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女記者離職賣保險,社會“守夜人”變推銷員

蓋滿9個章,道一聲再見

上週,一位叫胡楠的記者在朋友圈曬出一張新聞記者證,宣佈離開她供職10年之久的《長江日報》,轉型去做保險銷售。

罕見!女記者離職賣保險,社會“守夜人”變推銷員

佐強曾經寫過 , 知名記者簡光洲、何君等人的轉型故事。但記者離職後去賣保險,好像真罕見。特別是作為一個36歲的黨報記者,胡楠的轉型跨界之大,讓許多同行感到震驚:《長江日報》發展這麼好,又有編制,為什麼要走呢?

黨報記者的焦慮與理智

媒通社(ID:mts1000)採訪胡楠後得知,其曾先後在《長江日報》經濟部、黨政部、新媒體、民生部、金融院做過記者、編輯,待過的部門很多,可謂老員工了。據胡楠介紹,她和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籤的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換言之,只要自己不走,完全可以一直做下去。

10年記者生涯,多少有些理想主義,胡楠有位師兄曾刻薄地說,現在大家都羞於做傳統媒體,她對此倒不以為然,真正促使她產生離職想法的,是焦慮。

2007年1月入職的她,今年迎來了第3個本命年,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其實也是這位女記者職業生涯最後的轉型機會。至少在她自己看來,現實就是如此。“以後還有勇氣、有能力跳出來嗎?”

罕見!女記者離職賣保險,社會“守夜人”變推銷員

胡楠保存的各式記者採訪證

理想也有褪色時,在常人看來,記者是一個還算光鮮的身份,但對於胡楠而言,如今想靜下心來好好寫稿子,並不容易,每天修改、編輯通訊員發來的通稿,內心其實很煎熬。現在可以堅持,那麼5年後、10年後呢?“雖然我堅信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長報都會有自己的位置,但個人未來的樣子,我真的看不清楚。”在日復一日的文字耕耘中,她陷入了自我懷疑。

即便,現在許多報社仍有不少五十歲以上的資深記者或老編輯,在校對崗位上,甚至鮮有年輕人的身影,這些前輩至今仍保持著濃烈的新聞激情。對於他們,胡楠從此只能凝望與致敬。

而焦慮在腦海中肆虐才是最真實的,迅猛發展的保險業則成為她的下一個目的地。“過了35歲、女的、有娃、能兼顧家庭、收入還不錯、自己的專業和能力可以勝任。按這個要求和目前的市場行情,選擇並不多。”

如此看來,去賣保險,她還是理智的。做不了心繫天下的記錄者,做個食人間煙火、為稻粱謀的保險代理人,也未嘗不好。

“記者這個職業在一定程度上被誤解了”

2017年的武漢報業市場的確不平靜,《楚天金報》停刊,《武漢晚報》和《武漢晨報》合併的傳聞吵得沸沸揚揚,眾聲喧譁裡,一場大的報業整合似乎即將發生在這一中部傳媒重鎮。但背靠這樣的輿論環境,《長江日報》的廣告收入卻逆勢上揚,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份創刊近70週年的黨報會迎來顯著衰落。據悉,眼下《長江日報》正在招募新人。

即便已經離職,胡楠對於老東家也不吝讚美之詞,她不斷強調:“對記者來說,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看得出來,這不是客套話。

因此,媒體單位的發展態勢好,記者的成就感未必一定變高。這兩天很多媒體同行聯繫胡楠,表達了共同的困惑,既看不到未來,又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兒。傳統媒體目前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大環境下,個人的發展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成為記者群體普遍的迷思。諸如“無冕之王”“新聞理想”這種曾無比振奮人心的詞彙,也伴隨著傳統媒體黃金時代的消逝而留在了歷史的煙雲中。

罕見!女記者離職賣保險,社會“守夜人”變推銷員

胡楠在朋友圈發佈的照片

胡楠覺得,記者這個職業在一定程度上被誤解了。提起記者,大家要麼認為是那種優雅從容、文采飛揚的,要麼認為是標題黨小編那種沒有節操的。“其實大部分記者都是普通人,記者也只是一份職業而已。”

互聯網媒體傳播發展到移動自媒體和內容分發的階段,從過去的“公民記者”到後來的“人人都是自媒體”,從紙媒式微語境到媒體融合潮流,這是記者持續被祛魅的過程。現如今,記者已經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神秘職業,更為甚者,部分媒體人本身的自我認同感也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迷茫和焦慮。

“少了一個記者沒關係,但是多了一個保險代理人,就可以為更多家庭帶來保障。”此話足以說明問題。

因而歸根結底,這考驗著個體的適應,即便傳媒行業紅利不再,像《長江日報》這樣的黨報,依然能夠提供給員工足夠的機會和幫助。如胡楠所言,走下去或轉身,都是個人選擇罷了。

罕見!女記者離職賣保險,社會“守夜人”變推銷員

記者是這個社會和時代的“守夜人”、“瞭望者”。可惜的是,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選擇離開。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15位來自知名平面媒體和門戶的總編輯們選擇離開媒體。

每一個媒體人離開曾經拋灑熱血的戰場,都有不捨、不甘和無奈,因為那曾經是他們的青春與熱血。佐強希望每一個曾經的記者和仍在堅守的同行,永葆激情,守住初心,因為那些殺不死我們的東西,終將讓我們更加強大。

PS:文章綜合自媒通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