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在陝西印刷機器廠的歲月

我是1967年由太原重型機械學院畢業,1968年10月14日到陝西印刷機器廠報到上班的。當時廠里正處在基建初期,沒有廠房、沒有宿舍,我們就住在原渭南縣拖拉機站的大院內,只有幾排由車庫改成的宿舍、辦公室和食堂。同期分配來的有清華大學、北京鋼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商學院、天津大學、天津醫學院、東北工學院、吉林大學、東北重機學院、西安交大、廣州中山大學、廣州中山醫學院、華中工學院的、南昌大學的共有近50名本科畢業生。

回憶我在陝西印刷機器廠的歲月

陝西印刷機械廠

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基建科準備材料,做好搬運工作。從發給我們每個人的勞保護具來看,除全身勞動布工作服外,還有雨衣、雨褲和長筒雨靴,就知道我們的工作是風雨無阻的。那時大家都很年輕,幹起活來都捨得出力,總覺得不能比別人落後,遇到艱難險重的活總是爭先恐後搶著幹。基建的基本條件就是三通:路通、電通、水通。那時廠區正在平整、勘探,還要有自備水井供水以保障施工用水。在距廠區1公里以外的農村打水井,有時遇到晚上要下井管了,領導一聲令下,大家就會奮勇當先積極報名參加夜戰,從未提什麼加班費、夜班費。

我們工作就是從西安、臨潼、渭南、老火車站、木材廠往廠里拉水泥、木材、鋼材,從第一磚瓦廠(現西電公司)給廠里拉磚。最難乾的活就是從老火車站給廠裡搬運大型設備,那時廠裡還沒有大噸位吊車,就全靠人力。由被稱為超八級的起重工田興成技師指揮,在老火車站用龍門吊把笨重的設備吊在預先鋪好的枕木、滾槓上,再用撬槓撬、鋼絲繩拴在絞磨上,人力推動絞磨拖動設備前進,硬是將這些大傢伙1米、1米地拉到廠區北門租用的五里鋪場地上。那時在學大慶精神鼓舞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拼命幹革命,努力為工廠建設出大力、流大汗。

在鐵路專用線的建設中,我們和參加建設的民工們一起挖路基、夯土方、鋪石子、擺枕木、裝鐵軌,使工程進度按時完成。當時廠革委會主任董勃同志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揮掀、填土,工程班技術人員也常常深入現場解決問題。當機車第一次進入廠西門時,群眾振奮、拍手歡呼,司機也拉響汽笛,表示慶賀通車。後來我們才知道,印機廠的這條鐵路專用線是全國印刷機械製造企業中唯一的一條鐵路專用線。

我們還參加了印機廠排水管管道的工程建設。從廠區出東門到新華書店,那時是廠區的東大門,再由解放路向北到二馬路,一直向東到醬菜廠東牆外入沋河,那是印機廠也是渭南縣第一條符合國家標準的排水管道。當時渭南街道上都採用明溝排水,遇到下雨就流到兩側的明溝內再排走。那時沒有機械,全靠人工“大揭蓋”。我們還參加了運送砂子、石子、水泥的工作,工程完工後改變了二馬路路面的狀況,那條排水管道沿用至今,已近50年了。

當時拖拉機站院內的生活設施非常簡陋,只有幾排改建的住房和食堂,我們自己想辦法,請湖南大學給排水工程的楊聲鐸、邱世賢給接水管,安個噴頭,用蓆棚圍起來就能沖涼洗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衛生條件。

1969年6月份,我們在裝卸崗位上幹了八個多月的這批大學畢業生都安排到北京人民機器廠,結合專業進行勞動實習。臨行前,廠區除鐵路專用線外還是一片黃土地,只有推土機和大型鏟運機不分晝夜地把福利區高坡上的土給廠區拉運,以填滿原磚瓦窯留下來的深坑、枯井和基穴。還有不少頭頂烈日在地面上進行勘探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民工。

在北京人民機器廠我被分配到鑄造車間大爐班,跟著師傅學習鑄鐵熔鍊和沖天爐的維修。這是我畢業以來第一次接觸所學的專業,特別興奮。那時正值伏天,天氣炎熱無比。北人廠的生產很正常,每天開爐。前一天晚上開過的爐子第二天白班一定要修好,以保證夜班開爐不受影響。

