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前小測?


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前小測?

一節40分鐘的數學課,前5分鐘你會選擇做什麼?

理想的情況,是立馬就上正課,一秒鐘也不耽誤。可惜我發現這基本上是奢望,除了上公開課,這種好事似乎還沒找過我一次。

既然無法立即上課,那總得想辦法減少過渡的時間吧?我還是做過好幾個嘗試的。

第一個嘗試,是讓學生做課前準備。預備鈴一響,科代表就站在講臺,提醒大家拿出數學資料和使用的工具,然後端正做好等上課。訓練過程很美好,一到正課就“露餡”了。有的學生準備的快,坐著無聊便開始聊天;有的學生東翻西找,十分鐘都沒把東西找齊;有的學生過了一兩分鐘才姍姍來遲,問起原因,都是一些所謂的“正當理由”;科代表站在講臺勤勞地提醒,發現沒什麼卵用,就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第二個嘗試,是讓學生開展課前讀。這還是借鑑了文科課堂的做法,鈴聲一響,科代表就站在講臺,起個頭,大夥就開始放聲朗讀,把學過的公式和定理一一讀個遍,一輪又一輪。後來發現也不對勁,朗讀對公式定理來說,只不過是在腦中飄過一回,一到做題時還是想不起來。

還有好些時候,我的課前5分鐘是在講紀律中度過的。走到課室,發現學生亂糟糟的一團,心情頓時就不好了。接著趕緊叫停全班,立正言辭地重複一遍老掉牙的道理。有時懶得講,就站在講臺上不做聲,期待學生“良心發現”。學生最終還是會安靜下來,但是開始講課也用處不大,因為大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漂浮著。

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有,課前小測!

學生數學的學習,歸根到底是知識點的學習。知識點的學習,可以分為形成、鞏固和遷移三個節點。而有效到達每個節點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從時間的角度看,刻意練習可以分成集中練習和分期練習兩種。

集中練習就是把練習集中於一個大塊的時間段,常見的用法就是習題課、複習課和日常培輔。這種練習對知識的形成很有幫助,它能通過持續對學生進行同一個知識點的刺激,幫助學生修正對該知識點的理解,並且形成初步的提取“手感”。

集中練習的侷限是,越到後面的練習,學生依靠短期記憶的成分越大,而且,兩次集中練習的分割時間比較長,對知識點的鞏固和遷移幫助有限。因此,我們需要加入分期練習。

分期練習就是把練習分散在每一個可利用的碎片時間。這種練習對知識點的鞏固和遷移很有幫助,因為習題並非源自剛學的知識點,如果不是做過的類似題目,學生就不得不擺脫對記憶的依賴,轉而進行真正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經歷對已有知識的篩選和提取,以及發現缺失後的補充,讓自己的知識體系得到一次迭代刷新,變得更加完善。同時,記憶是思考的灰燼,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促進了對知識點真正的記憶。

課前小測,就是分期練習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課前小測還有兩個作用。

一個作用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狀態。因為有了馬上需要思考的習題,學生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首先得以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手邊的資源不足,於是開始翻出課本查閱,找出相應的工具和草稿紙,無意中完成了課前準備。

順便插一句,學生的課前準備值得重視,但不知道過於重視,因為課前準備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有的教師熱衷於訓練學生的課前準備,不做好就不上課,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有時,學生只要一支筆和一張學案就能完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那又何必準備的如此完美呢?有的人可能反對:“難道充分的準備不是更好嗎?”問題是,準備只是解決問題中順帶的一個手段,沒有必要刻意花精力去訓練。隨著學生解決的問題增加,學生會發現有些工具的確值得經常留在桌面,這樣學生的準備就會逐漸達到自己舒服的狀態。

課前小測還有另一個作用。因為安排課前5分鐘,所以學生在開始正課之前,就已經思考了一小段時間,這就起到思維“熱身”的作用,相當於籃球比賽,正式上場之前做幾組俯臥撐。思維“熱身”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和適應正課的學習,就好比熱身之後的比賽,動作也不會過於僵硬。

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前小測呢?無非兩個環節,出題和用題。

第一個環節是出題,有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預算。首先是時間,課前小測的時間不能太長,太長就會擠壓正課的時間,但是也不能過短,過短就無法兼顧大多數學生的思考。比較合理的預算,是5分鐘的做題時間加上5分鐘的講解時間,合計10分鐘左右。前者是為了確保大多數學生能夠有機會思考一會,後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即時而有針對性的反饋。

既然預算只有10分鐘,課前小測的題目數量就不能過多。那多少道題合適呢?

