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繼續來看《菊與刀》這本書。

3、難以承受的“恩”

如果你看過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一定會被八公十幾年如一日地等待主人歸來感動到一塌糊塗,雖然我看的那一版電影已經是美國翻拍的,但大家不要忘記這隻狗是隻日本柴犬,而它的名字也叫hachi(日語中的“八”),可見這個故事無法脫離它的日本精神。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八公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充分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對“含恩”的推崇。在日本,負恩甚至是一件很容易讓人動怒的事,他們會把恩視為一種債,是非要用比這個恩更大的力度來償還。因此,一般來說,“恩情的力量”往往超過了受恩者的個人意願。

用兩個案例來進一步說明一下。

日本人對大街上發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如果放在中國估計又是一堆要被人譴責的冷漠者。但在日本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因為缺乏主動性,而是因為日本人認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隨便插手都會使對方背上恩情。

再比如,我們去日本旅遊常常會遇到很多年齡很大的司機,往往看到他們很吃力的樣子就想上去幫助,但這對他就會變成一件很麻煩的事。一是不要忘記上一篇說過的等級制思想中的“各安其分”,他作為你的服務人員是必須要完成他的本職工作的,否則這不僅破壞了他所處的位置,更是對他無法勝任該工作的一種暗示,這可能會讓他覺得是一種恥辱;另一方面原因在於日本人覺得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討厭的事情,因為“恩”是一種必須要償還的債務,會讓他十分難堪。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說到這裡,還要提一下日本人從出生起就揹負上的兩個“恩”。一個是對父母的恩,不同於我國的忠孝都是有條件的,日本的孝是強制性的,無論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壞自己的生活都必須盡孝。第二個是對天皇盡忠,也必須是如“至善之父”般的虔誠仰慕。

4、讓人費解的“道義”

對於這本書最大的不理解之處,就是關於“道義”這個概念的解釋,卻也是全書最重要的一個章節。

作者把“道義”與“義務”進行了區分,認為“義務”是與生俱來要承擔的責任,雖然可能讓人“不情願”,但從未被定義為不情願的行為。而對於“道義”,人們往往在心中感覺不愉快。這就讓我很疑惑到底是哪些事情可以進入“道義”的範疇。

書中的解釋把“道義”分成了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第一類稱之為“對社會的道義”,就是對社會普通大眾的報答之情。另一類是“維護自我名聲的道義”,即保持自己的名聲和名譽不受任何玷汙和詆譭。作者有一句概括:凡是發自內心的行動,都不能說是“道義”。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其實看完這段話,對“義務”和“道義”之間的界限依然無法釐清,說“義務”的對象是有血緣關係的,“道義”則可以針對姻親家屬,但似乎“道義”的範圍要廣闊得多,反正沒有搞太明白。至於第二類的“道義”我們倒是能找到很多鮮活的例子,特別在黑澤明的電影中有些令人費解的武士行為,大概都可以用“道義”來解釋。

書中說了一個與“道義”相關的故事,讀來也是讓人很不理解。

說一個大名叫來三個隨從,讓他們猜一柄寶刀是誰打造的,三人說法不一。後來請來專家揭曉謎底,只有山三說的正確,另外兩人猜錯了,他們就把失敗看成一種恥辱。夜裡其中一人等山三睡著,就去刺殺他,但山三沒有死。後來那人一心要報復,最後終於成功殺了山三,保全了自己的名譽和尊嚴。

我只能說這樣奇葩的故事也能被日本人津津樂道,可見“道義”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雖然對“道義”的這兩章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日本人實在活得太累了。除了前面說到的一大堆必須承擔的“義務”外,還要盡力避免自己遭受到任何的恥辱。所以他們害怕批評、害怕競爭、害怕失敗、害怕侮辱和誹謗,而一旦發生類似對自己造成損害的事就立誓要復仇,甚至不惜毀滅自己,而整個社會依然是頌揚這種守衛“道義”的精神的。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但到了如今,日本社會不可能再像封建時期那樣,你侮辱了我,我立馬抽刀把你砍了一雪其辱,因此對失敗和侮辱的反應由進攻性越來越轉向自衛性,把鬥爭代之以自我心理麻痺。這又形成了兩種極端,一種是把它當作鞭策,激勵自己做自己認為“不可能”的事,另一種是讓它慢慢侵蝕自己的心靈。

讀到這裡,我想到了太宰治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以及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諸如此類的故事似乎只可能發生在日本,這種因為對失敗、受辱和排斥的極度敏感在日本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而在遭遇這些之後他們很容易埋怨自己,進而轉化為極端的厭世情緒,甚至採取自殺行為來毀滅自己。

這些的源頭還是在於維護自己的名譽是他們不可推卸的“道義”。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下)

後面還有一些家庭與教育的問題基本也是圍繞著之前內容而展開,因為比較零散,我在這裡也不多做介紹了。這樣一本寫於60年前的書到現在看來還是十分有價值,說它開了“日本學”的先河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我們對於日本的民族仇恨無法消解,但最實際的復仇方法還是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並超越它。而作為先行者,日本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包括他們國民的民族性格一定也是有可取之處的。我個人比較欽佩他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施加的那股狠勁,而我們現在也越來越缺失了那條像“義務”、“道義”這樣可以約束我們的底線。

而對於《菊與刀》這本書本身,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嚴謹的學術著作應該達到的水平,思考一下為何美國學者的日本學、中國學著作都寫得比本國人還深刻,這肯定不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治學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