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還貸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 居民儲蓄被“房”掏空?

居民还贷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 居民储蓄被“房”掏空?

見習記者 史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道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瞿女士最近不但領了公司發的年終獎,而且工資還漲了,但她卻沒感到特別開心。

“我年均月收入一萬元左右,但自從開始揹負鉅額房貸債務時,在我的詞典裡就沒有’存款儲蓄’這個詞彙,基本上與’月光族’劃等號。最近年底工資還漲了近兩千元,但由於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的消費支出也在不斷加大,儘管漲薪但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仍舊只有一兩千元。”瞿女士說。

“確實‘零儲蓄’的生活已經維持多年,並且一直以來生活質量還不是很高。”家住杭州的王先生在電話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每月一想到要還房貸就揪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多家研究機構12月24日聯合發佈的2019年《經濟藍皮書》稱,近兩年居民提供給其他部門的儲蓄資金大幅減少,出現了“居民儲蓄不足”的情況。同時在企業去槓桿背景下,企業負債難度加大,更加凸顯了“居民儲蓄不足”的問題。

據測算,2018年居民還本付息金額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並呈上升趨勢。這樣一來,雖然居民的儲蓄可能還在增長,但主要用於還債,儲蓄存款沒有增加。

被房貸透支的未來消費

“大概10多年前,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們跑去銀行存款的現象還很普遍,而近些年來這種現象愈發少見,在被房貸以及一些人的車貸等貸款的綁架下,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費支出同時使用信用卡、螞蟻花唄等各種借貸產品透支消費的現象倒是不斷增多且很普遍。”瞿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她也是透支消費群體中的一員。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中國居民人均儲蓄和儲蓄率不斷下降。中國人民銀行(央行)2011年公佈的儲戶問卷調查還曾顯示,高達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只有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公佈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居民儲蓄率佔國民消費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中國居民儲蓄餘額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今非昔比,據央行今年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75.24萬億元,增速創40年來最低。2008到2018年的10年,居民部門存款增速從18%下滑到7%左右。2010年全國居民儲蓄率為16%,而2017年僅為7.7%。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居民儲蓄率下降伴隨著居民家庭槓桿率的快速提升。數據顯示,2013到2017年,中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其中,房貸是最主要的債務因素。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今年2月也曾表示,中國槓桿率出現了兩大變化,宏觀上未降,結構上有所調整,2017年中國居民第一次出現儲蓄增長率為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及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儲蓄率從全球最高水平降到現在的7%左右,快要與美國持平了,美國的儲蓄率就是7%、8%左右。儲蓄率的大幅下降,反映出居民原來存在銀行裡的儲蓄存款現在全都變成了買房的負債。從購房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可以說是高消費國家,但高消費都是集中在購買支付房屋上了。

《經濟藍皮書》稱,從內需的角度而言,不斷攀升的高房價已經成為一部壓榨機器,因為購房者已經在房貸上透支了未來多年的消費能力,而未購房者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在儘可能的壓縮消耗品的消費支出,將勞動所得存入銀行,以追趕不斷攀升的房價。在這個過程中,高房價不僅吸收了居民現在的購買力,也在透支居民未來的消費。

陳及也持同樣看法認為,由於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絕大多數或相當多的中國家庭在未來10到25年的錢都已經預先被房地產市場給鎖定了。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經濟藍皮書》預測,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分別為5.4%和6.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連續9年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預計2019年中國財政收入19.8萬億元,增長6.6%,財政支出23.3萬億元,增長6.9%。

不過,儘管居民收入或將有所增長,但業界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居民儲蓄仍將持續下降。

經濟學家連平曾在今年11月發文表示,目前中國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增長動能逐漸從投資向消費轉型。隨著人口老齡化,總需求趨於走弱,有些類似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情景,國民儲蓄率將逐漸下降。“考慮到中國城鎮化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中西部地區具有巨大的投資和消費發展空間,國民儲蓄率下降幅度不會像日本那麼大。因此,預計2020年左右中國國民儲蓄率將下降到45%左右,2030年將下降至35%左右。”連平分析認為。

緩解儲蓄下滑尚需時日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經開始低於GDP增速,居民儲蓄開始出現相對停滯狀態,居民財富基本被“房”掏空,居民債務上升等對消費升級乃至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而緩解儲蓄下降卻不是很容易。

“我身邊一些即使沒買房的人,也是抱著將要揹負鉅額債務買房的打算。”瞿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大家普遍都抱有以房升值的想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此前表示,2015年之前,被房地產套牢的基本上是中上階層的人群,但是新一輪的去庫存,特別是貨幣化以及鼓勵農民工購房等之後,實際上將存款儲蓄相對薄弱的階層人群所獲取、可利用的資金基本上也全都放到了房地產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的家庭部門年度新增貸款與年度新增存款的比率,已由2005至2007年期間的年均50%上升為2014至2016年的97%。特別是2016年出現了中國家庭存款增量逐漸低於家庭貸款增量的現象。

在陳及看來,多數人寄希望於將有限的錢投射到與自己能力不相匹配的房地產市場上投機炒作,抱著“泡沫”的想法。而更多的人即便是不炒作,僅作為剛需購房也依然是超出自己經濟實力範疇。本來購買70平米的住房就夠用,非要購買170平米的,這其中也夾雜了投機的成分。“這些畸形的局面不是一時半會都夠扭轉的。”陳及說。

陳及認為,緩解儲蓄下降,一方面是需要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另一方面是需要綜合治理房地產市場投資炒作、價格穩定等多方面問題。只有各方面的市場穩定下來,大家的心態穩定下來,讓投機炒作的慾望降低下來,居民生活才能回到原先的理性軌道上去,儲蓄狀況才能得以恢復。

“不管怎樣,目前上漲了一兩千元的工資水平對於明年來說,確實能減輕一定壓力,但節省開支,不敢有多餘的花銷項目仍舊是今後生活的主旋律。”瞿女士向《華夏時報》記者展望自己的2019年時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