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旅行的一大乐事便是在陌生的地方探索、发现,如果途中多些停顿和尝试,会收获更加不同的体验。今天,陌上客将介绍一位纪录片导演——张景,以及他的手艺拍摄之旅

张景毕业于传媒学院,曾就职于央视、现任影视公司老板,有着这么多光鲜的“头衔”,可他偏偏不按常理拍摄,拉着几个门外汉“捣鼓”出了一部特别的纪录片。这部《寻找手艺》纪录片“画面不精美,录音不专业,解说不行还穿帮”,想不到却在网络上大火了一把,豆瓣评分达8.8分,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量达上百万!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张景,独立纪录片人,曾走访23个省市88个地区,结识199位手艺人,记录下144项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拍摄了纪录片《寻找手艺》。

对于这位导演,最初的印象便是“野”。

2014年张景卖了北京的一套房,带着不充裕的资金和几台二手设备就出发了,拍摄目的地是从三四百斤地理杂志旧刊中筛选出的300多个没有实地考察过的拍摄点。

他的两位团队成员分别来自IT行业和酒店行业,恰恰是这样一个非标配团队,大胆尝试了一次高度还原手艺制作全过程的纪录片,即便是手艺人一次次制作失败的过程也都被一一记录,镜头里他们的样子真实且温暖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左图堆砌的比人还高的书籍,是张景为挑选拍摄目的地特地买来的地理杂志旧刊,右图为张景和他的拍摄伙伴。

张景用“野路子”让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在祖国大地上有这么多地方依然传承着许多未被现代工艺所取代的老手艺,每项老手艺的背后融合着他对当地文化的探索和认知。

张景一路游走,通过记录的方式发掘每个目的地更深刻的一面。他的拍摄之旅,有点儿意思。

张景和他的《寻找手艺》拍摄之旅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张景和团队拜访了制作傣族油纸伞的温坎老人,花了两天时间记录下老人做伞骨、绷线、涂菜籽油等十几道工序,老人不太会说普通话,也不怎么看镜头,只是埋头做活儿。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张景拍摄贵州小黄村的吴奶格、吴奶号两位老姐妹造纸,她们打算把剩下的造纸原料全部用完、做完此生最后一次纸时,恰巧被张景他们遇到了。做完今天这十几张,小黄村的这项造纸术便也失传了。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张景和团队在安徽万安拍摄匠人师傅们做罗盘。做罗盘的木头要用风干三年以上的上好银杏木,罗盘上三千字,皆为蝇头小楷,写时不能有丝毫差错。罗盘还需上漆、打磨,打磨需经过二十多遍,而一天仅能做一遍。

陌上客 × 张景

1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游走中国的,一路走来都有怎样的收获?

我在念大学时曾尝试骑行穿越中国,当时是出于好奇,想游览课本里提到过的一些地方,结果发现途中偶遇的一些非商业化的景点反倒更有意思。

后来到了央视工作去不同的地方拍摄,接触到很多没对外开放的文物和景区,与一线工作者和当地居民有更多交流机会,对当地的理解会更深刻。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到了拍摄《寻找手艺》时,我会更有规划地甄选自己感兴趣的目的地,手艺是我回忆童年温暖的入口,我想把小时候对手艺人的印象表现出来。通过拍摄纪录片对地域文化会有更深的认知,让我想要坚持自己的兴趣一辈子都做纪录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在拍摄贵州小黄村的吴奶格、吴奶号两位造纸老奶奶时,老人对着镜头笑着说:“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这一幕引起观众们的触动,他们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已到广东河源”“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全国都看到了”“到纽约了哦”“到东京了”。

2 您在拍摄《寻找手艺》时,从一万多个意向目的地里最终选出三百个,您的挑选依据是什么?

当时我从旧书店买了三四百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旧刊,从一万多个目的地里根据兴趣和手艺关联度筛选出一千个,再从线路规划去考量,再从中挑选出三百多个,实际拍摄了八十八个。

在筛选时,哪怕是仅在文章配图里出现的较特别的早期手工用具,只要感兴趣都会以此为线索搜集信息。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我想记录与生活有关的手艺,拍摄普通百姓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技艺,所以这条线路主要贯穿中国西部,涉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由于东部城市很多传统用具都已被替代,所以在线路中很少涉及;以及类似景泰蓝、鼻烟壶这类精湛的技艺已超出老百姓生存的手艺范畴,故也在考虑之外。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3

怎样评价自己的“野路子”?一路的拍摄过程中有过怎样的意外收获?

