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以前,北京有个当铺,一夜之间发财了。原来,当铺朝奉独具慧眼,收了一幅古画。这幅画画工一般,却颇令人寻味。画面上一人拿一截竹竿,向竹林中一群猪看去。画的题目就叫竹内有猪。画的主人是个破落贵族,据说祖上当过大官。朝奉将古画一掂,觉得分量异常,遂以高于市场一成的价格写为死当,算是将这幅古画彻底弄到手里了。晚上,打开画的地杆一看,十颗大东珠,骨碌碌滚了出来。东珠乃是从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中出产的淡水珠蚌里取出的一种珍珠。是宝中至宝,稀世奇珍。

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按收藏界说法,是捡了大漏。简单地来说,捡漏就是捡到便宜,以很低的价格买到价值不菲的物件。在收藏界,马未都既是收藏大家,也是“捡漏”大家,其观复博物馆展厅内80%的展品都曾是“地摊货”,据说这是当年玉渊潭东门早市的地摊货,是马未都“捡破烂”来的。“我搞收藏是兴趣所致,年轻时有机会,幸运地买到了很多廉价的珍品。”马未都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文物极为便宜。

藏家王文元认为,捡漏,有人以为是运气,实际上,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当铺捡漏靠的是朝奉眼力,而眼力来自于朝奉多年经验的积累,有学识,有手感,它便是朝奉的根本。

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捡漏首先需要准确的眼力和对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的眼光,真正的捡漏是一场交易双方的眼力、对市场的洞察力(眼光),甚至心理素质之间的综合较量。随着大众收藏意识的觉醒,“漏”是比以前少了,但是“漏”什么时候都会有,什么地点都会出现。笔者从收藏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易时、易地、易念、易途、易类的 “五易”方法,可以增加捡漏的机会。

一旦“捡漏”心理作祟,加之又没有开眼,很容易中招。有许多“藏家”,行业知识不足,但人极为聪明,最后都免不了落入“国宝帮”的行列。而造成此结果的原因,都是从捡漏开始的。一朝尝到了捡漏的甜头,就再也不去关注高价的好东西,也就再也看不到好东西了。

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捡漏捡到天价藏品已不是啥新鲜事了,在 2013 年,一个纽约家庭在跳蚤市场的众多物品中买下了一个相当普通的白色碗,当时花了3美元(约合20元人民币),后来竟发现这只小碗是产自中国北宋时期的定窑珍品。与之形状和大小皆相似、且被确认为真品的同时代瓷碗,全世界范围内现存仅有一个,最终这只碗以 220 万美元(约合 148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差价达73万倍。

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日本电商大亨前泽友作花1.1亿美金买的巴斯奎特一幅《无题》,是某某不知名藏家多年前仅以1.9万美元在佳士得买下的。这1.9万的“漏”,捡的真是眼光惊人。

有时候偶然看到一件东西,不要轻易地就走开,上上手,或许这个东西真正的不一样。但是有时候碰到一件东西特别有“眼缘”,而其价格又超出你的预估,不妨先放下看看别的,等冷静了之后,再斟酌要不要收入囊中。

专家介绍,真正的收藏有三个条件:一个你是不是真收藏,第二个是你会不会收藏,第三个是你能不能收藏。第一就是你是不是喜欢收藏,会不会欣赏藏品。第二个是说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不然的话很好的东西在你面前你也抓不住。最后一条是说你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收藏。现实中很多人都只具备了一条,差距还很大。

收藏捡漏,是大量知识积累发酵的结果

古玩捡漏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乐事,让人能够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乐趣。

光会鉴定真假,不懂得其历史渊源,了解藏品的根脚,不储备藏品的工艺、技法和审美,不把古董藏品的底子摸个一清二楚,妄想“捡漏”,只会贻笑大方。

捡漏,既是收藏家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难能可贵的享受,也是收藏家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最需要克服的顽疾。

希望你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