第一天上班,師傅讓我看他怎樣幹,我在外面給他遞材料,第二天他就讓我跳進前爐動手幹,他在旁邊精心指導。前爐是儲存沖天爐熔化出來的鐵水的。前一天開過的前爐雖然冷卻了幾個小時,但裡面的溫度仍接近100℃,工人進去後雖然穿著橡膠底的勞保鞋,但腳底仍然被燙的發痛,把耐火磚墊在腳下也無濟於事。發燙的腳底發出難聞臭膠味,剎時汗流浹背,連內褲都被汗水浸透,能擰出水來。爐內雖然熱也不得灑水,一是為了保障爐子質量,二是灑水進去蒸發的水蒸氣更熱。

經過兩個多月的前爐工作,師傅認為我合格了,把我安排到後爐,學習操作修爐。後爐像一個大煙筒,修爐子時要用鑿子把掛在爐壁上的釉子(爐渣)一塊塊剔下來,再把耐火材料補上去。冬天像抽風機一樣,爐內寒氣逼人,手被凍僵了,鐵錘不聽使喚,常常打在手上,又腫又痛又凍,鑽出來烤烤火,再鑽進去繼續幹。為了保證修爐質量,師傅反覆檢查我的工作。每幹完一個步驟他都認真檢查一遍,並叮囑我要注意什麼。看到我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態度,便給個滿意的手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點了一個贊!

白班修爐與夜班開爐是輪流的,一般一個月倒一次班。我跟師傅上夜班,開爐時也是先在後爐學配料、加料,按照鑄鐵牌號配好生鐵,回爐料、廢鋼、鐵合金按比例過磅加料。到前爐學操作時看到火花四處噴射,確實有點害怕。但看到師傅們在澆鑄中遇到熗火鐵水噴出時,他們依然照常幹活,我慢慢也就習慣了,在這個過程中由不懂到熟悉,由看火花判斷鐵水牌號到加合金控制鐵水成分,日復一日也積累了不少知識,為日後返廠獨立工作奠定了基礎。

轉眼就到了1970年元旦,我們在北人廠實習的同志們也和在大連實習的同志們一樣,都要陸續返回渭南參加工廠建設。只有我和李延儒、樊文幫我們學習鑄造的三位又被派到上海繼續學習,到上海後我認識了我以後的大爐班長蔡正德同志,他長得高大魁梧,為人忠厚。他把負責安排我們學習的同志留下的信交給我,李延儒到有色金屬鑄造廠學習,樊文幫到上海人民機器廠學習,我和老蔡到烽火鑄造廠學習新型三節分段式爐膽熱風沖天爐的操作。因為我們印機廠將來使用的也是這樣的爐子,對口學習操作、維修。得知這種爐型源於上海新建機器廠,我們在烽火廠學習的間隙,專程到浦東新建機器廠,深入瞭解這種爐子的性能、維修、安裝、操作,使用中的注意事項。操作師傅們給我們提了不少改進意見,後來在我們廠這臺新爐子上也得到了驗證。這種爐子比傳統的沖天爐在維修上要方便多了,無需工人鑽進去,只要把它拆開,工人們就可以順利維修,少了粉塵,少了高溫,改善了操作環境。通過認真學習,我倆都積累了不少知識和經驗,為以後回到廠裡,在沒有老師傅的情況下能正常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憶我在陝西印刷機器廠的歲月

陝西印刷機械廠

1970年的春天,上海異常寒冷,又遇上了三十多年從未有過的大雪,外灘的不少景觀樹都被壓彎或折斷,不少人到外灘拍照留念。我倆和家在外地的幾位師傅就蜷縮在寒冷的工廠宿舍裡,凍得瑟瑟發抖,徹夜難眠。儘管晚上睡不好,但為了多學習知識,掌握操作技能,第二天我們仍主動去上班。那個春節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地獨自過節,看到家家戶戶門上貼著對聯,聽著迎新春的爆竹聲,真正體會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想著趕快實習完畢,回到自己的廠裡和同志們一起團聚工作。

四月初,接到廠裡通知,要我倆回廠參加首臺沖天爐的製造、安裝、調試並再三強調,保證“七一出鐵水,向黨的生日獻厚禮”。我深感任務艱鉅而光榮,心裡想著這是我們印機廠建廠史上的一件大事啊,千萬馬虎不得。於是我們迅速整理了學習資料,不足之處向實習廠師傅們請教,並向他們道別。

4月10日我們回到久久盼望的印機廠,看到的不再是施工方的幾排小土坯房,而是鱗次櫛比的高大廠房。1、2棟單身樓也已經矗立在福利區,二車間已交付使用,鑄造車間主體已完工,裝配車間正在吊裝屋面板,一派熱氣騰騰,生龍活虎的景象。建工部五局直屬處機關為了加快進度,也由咸陽遷到渭南印機廠工地現場指揮。在這之前,陝西西安和延安兩個基建項目陸續下馬,印機廠被列為陝西省天字第1號項目,真是慶幸啊!

