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公募2018:跨越二十“弱冠”年 創新轉型再出發

覆盤公募2018:跨越二十“弱冠”年 創新轉型再出發

2018年已經收官,回首這一年,正逢基金行業誕生20週年。古人云:二十弱冠。20歲,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意味著成人,成熟,有所成就。

雖然2018年A股市場震盪下行,資管新規問世衝擊,但我們欣喜的看到,公募行業的創新並未停步,轉型正在進行。

值此歲末,我們特盤點下這一年裡公募基金行業在新環境背景下的重大創新和重要事件,希望有利於整個行業的厚積薄發、輕裝上陣、再創輝煌!

NO.1

養老目標基金問世

養老目標基金的問世,是2018年公募行業最具創新性的事件。

2018年8月6日,華夏、廣發、南方、中歐、博時、嘉實、易方達、鵬華、中銀、銀華、工銀瑞信、富國、萬家、泰達宏利14家基金公司申報的養老目標基金獲批,拉開公募服務個人養老新序幕。2個多月後,第二批12只養老目標基金也順利拿到“準生證”。

截至發稿時,已有10只養老目標基金正式成立,規模合計34.56億元,認購戶數56.78萬戶。首募規模排名前兩位的養老目標基金分別是富國鑫旺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FOF)近9億元;廣發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FOF)5.2億元。目前,興全安泰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FOF)正在發行中,建信優享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FOF)定於2019年第一個工作日開啟申購。

NO.2

基金清盤數創新高

今年的基金清盤數量創下新高。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接近400只,為去年全年的3.7倍,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成為清盤基金重災區,全年共164只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清盤,佔比超四成。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年內基金清盤潮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不得出現接受某一投資者申購申請後,導致其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50%以上的情形,所以部分委外定製基金在機構資金撤離後,規模大幅縮水;其二,今年市場震盪,大量基金業績不佳規模縮水,跌至清盤線以下;其三,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保本和短期理財等基金在到期之後需進行清盤,而分級基金也需在規定過渡期內完成轉型或清盤。統計顯示,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還有1000多隻,將成為接下來清盤基金的“主力軍”。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業績還不錯的基金受制於資產規模不達標,也難逃清盤命運,比如中郵尊享一年定開,雖然收穫了逾16%的年內收益,日前也發佈觸發清盤公告。

NO.3

ETF大爆發

市場震盪下跌,估值持續走低,助推ETF基金持續壯大。數據顯示,截至12月下旬,全市場ETF淨值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較去年底的3645億元增長超過六成。從基金份額上看,去年底,ETF總份額為2330.82億份,而今年的最新份額已經達到4628.39億份,幾乎翻倍。其中,非貨幣類ETF貢獻了逾六成的份額增長。

其中,華夏基金旗下權益類ETF規模超過1000億元,是境內首家權益類ETF管理規模超千億元的基金公司,其中華夏上證50ETF的規模已經超50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ETF基金份額與淨值規模的雙爆發,一方面與當前市場估值較低具備較強配置價值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被動指數型投資方式越來越受機構重視。基金公司也認為,在機構化時代加速到來的大背景下,ETF的爆發才剛剛開始。

NO.4

短債火VS貨基寒

在沉寂差不多10年之後,短債基金2018年迎來投資春天。數據顯示,短債基金規模從一季度末的190.19億元,暴增至三季度末的545.64億元。截至12月19日的統計顯示,年內新成立的短債基金多達15只。另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有7只短債基金已經拿到“準生證”,還有9只短債基金仍在排隊候批。申報和發行熱潮之外,部分基金公司甚至選擇將旗下的存量基金轉型為短債基金。5只純債基金和2只混基年內提交的轉型短債基金申請,均已獲證監會核准。

與此同時,“寶寶們”2018年一下子從市場“寵兒”淪為“棄兒”。2018年以來,貨基發行數量為零。數據顯示,67只傳統的攤餘成本法貨幣基金的審批處於停滯狀態,發行剎車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資管新規和流動性新規的雙重夾擊。嚴監管之下,基金公司紛紛試水具備浮動淨值屬性的市值法貨幣基金。截至12月7日,已有31家基金公司申報該類產品,但目前審批進度均處於“第一次反饋意見”。

