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圖片源於網絡

這張圖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即使很多人沒有目睹過它真容,卻也多多少少的在“抗日神劇”中見過,雖然做不到像抗日劇中那樣炸飛機,那樣神乎其神,但是在那個戰禍連年,經濟低迷,物資匱乏的時期,在那個單兵裝備小米加步槍的年代,這種木柄式手雷確實是士兵們最喜歡,相對來說也是最具殺傷效果的武器。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經典“日常炸飛機”

自從進入20世紀後,敵對雙方由於步槍和火炮的加持,步兵臉貼臉式肉搏的情況變得小了,(除非在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然而在城市巷戰或敵對雙方近距離交火時,為提高單兵作戰能力,提升對敵方士兵的傷害,手榴彈應運而生。它們不僅體積小、質量小、使用操作簡單、儲存方便而且製造簡單,造價相對低廉,對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單兵武器。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神劇中人造轟炸區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圖片源於網絡

而當時手榴彈主要是以仿製德國M24型手榴彈、繳獲日本九八式、九七式為主,也有小部分向國外購買如德制M24手榴彈。抗日戰爭的中後期也曾在蘇聯和美國的幫助下獲得蘇制RG-42、RGD-33和美製Mark Ⅱ等等。其中深受士兵喜愛的,無疑就是中國根據M24仿製的木柄手榴彈,雖然相比較於

卵型手榴彈來說比較笨重,不方便攜帶,但是投擲順手,結構簡單且威力大,在面對全副武裝,裝備優良,擁有飛機坦克大炮的日軍部隊時,這位“老前輩”也不辱使命,成為不折不扣的“抗日主力”,在抗戰8年期間,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都能看到木柄手榴彈的身影,也許在部隊中槍支都沒有普及到人手一把,但木柄手榴彈絕對能做到人手一個,比如當時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鞏縣兵工廠生產的鞏式木柄手榴彈,鞏縣兵工廠能在戰時月產木柄手榴彈8000枚(當時槍支月產量僅為1800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月產木柄手榴彈更是能達到14萬枚,足以見得當時中國軍隊對木柄手榴彈的需求之大。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圖片源於網絡

在抗日結束後的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朝鮮戰爭中,木柄手榴彈依然承擔著我國單兵裝備手榴彈的重任,即便在後來中國漸漸走出了戰爭陰影,逐步提高了國民經濟水平,軍隊建設也走向正規後,中國仍然生產並大量裝備了63式、67式、77式等型號的木柄手榴彈。到了21世紀,在解放軍部隊中也會使用當年大量裝備的木柄式手榴彈。

一根“木棍”,為何在上世紀能成為我軍不可或缺的火力輸出?

▲圖片源於網絡

所以,木柄式手榴彈不僅僅是貧困和資源匱乏下的無奈選擇,更是承載著太多的革命情感,它所經歷的發展過程,也正是中國經濟由窮到富,中國軍隊由弱到強,中國地位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也正是它,見證了中國軍隊戰無不勝的神話,如果說新中國的成立是革命先輩們打拼下來的,那麼木柄手榴彈就是他們手中那把最趁手的武器,說它是“開國重器”應該也不為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