我倆向車間主任王盛海、張宏道報到後,安排參加沖天爐製造工作。在我倆回廠前,製造沖天爐的班子已經成立了。抽調了技術部門的朱國英、湯祖瑞、朱德升,現場組織生產的是金鳴鐘。當時鉚焊車間還沒投產,生產廠地就在二車間的南跨,參加會戰的有從外地實習回來的焊工李志文、惠印啟,還有從咸陽機校畢業剛分配到廠的幾位同志。

“奮戰三個月,向七一獻厚禮”的大幅標語就高高懸掛在二車間。沖天爐的爐體以鈑金工、鉚焊活居多。當時渭南又沒有協作單位,在二車間使用氣割槍割出來毛坯後,拉到西安三橋造紙機械廠進行卷筒成型,再拉回來進行焊接。也沒有衝切設備,無論大小材料都靠師傅們用氣割槍進行切割。爐體以筒狀料居多,特別是熱風爐膽的製作,內筒外側要焊千餘片熱交換片,外面再套上爐膽外殼。內筒的焊縫要求十分嚴格,直徑不到70cm,長度近兩米的圓筒內,師傅們要鑽進去焊接。別說幹活,就這樣鑽進去再出來就要出一身汗,再加上電焊的煙霧嗆得人喘不過氣,燻得人直嘔吐。後來我們就用手提著小型電風扇由焊工師傅頭頂吹進小風,降溫排氣,硬是用這個辦法完成了爐膽內筒和同類產品的生產任務。那時候不管你是領導幹部、技術幹部還是操作工人,大家都是心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七一出鐵水,向黨的生日獻厚禮”。有的同志眼睛被電焊弧光刺傷,腫得又紅又大,睜也睜不開,晚上痛得不能入睡,上廁所都是摸著牆壁走。第二天稍有好轉,接著又來到現場,經過兩個多月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終於使爐體焊接件順利完工,全部合格。交付一機部第三機電安裝公司到鑄造車間南跨進行安裝,我和老蔡及大爐班參與此項工作的工友們又移師鑄造車間,配合三機電的師傅進行安裝。

三機電的師傅們是安裝設備的行家裡手,大部件的吊裝、連接都由他們完成,我們不用操太多的心。一切安裝完畢,我們大爐班全體人員投入到緊張的砌爐工作中,因為這種爐子只有我和老蔡見過,並實地操作過。因此,我們二人便理所當然地成了主角,由他負責砌後爐,即分割出來的爐身中段、底座部分,我負責前爐部分,鑄造車間領導張宏道同志十分關心,經常親臨現場為我們搞好服務、協調工作,一切進行還算順利。在6月20日前,一切都完成的很好。因為是新砌的爐體,必須要進行充分的烘乾。這個過程火力不能太大,否則耐火材料的壽命就會受到影響。

爐子整個運行、控制系統的電器都由電氣工程師侯懷智同志負責,機械部分由當時在車間擔任機械員的王庭昭同志負責。大爐班把鼓風機、吊車、加料機系統反覆試驗,有問題及時解決,以保證出鐵水一次成功,萬無一失。

新砌的爐體,前爐要經過72小時連續小火烘烤。把耐火材料和粘接劑中的水分慢慢的趕出,確保爐體使用壽命。6月30日裝爐前我們又一次對機械電氣部分進行了聯動試驗,確認無誤後開始裝料,按照在上海學習的工藝操作規程,將爐體底座吊裝在一起,對接固定牢靠,加上點火木柴與前爐對接好,一切準備就緒,就等“七一”到來。

7月1日這一天,我們大爐班提前上班,班長老蔡召開班前會,做了戰前動員,再次強調了各個崗位的操作人員,他負責全面指揮,重點在後爐,由我負責前爐,並協助他全面負責技術工作。不到八點,各個崗位的操作人員全部就位,班長點燃了後爐的木柴。工作緊張而有序的開始了。說實在話,我們在外地學習時都是由有經驗的老師傅來把關操作。今天沒有一個老師傅,只有我和老蔡操作過這種爐子,心裡還真有點緊張,經過大約半小時,我們從風口處觀察到爐膛內熊熊燃燒的火焰,底焦也充分點燃。於是便開始加料,因為是第一爐,也沒太多的鑄件。只是配了些低牌號的材料。這時車間主任王盛海、張宏道同志都來到現場,侯懷智、王庭昭帶著他們的電氣維修人員和機械維修人員也都接踵而來,都是為了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這時鼓風機啟動了,隆隆的響聲,震得人們說話時不得不提高嗓門。一剎那,過橋觀察口處噴出了長長的火焰,老蔡在後爐一邊指揮加料,一邊不斷的觀察風口,通過風口處可看到爐內熔化的鐵水一滴滴地滴下。我在前爐觀察過橋流出的爐渣和鐵水的狀況,工作有序的開展著。這時車間也擠滿了來觀看的人,革委會主任董勃同志和駐廠軍代表也來了。參加沖天爐會戰的其他工種的師傅們來了,安裝爐子的三機電的師傅們也來了,其他車間也來了不少人。大約十時許,開始出鐵了。當爐前工打開出鐵眼時,通紅髮亮的鐵水噴湧而出,火花四濺。原來圍在爐子周圍的人們頓時自動後撤,這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風機聲、吊車聲、鑼鼓聲、歡呼聲響徹整個車間,人們鼓掌、歡呼,慶賀沖天爐開爐成功!

