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每个朝代崩塌终结之日,都是一次对人性的终极大“测试”。平时峨冠博带、高居庙堂的满朝文武大员,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到了此时都会原形毕露。贪生畏死者,为了保住富贵前程,只得抛去伪装,屈膝投降。而那些忠义之辈,则会心如铁石,宁死不屈,选择为国尽忠,慷慨赴死。元朝灭亡之时,也出现了一批忠于元朝、以身殉国的忠臣,其中一个还把朱元璋气得死去活来。

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元朝至正年间,当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在江淮和中原闹得天翻地覆时,南方也不太平。南方红巾军的鼻祖彭莹玉,虽然本人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却为日后红巾军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骨干,这些人成为农民起义的“火种”,广泛散播到南方各地,使得南方红巾军也如燎原烈火般遍地开花,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都是其中实力强大的佼佼者。

战火连天、一片混乱的局势中,无论是红巾军还是元朝军队,都曾干过烧杀劫掠、侵扰百姓的事。很多地方在豪强士绅的组织下,自发成立乡勇民团,保境安民。福建汀州清流县也建立起一支乡勇,日夜操练巡逻,抵御红巾军和元朝溃兵的骚扰劫掠。这支乡勇队伍中,一个叫陈友定的人,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作战勇猛,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这支乡勇的首领。元朝为了拉拢他为己所用,任命他为汀州路总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地方军阀。

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陈友定本是普通农家子弟,出身贫寒,接受了元朝任命之后,从此以元朝大臣自居,死心塌地为元朝效力。《明史》记载,陈友定“目不知书”,但他却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和才干。陈友定不同于一般的鲁莽武夫,而是非常注重人才,“数招致文学知名士”,把很多饱读书史的才学名士招致麾下,向他们朝夕请教用人用兵、古今兴废之事,从中受益匪浅。陈友定在所统辖的福建一带,招抚流民,垦殖荒田,轻薄徭役,临近行省的四方百姓纷纷前来归附,使得陈友谅足兵足食,实力日渐强大。

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军阀不同,陈友定在元朝行将崩溃、大厦将倾之际,依旧不改初衷,忠心耿耿给元朝卖命。他远在福建,却每年组织规模庞大的运粮船队,不避艰险穿越千里风涛,去给北方的元大都送粮,几乎以一己之力维持了元朝统治的生命线。

随着形势发展,朱元璋先后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南方形势大定,几乎尽归朱元璋之手。而福建的陈友定却丝毫不为所动,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遣汤和、李文忠、胡廷美等兵分三路,陈兵福建边界,向陈友定施加军事压力。

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同时,朱元璋依旧没有放弃和平解决、招降陈友定的希望。他派遣一个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去充当说客,拜会陈友定,希望能说动他化干戈为玉帛,放弃抵抗。谁知陈友定压根不吃这一套。他不仅拒绝了使者的招降,还一不做二不休,“杀明使者,沥其血酒甕中”,做成一坛子“血酒”,然后“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

”,痛饮“血酒”,以示与朱元璋不共戴天。

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朱元璋知道后,怒不可遏。陈友定的这种残忍做法,摆明了就是对他的轻蔑和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元璋再也不考虑什么谈判解决,发了雷霆之怒,传令三军,立即出兵进攻福建,并且强调要生擒活捉罪魁祸首陈友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明军猛攻下,陈友定虽然竭力死战,但实力悬殊,最终败北,他本人也被生擒到朱元璋面前。

一武将喝了一种“血酒”,惹得朱元璋发了雷霆之怒,把他化为灰烬

《国初群雄事略》记载,朱元璋为了发泄对陈友定的怨气,起用了一种“铜马”之刑。所谓“铜马”,即“古之炮烙刑也”,在一匹铜马的腹中放入烧红的炭火,铜马被烧得里外红透,然后把陈友定放到铜马背上,陈友定最终化为灰烬。陈友定虽是个军阀,但仅论他对元朝的忠诚度而言,倒还不失为一条有气节的好汉。

参考史料:《明史》、《国初群雄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