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古時的“更”,是計算時間的一種方式,古人把從黃昏(戌時一刻)到黎明(寅正四刻,凌晨四時四十八分左右)的時間段,分為五個更次,佐以打更人巡夜報時。不用上溯太久遠,《平原游擊隊》裡就有打更報時的場景。打更人在打更同時,還會喊話提醒“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1、不戀一更食(戌初一刻為一更,19點一刻)

在古代,一更天關閉城門,對普通農村百姓來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老祖宗的傳統作息時間,記得學名紫茉莉的粉豆花,在某些農村又名“燒湯花”,就是因為它是太陽快落山時開放,正是農村人燒火做飯時,故名。

古時農村沒有電,晚上照明用油燈,熬燈耗油幾乎成為浪費的代名詞,所以都是趁著傍晚的日光早早一家人吃完飯,稍微在坐一會兒消消食,也就趕緊上炕睡下了。真的沒有一更天那麼晚,還要點燈熬油大吃特吃的。一個是吃飽了馬上睡不利於養生,二是點燈耗油農民捨不得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2、不貪三更色(夜半子時整)

農村老話有“一更人三更鬼”之說,半夜三更夜深人靜,勞作了一天的農人,正是睡得香甜之時,若此刻還貪色,古人覺得最為傷身體,尤其是筋骨,是不利於養生與健康的壞習慣。如此胡鬧,也無法得到徹底的休息,又如何日出而作,天不亮起床去田地勞作?

不過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三更仍未睡非常普遍,凌晨才上床,甚至進行點愛做的事兒的,也不少見。但這種習慣確實不利於健康,這也是如今年輕輕猝死或突發狀況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吧。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3、不動五更氣

五更天為寅正四刻,凌晨四時四十八分。一日之計在於晨,大清早起床,自然心情愉快地吃早餐,開始一天工作為好。你若是一起床就動怒生氣,那這一天還有個好嗎?也許一生氣,飯都吃不上一口,餓著肚子幹活,不生病才怪。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諸如此類很多。像“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也是被農村老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老話,其中蘊含的道理,在如今年代家庭生活中依然適用。當然,這只是從生活方面的解讀,用中醫理論解讀“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句老話,講究就更多了,在此不贅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