能保证不偷吃禁果呢?

不过,从用户实际需求角度看,个人征信查询业务,除了央行提供外,市场也需要补充产品,甚至是创新产品。而在此领域,目前监管对于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还比较审慎。

2015年8月,央行公布了个人征信首批试点的八家机构,分别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3.99元即可查阅个人征信,网贷征信零售化捞金能否持续?

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各个赛道的领头羊、排头兵,但直到今天,这张牌照仍旧迟迟没有发布下来。

这里既有行业的普遍通病,也有企业的特有问题,错综复杂。但最大的问题,恐怕还在于数据的滥用与保护不够。

而且,即使监管放松,这也并不是一条初创企业、小平台们能够玩转的赛道。

拿美国做对标,其征信市场份额大约在500-600亿美元附近。其中三大征信巨头Equifax、Experian、TransUnion每一家都掌握了大约2.5亿美国人的信用报告(要知道美国总人口才3亿人,这几乎覆盖了全部美国成年人的征信数据),3家巨头总营收达到了456亿美元之多。

按照中银国际证券推算,未来5-10年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平均查询次数将超过20亿次,征信市场的总份额大约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腾讯、阿里们覆盖的用户数据相比Equifax们只多不少,在这个数据即壁垒的行业,初创者、小企业们如何能与巨头竞争?从这个角度看,监管是他们最不确定的风险,也是当下能存活的“护身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