“野路子”其实是相对于主流方式和拍摄心态而言,从拍摄团队、拍摄手法等方面我们都不是正儿八经的路数。在我眼里,专业的方式会让真诚的人把真诚掩盖,这种“野”让我们更贴近真实的手艺。

我们对所有的拍摄对象,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像平时一样从头开始完整自然地做完一样手艺,做的过程我们绝不打断,我们没有脚本、他们也不需要“演自己”。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在拍摄温坎老人制伞,给伞骨架绷线的过程最令人屏气凝神,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停地搓线、系线、断了,再搓线、系线,一次又一次与伞架搏斗,绷了八次最终才成功,让人动容。等到第六次、第七次的时候,张景说:“我的眼泪要掉下来了。”

拍摄内容和效果很多都在意料之外,就如为了找到会制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乐器巴拉曼的手工艺人胡大拜尔蒂,我们在戈壁荒滩里徒步走了1个多小时,找到他时他正在放羊。

这才知道胡大拜尔蒂其实是一位放羊的老羊倌,乐器是他的兴趣。原本以为他只会制作巴拉曼,后来才知道还会制作、弹唱非常多种民族乐器。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在新疆和田策勒县荒凉而广阔的戈壁滩上,牧羊人胡大拜尔蒂正边调试边制作巴拉曼,这是一种会吹的人才能制作的乐器。

拍摄的那天,老人为我们表演弹唱,那份洒脱状态和我在城市里看到的音乐人完全不同,那种美妙音符带来的心底震撼也是从未感受过的。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胡大拜尔蒂的音乐撼动人心,张景形容“向北90公里无人,向南8公里无人,向西11公里无人,乐器的声音以胡大拜尔地为中心,抚平整个戈壁滩。”

4 在您的手艺拍摄之旅中,有没有一些地方让您印象深刻?

每位手艺人都有独特的一面,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当中最难忘的当属泾县小岭村,这里有上千年的宣纸造纸传统。去之前我了解到当地人将造纸废水直接排放到流经村子的小溪里,我原以为这条小溪会被污染地很严重,当地生态也会受到影响。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在小岭村,张景和团队记录下当地手艺人的造纸过程,他们以青檀树皮为造纸原料,经过漂白、打碎成浆,在通过竹帘捞纸,挤压水分,晒纸等步骤这才完成。

可到了小岭村,却意外发现那里自然风景太棒了,溪水干净清澈,民居建筑也有特色。而且当地民风淳朴,有文化底蕴且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觉得那里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没有经过开发的度假地,就差没有建造宾馆了。

我很喜欢那个村子,有机会还想再去一回,到周边山林里去走走,这样一个淳朴的地方也推荐大家前去看看。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5

您在2018年开始了《寻找手艺2》的拍摄,它与《寻找手艺》有何不同,目前进展怎样?

张景:我们延续同样的手法拍摄《寻找手艺2》,拍摄初衷主要是回访《寻找手艺》采访拍摄的手艺人,想知道四年过去了当时拍摄的那些人过得怎么样。

目前《寻找手艺2》已拍摄完成,正处于修改阶段,找到合适的时机就会推出与大家分享。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张景建议喜欢旅游的朋友,在出游时可以到常规景点几公里外去看看

,那些地方通常有着相近的地貌特色,但自然风光会更原生态,而且还有机会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像张景一样当一回“自己旅途的导演”,用影像记录旅途中的别样视野。点击链接,陌上客将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剪辑一支很有范儿的旅行视频哦→5步教你打造旅行小电影,这个“撩妹”技能你学会了吗?

供图:张景

—— 点击下方图片,回顾往期旅行者说——

我们的旅行互动群已经建起来啦

欢迎大家呼朋唤友一起来玩呀

扫描下方陌上客小助手的二维码加群

就!等 ! 你 ! 啦!

一位到各地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导演,用“野路子”游中国|旅行者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