NO.5

“獨角獸”&“巨無霸”

提及2018年的基金市場,6只 “獨角獸”和1個“巨無霸”是繞不開的話題。

專注投資戰略配售企業的CDR基金,從5月29日正式上報到6月11日開始發行僅用了9個工作日。最終,華夏、匯添富、嘉實、南方、易方達、招商旗下6只戰略配售基金於7月6日集體成立,首募規模合計為1049.18億元。其中,招商三年封閉運作戰略配售基金規模最大,為248.82億元。

如果說6只“獨角獸”的強勢登場離不開監管力量的鼎力護航,那麼“巨無霸”興全合宜的亮相則更多源自基金公司多年累積的口碑。今年1月16日,興全基金旗下產品興全合宜靈活配置基金開始募集,當天即閃電結募,最終募集金額高達326.98億元,單日募集逾300億的成績令眾多同行豔羨不已,也讓其在權益基金IPO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NO.6

高管離職VS大佬歸來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312位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超2017年全年離職人數。其中,包括20位董事長、22位總經理、54位副總經理、23位督察長以及193位基金經理。其中,高管離職的原因主要包括: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任期屆滿、職位變動和股東安排、創業或奔私等。出走東證資管、成立睿遠基金的陳光明便是創業的典型代表。而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主要分四種情況:一是“公奔公”;二是“公奔私”;三是業績不好被迫下課;四是原公司治理出了問題。4月底從匯豐晉信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就加入了8月1日成立的中庚基金出任首席投資官一職。

與此同時,“大佬”歸來,也是2018年公募行業的一大焦點。範勇宏和陳光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前者曾主導了華夏基金的輝煌時代,今年6月履新鵬揚基金董事長一職,標誌著這位有著基金界“教父”之稱的重磅人物正式迴歸公募行業。而後者管理的東證資管憑藉東方紅系列產品一舉成為公募界的黑馬,如今其攜睿遠基金正式在公募行業重新出發,值得期待。

NO.7

個人系公募基金密集獲批

數據顯示,年內已有12家基金公司獲批,其中有8家公司屬於個人系。11月21日,博遠基金管理公司獲准設立,成為繼匯安、凱石、鵬揚、博道、東方阿爾法、睿遠之後又一家由專業人士發起設立並持股的基金公司。新成立的個人系公募風格特色鮮明,部分還擁有明星基金經理。比如,睿遠基金的陳光明,博遠基金的鐘鳴遠,中庚基金的丘棟榮等。

截至目前,行業已成立16家個人系公募,分別是泓德基金、匯安基金、鵬揚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恆越基金、合煦智遠基金、博道基金、凱石基金、同泰基金、明亞基金、惠升基金、中庚基金、蜂巢基金、淳厚基金、睿遠基金、博遠基金。該數量已經超過私募系和保險系公募的總和。

不過,個人系公募規模普遍處於中等偏小水平。比如,其中規模最大的鵬揚基金,三季度總規模為249.2億元,且大部分資產規模來自固收類產品。

NO.8

職業年金在公募落地

今年是職業年金在公募基金落地元年。10月31日,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名單出爐,包括南方、易方達、華夏、博時、海富通、工銀瑞信、招商、富國、銀華9家基金公司在內的19家專業機構獲得管理資格。隨後,首個省級地方職業年金計劃花落新疆。12月10日,新疆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名單揭曉,華夏、富國、博時、海富通、易方達、工銀瑞信、南方等多家公募基金被選為國家級、省級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

在我國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中,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同屬第二支柱範疇。截至目前,具備職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機構已有21家,其中包括11家公募基金。根據機構測算,目前職業年金覆蓋大約3000萬事業單位人員和700多萬機關公務員,每年繳費規模在1500億元-2000億元之間。若計入未來投資運營收益,預計5年後職業年金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規模,發展潛力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