我們顧不上和大家歡呼雀躍,只是在心裡默默高興,我們成功了!我們勝利了!在印機廠的建廠史上,我們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鑄造車間化出了第一爐鐵水,對我們前一階段的工作是個很好的總結,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正常的工作將開始了。為了適應生產的需要,我在老蔡同志的積極配合下,多次調整,改進熔化段的結構和風口的佈局。在風機供風的主管道上自制了孔板壓差式流量計,及時對沖天爐的供風狀況進行調整,儘量使沖天爐處於最佳工作狀態。一般鐵水出爐溫度都控制在1420℃以上,對有些特殊要求的合金鑄鐵和球墨鑄鐵,我們可以使鐵水溫度達到1450℃-1480℃。當時在一機部所屬西北地區機械行業鑄造車間檢查中,我廠鑄造車間2.5T/h沖天爐被評為先進爐型。西北五省區在我廠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日本鑄造界知名人士小森先生也前來參觀。我後來撰寫的《2.5T/h雙排風口沖天爐實踐》的文章也發表在全國專業雜誌《鑄造》上,和大家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在我廠圖書館資料室還沒有有關鑄造方面的書籍時,我就自費訂閱了《鑄造機械》《鑄造》《球墨鑄鐵》等技術雜誌,從中受益匪淺,對指導以後的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在大爐班全體工友的配合下,我們生產出了高強度球墨鑄鐵和高韌性球墨鑄鐵,滿足了工廠生產空壓機曲軸和連桿的需要,在生產煉膠機時,有個不大的鑄鐵件要求強度高,要達到HT30-54,為了此件我採用稀土合金改變片狀石墨形態為蠕蟲狀,達到了高強度鑄鐵的要求,解決了生產中急需的難題。

我在訂閱的技術資料中學到了不少知識。通過認真分析、實驗,成功地生產出了耐高溫的中硅耐熱球墨鑄鐵,解決了有色工部急需的化鋁坩堝。成功地生產出了中錳抗磨球墨鑄鐵,解決了顎式破碎機顎板壽命短的問題,提高了顎板的抗磨性。通過改變生產球墨鑄鐵進行球化處理和孕育處理的工藝,延長了球鐵的衰退期,提高了球墨鑄鐵的合格率。

通過長期跟班勞動並親自動手操作,總結出了對球墨鑄鐵一看、二聞、三聽的爐前快速檢驗法,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球墨鑄鐵的鑄件質量。

自己勇於探索,勇於實踐,急生產所急,敢擔風險的工作作風多次受到車間和廠領導的好評,從進廠到1980年擔任車間領導的十餘年間,年年被評為車間和廠裡的先進工作者。1978年被評為陝西省機械工業系統先進科技工作者,並和當時的技術副廠長林治中同志一起參加了陝西省機械工業系統科技大會,廠領導用2%晉級指標,獎勵了我一級工資。

回憶我在陝西印刷機器廠的歲月

如今的陝西北人印刷機械廠

從建廠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五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可是在印機廠這五十年的風雨歷程中,經過幾代人的攻堅克難,努力拼搏,艱苦奮鬥,才成就了今天的陝西北人印機,如今已經躋身於國家裝備製造業先進行列,列入國家工信部公佈的第一批產品單項冠軍的名單中,這是多麼輝煌的成績啊!

回顧過去的五十年,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幾十年過去了,有不少老領導、老同事已離開了我們,在印機廠建設發展中,他們都做出了不少貢獻,建立了不朽的業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今天一批有專業知識的青年才俊走上領導崗位,他們會更加珍惜企業五十年發展的成果,努力創新,積極工作,我們相信陝西北人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政協渭南市臨渭區委員會

投稿請發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