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契丹民族有祭祀山神的傳統習慣,主要祭祀兩座山:木葉山和黑山,木葉山是契丹的祖山,是契丹族祖源的標誌性標誌,黑山是契丹的魂歸之處。

“ 虜中(契丹遼國)黑山,如中國(中原)之岱宗(泰山),雲虜人(契丹人 ) 死 , 魂皆歸此山。每歲五京進人馬紙,各萬餘事, 祭山而焚之。其禮甚 ,非祭不敢進山”【《使遼錄》張舜民】

一來一去,兩座神山在有關契丹史書記載中反覆出現,“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木葉山的祭祀是契丹遼國的國之大事,是重要的國家祭祀,契丹人每年春秋固定進行祭祀、新皇帝舉行“再生儀”、“柴冊儀”等重要典儀時、進行軍事征伐前都要祭木葉山,祭祀的方式大致有三種 :

一、是契丹皇帝 、 臣僚從京都出發 , 親到木葉山 進行祭祀 如,“ 遼聖宗統和二年(984年)五月乙卯,加祠木葉山 ” 。 “天柞皇帝乾統六年(1106年)十一月甲辰,祠木葉山”等等 ,均是契丹皇帝親到木葉山祭祀。

二、派遣臣僚去木葉山“代祭”。如:”聖宗統和六年(988年)八月癸亥 ,“ 遣使祭木葉山”。七年( 989年)三月壬午朔 , “ 遣使祭木葉山”,等等。

三、君臣都不去木葉山祭祀,而是在京都“望祭”。如: 興宗重熙十四年(1045年)十月甲子 ,“ 祠木葉山”,道宗大安七年(1091年)十一月甲子, 望祠木 葉山”等等。

木葉山的祭祀儀式複雜隆重:設神位、備犧牲、定服飾、拜天神、地祇及君樹 、東向拜日、再拜天神、地祇等步驟。

契丹人木葉山的崇拜可能受中原漢文化的宗嶽祭祀影響同時也可能是通古斯薩滿教的萬物有靈崇拜觀念習俗。更主要的是木葉山是傳說中的契丹發源地:青牛白馬傳說是契丹人起源的神話故事。

“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遼史·地理志】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雲南省施甸縣“契丹人後裔”所藏“白馬青牛圖”

但是,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木葉山”山在何處?“成為遼史研究的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

“1、二水合流說:持此類觀點者,得出了四種結論:

(1)以姜念思、馮永謙先生為代表,均認為位於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合流處西約115公里處的海金山為木葉山。

( 2)《中國歷史地圖集》認為:木葉山位於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合流處的東部,今奈曼旗北部的沙漠內。

( 3)劉海榮、楊福瑞先生認為:木葉山位於緊鄰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合流處西南部的三角形區域內。

( 4)張柏忠先生認為:遼代的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均發生過河流變遷的情況,故二水合流處應在阿魯科爾沁旗境內,今天山鎮南的天山為木葉山。

2、祖陵說:趙評春先生斷定木葉山就是遼太祖的祖陵所在之山;陳永志先生則具體地指明瞭與祖陵的 “黑龍門”相對的“漫其嘎山”為木葉山。

3、努魯爾虎山說:葛華廷先生認為,木葉山(陰山)應當在今努魯爾虎山的敖漢旗一側求之。 ”

【遼代永州、王子城、龍化州與木葉山通考】內蒙古大學 李 鵬

查《遼史·地理志》永州條:

“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缽。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聖並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於諸部。又有高澱山、柳林澱,亦曰白馬澱。隸彰愍宮。統縣三: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戶四千五百。”【《遼史·地理志》】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馬盂山(遼河源)示意圖

如果《遼史》靠譜的話,可以總結出如下信息:

1、西拉木倫河(潢河)的西面和老哈河(土河)北面兩河匯流的夾角間

2、遼代永州(遼俗稱“南樓”)遺址附近

3、當地有皇子韓八墓葬遺址(韓八為景宗四子,承天皇太后蕭燕燕所生,又名藥師奴,早卒),遼乾亨三年(981),“三月乙卯,皇子韓八卒。辛酉,葬潢、土二河之間,置永州。”