從題型上看,學生經常處理的,有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從解題時間來講,學生做解答題的時間,平均下來要比選擇題和填空題花更多的時間。為了兼顧題型和解題時間,我們可以採取兩種組合來安排題目數量。組合1為1道選擇題或填空題,加上1道解答題,即“1+1”組合;組合2為2道選擇題,加上2道填空題,即“2+2”組合。

有的人提出反對:“你的學生10分鐘能搞定,我的學生可搞不定,每次小測都要花掉半節課,新課還怎麼講?!”其實,偶爾花掉半節課時間是正常現象,我有時也會這樣。如果經常都是如此,很有可能是題目太難了,或許你需要找一些更基礎更簡單的題目。如果題目已經足夠基礎簡單,還是要花上半節課,那很有可能說明學生連過去的知識點還沒掌握,既然如此,那你盲目推進新課,或許意義也不大。

預算之後,下一步是選題。

從預算分析可知,一次課前小測的容量,最多不要超過4道題。這樣算下來,10節課最多也就只能做40道題。因此,我們在選題的時候,就沒必要過於貪心,貪心也沒用,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幫助我們減少點工作量。

題目從哪裡找呢?過去我習慣從課本和學案中找,後來發現這樣會使題目重複的機會變大,於是開始選擇從網絡題庫中找題目,首選菁優網。網絡題庫的優勢在於題目數量多,多樣性更強,選出的題目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對記憶的依賴。

選擇一多,我們就容易犯另一種錯誤,就是選擇困難綜合症。我過去打開菁優網,會有一種“胃口大開”的感覺,好像這道題不錯,那道題也想要,40題的額度三兩下就用完了,最近有了校園號,題目額度上升到60道,似乎也沒厚道到哪裡去。

後來發現問題不在於額度,而在於我太貪心。即便給你無限額度,你可以選到成千上萬道題目,但最後也就只能做40道題,當你配置題目的時候,還是會陷入選擇困難。最好的方式,還是在網絡題目選題的過程中,控制自己的野心,嚴守額度的限制。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選擇困難,是因為我們在選題時,通常會傾向於關注題目的表面結構,忽略題目的深層結構。比如看到直角三角形和菱形的題目,本能地都想要,但沒關注其實這兩道題考查的都是勾股定理,只要選一道就行。

有的人可能反對:“那我同一個知識點想多練兩道題不行嗎!”可以,關鍵是要有所側重。課前小測的題目容量有限,這個知識點多練一道,往往意味著某個知識點只能少練一道。再說,選題並非一勞永逸的事情,隨著學生學情的變化,我們對題目的需求也會有所調整,所以沒必要擔心會錯過某些看起來重要的題目。由此可知,選題中控制自己野心的方法,就是根據題目的深層結構來篩選題目。

有些人提出:“即便是根據深層結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最終還是會額度不夠,怎麼辦?”這時,我們可以調整每個深層結構的權重。調整權重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研讀歷年真題,對其中常見的深層結構進行增加權重,反之就降低;另一方面是統計學生近期出現的錯誤,從常見錯誤中分析出背後未能掌握的深層結構,對其增加權重,反之就降低。我的習慣是用給一張Excel表來動態記錄深層結構和權重,在選題時,只需要打開這樣表,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高效選出自己想要的題目。

選題之後,下一步就是配置。

配置,就是把選出來的題目進行分組,濃縮成一份可用的課前小測學案。這似乎也不是一件省時省力的活兒,我就曾經很頭痛,本來選完題已經頭昏腦漲,還有再進行配置,簡直忍不住想放棄。有解決的辦法嗎?有!

我做出的第一個調整,就是把選題和配置兩個步驟獨立開來,分散在不同的兩段時間,這樣就不會出現腦力用盡的狀況。第二個調整,就是設置題目配置的原則,只要遵循原則,就可以降低配置的工作量。

配置的原則有兩個:一個是後進先出,也就是最近學的知識點,會優先出現課前小測中;另一個是領域交叉,也就是同一個組合裡的題目不是同一個領域,比如第一道題是代數,那麼第二道就是幾何,或者是概率。有了這兩個原則,在選好題目之後,幾乎可以無腦進行配置。

另外,根據不同的情況,我會選擇兩種類型的課前小測:一種是滾動小測,側重於知識點的滾動練習,用於幫助學生鞏固和遷移;另一種是專題小測,側重於學生近期未掌握的知識點的可以練習,用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點。

第二個環節是用題,要比上一個環節來的簡單。

首先是啟動小測。現在每個課室都用投影,因此配置完題目後,我會選擇打印出來,交給科代表備用。科代表會在課前利用投影把要做的題目展示出來,等待預備鈴響。鈴響以後,科代表就站在講臺上,提醒大家做題。如果教師能提前到課室的話,啟動會更加順利。好些時候我進入課室,發現有部分學生課間就開始做小測題,儘管不提倡,但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對吧?嘿嘿。

其次是錯誤分析。在學生做題的同時,我會來回走動,盡力巡視到每一個學生的完成情況。如果學生座位設置得合理,一般巡視兩圈,就已經足夠了解全班的情況了。在巡視的同時,我會快速地記錄學生出現的錯誤,接著分析錯誤背後的思維過程。這也需要快速,快不了怎麼辦?問學生唄!

最後是即時反饋。做題之後,就需要面向全班進行點評。點評針對的,是學生的錯誤。而學生的錯誤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解型錯誤,即“不會做而錯”;另一種是技術型錯誤,即“會做卻做錯”。為此,我點評的原則是:理解型錯誤的題目講解思路,技術型錯誤的題目列舉錯誤。前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解題思路,後者可以幫助學生明白有哪些“坑”需要避免。

到此為止,就算是完整地用完一組小測題,接下來就是上正課。對我來說,通常選一次題,可以供兩個禮拜的課前小測用,如果期間需要調整,只需另出題目,讓科代表靈活安排就好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