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香港,平民天堂與花樣年華


【皇后大道】開埠初期,不少華人居住於皇后大道中一帶。可是英政府要將這一帶發展為行政及商業中心,將華人居民遷徙往鴨巴甸街以西的“太平山區”,即現時的上環及西營盤一帶。到了20世紀,這裡還開設了不少茶樓、茶居、酒家和小館子。

【銅鑼灣·1962年】19世紀中期,銅鑼灣乃英資企業怡和洋行總部。1950年代,銅鑼灣進行大型填海工程將海灣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用以興建交通幹道,一部分則成為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奇力島亦從此連陸。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 (Tai Ping Shan Street),是一條名勝不少的街道,在太平山山腰。

【北角·1966年】北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

【軒尼詩道·1966年】軒尼詩道,是一個新舊並存的獨特社區,揉合舊傳統與新發展的精粹。軒尼詩道,原意為小灣畔,在150年前是港島北岸線的一個細小多沙的海灣,因為在地理上它是處於較低的位置,故又稱為下環。

【樓梯街·1966年】樓梯街在上環,顧名思義,街道都是樓梯。 除了荷李活道以南,文武廟旁邊一小段可供車輛駛進四方街外,其餘各段皆為石級,是上環一帶最長的階梯,有超過160年的歷史。

【北角·1962年】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

【上環·1966年】19世紀初期,大陸人士來港發展,都以上環為據點,因此若想緬懷香港的舊時風貌,上環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而與旺角、油麻地所不同的是,前者為“平民天堂”,此地是“花樣年華”。

【畢打街·1967年】畢打街,原稱必打街,南起皇后大道中,經德輔道中至幹諾道中止。畢打街是為紀念香港首位船政司湯馬士.畢打而命名。

【大丸百貨·1960年】1960年,大丸在銅鑼灣開業,加上第一條海底隧道的興建;於是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後在此地開業。【香港,1960年代。資料:海特·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