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大多都不識字,那他們如何宣讀聖旨的呢?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我國的古代,有著許許多多的貧困人家,有一些為了能夠繼續生活下去而選擇了進宮當太監。太監其實是個尊稱,這也是一個官名,一名正兒八經的太監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四品官員。太監不光只有這一個稱呼,還有的是東廠提督,文書房秉筆隨堂等等,算起來能有不到50個這種稱呼。可每一位太監都不願意別人叫他們公公,一旦叫了他們心裡覺得很不舒服,有的還會生氣。太監從小就會被送進皇宮,所以多數的太監都不識字,那他們都是怎樣宣讀聖旨的呢?

太監大多都不識字,那他們如何宣讀聖旨的呢?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太監都是從小進行培養,進入皇宮後都會安排專門的老師進行培育,成就優異的被安排進入書房和乾清宮辦事。如果還想進入更高的地方,那就通過不斷的考評,好點的話還能進入的皇帝的視線,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但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監必須得得到皇帝的肯定才行。

太監大多都不識字,那他們如何宣讀聖旨的呢?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關於太監宣讀聖旨這件事,並非所有的太監都會有這種資格,同時也不是所有的聖旨都是由太監宣讀。太監並非專門負責宣讀聖旨,他們只是來傳達皇帝的意思,將事情寫成公文,當皇帝看後才會蓋上自己的印章。隨後便會派專門宣讀聖旨的大臣前往,而這個過程並沒有太監的參與。皇宮內外太監無數,很多的太監都是連聖旨的樣子都見不到。聖旨也不是皇帝自己寫的,而是由寫字漂亮的人進行書寫,而讀聖旨也是有官品大的官員進行宣讀。太監也只是傳達一些皇后、貴妃等的口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厲害。這一些都是我們想得太簡單了,歷史和電視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太監大多都不識字,那他們如何宣讀聖旨的呢?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立下規定準許太監讀書識字,為了防止這個規矩被後人破壞,還專門立下石碑警告後人。但到了朱棣時期,這個規矩就被不了了之了。所以明朝踴躍出大批有文化的太監,他們都可以比得上私人秘書了。原來古代的太監都被我們想得太簡單了,太監宣讀聖旨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