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5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2018-2025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报告大厅摘要: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国家及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发展保驾护航,并规范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以下对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持续高速成长。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国家及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发展保驾护航,并规范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以下对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2018-2025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随着深度学习算法日趋成熟以及数据资源的加速增长,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不断提升,机器视觉和自然语音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发展新机遇,2018-2025全球与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35.6亿元。

2014-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2018-2025人工智能政策分析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政策的促进下,及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引导,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随着深度学习算法日趋成熟以及数据资源的加速增长,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不断提升,机器视觉和自然语音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及下游需求的促进下,人工智能企业逐渐向下游需求拓展,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省(直辖市)是人工智能政策发布的主力军

在强弱交错的政策措施下,国家级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顶层推动力。按照政策的发布机构,人工智能政策可分为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直辖市区)以及产业园区四个级别。其中,国家发布的14项人工智能政策中以弱人工智能政策为主,强人工智能政策只有4个。弱政策虽然居多但却密集,核心是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造势。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省(直辖市)已成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省(直辖市)发布这一级别中,共有26个政策,分布于16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辽宁这八个省份均发布了2个政策。而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发布这一级别共发布了15个政策,政策分布于12个地级市以及3个直辖市的区。而产业园区这一级别共发布了6个政策,虽然数量不多,但发布的政策都很有针对性。

(二)江苏政策力度排名第一,上海、北京紧随其后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江苏省发布了5个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在政府力度上领先于全国其余省份。上海、北京、浙江、辽宁以4个政策紧随其后,但由于上海的4个政策均是“强人工智能政策”,因此,在政策力度上稍稍领先于其他三个省市。北京的4个政策除了北京市政府发布之外,中关村管委会和昌平区政府分别发布了一个强相关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弱相关政策《昌平区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浙江省以2“强”相关、2“弱”相关4个政策并列第二,而辽宁省由于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均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同样以4个政策数排名第二。

 (三)广州市以1200亿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领先于其它各个省市

未来产业发展规模是地方政府综合评估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期望的结果,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力度与决心。人工智能政策分析,未来人工智能重点核心产业规模最高的是广州市,预计将达到1200亿,高于其他地区政策所预估的产业规模数。其次是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第三是南京开发区、中关村以及浙江省政府,预计未来人工智能重点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

 (四)广州与苏州工业园的投资力度最大,超过百亿元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对于新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促使企业快速发展,还能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在公开的政策文件中,人工智能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为广州市与苏州工业园,预计支持力度在百亿级以上。其次是南京开发区,以创立基金的形式,预计投资80亿元扶持人工智能产业,由于南京、苏州和常州同属于江苏省,因此在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资金支持上,江苏省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部分政策中,虽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扶持金额,但由于当地的风险投资公司较为活跃,所以在政策中也会提及引入外部基金,来支持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人工智能政策分析,《规划》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务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