4、有祭祀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的南廟、祭祀可敦(天女)北廟遺址

5、興王寺遺址

6、有高澱山、柳林澱(白馬澱)

以上就是《遼史》中可供參考的信息,還有一點:這裡是契丹皇帝“冬按缽”之地,“但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但這種臨時行宮以“氈車為營﹐硬寨為宮﹐貴戚為侍衛﹐著帳戶為近侍﹐武臣為宿衛﹐親軍為禁衛﹐百官輪番為宿直”一般不會留下什麼痕跡,所以還得由上面幾點來參照。

永州城,是確定木葉山的重要參考點,“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這位承天皇太后就是人們熟知“楊家將”死敵、與大宋簽訂“檀淵之盟”的“蕭太后”,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永州城應該為她的投下城。根據姜念思、馮永謙《遼代永州調查記》.《文物》1982年第7期的考察報告,官方確認永州城遺址位於今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白音諾爾嘎查,城址為土築方形,南北方向,城牆保存基本完整,南北長520米,東西寬545米,牆基寬約10米,殘部高約1-2米,南北兩牆正中各設有城門,寬約10米,城西南有護城河一條,地理座標:

“東經120°23′、北緯43°25 ′北距西喇沐 淪河約十五公里,南距老哈河約 二十公里 , 東南至老哈河邊的大冷村約十二公里 , 西北 至白音他拉公社十餘公里,東北距白音諾爾約十公里,又二十公里至大興農場,再五公里即至海力圖,接近兩河匯合處。城址周圍全系茫茫沙丘草原 。”【《遼代永州調查記》姜念思 馮永謙】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城為土築方形,方向正南北 , 城垣保存基本完整 , 南北長 52 5 、 東西 寬 5 4 5 米。城牆皆頹坍成土壠狀 , 存高一般約 2 米 , 底寬約10米。北壁保存最好 , 馬面和東北角臺依然可辨, 中部闢有一門 ,寬約1 0米 ,門兩側至角臺間 各有馬面 二 , 馬面 間距 8 0 米左右 。東、西兩壁保存較差 ,中部亦各有一門 , 馬面僅存部分痕跡 , 依北壁之例 , 每面城壁外側也 當各有馬 面四個 。 南壁因受風沙剝蝕 , 形成坡度低緩的沙崗 , 地面無植被 , 遍地散佈著各種陶瓷片及煉渣 。 牆外有一 高大 土堆 , 現高於城牆 , 正當城門外側 , 因此城門情況不 清 。 土堆長寬各約 8 0米 , 上面有大最磚瓦和燒灰 。 城內原有的建築佈局已不甚清晰 。 建築遺址被沙土覆蓋 , 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土丘 。 城東門內有兩排清代建築基址 , 當是 “ 達拉罕廟 ” 的遺存 ”(同上)。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遺址衛星圖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遺址周圍衛星圖


這是位於遼河套中的沙地草原中的一處古城遺址,這裡周圍地勢平坦,四望茫然,不見山峰。木葉山在哪?姜念思、馮永謙認為:木葉山就是今翁牛特旗海金山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老哈河河套村莊

“海金山東距二水合 流 處約一百一十五公里 , 距永州故城約八十公里 。 現在是海金山種牛場的所在地 ,場部就在山腳下。”【《遼代永州調查記》姜念思 馮永謙】

目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的匯流點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小瓦房村東南,而永州舊址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額倫索克蘇木布日順嘎查古城遺址,木葉山是位於吉林省雙遼市東北約5公里處。地理座標:北緯43°55′,東經123°54′,山高海拔195.8米名字叫大土山一座小山。

也許,木葉山壓根就沒有山,很可能是遼河大沙漠中的一個沙包。因為宋代大詩人蘇轍出使遼國時就沒見到木葉山,而且說的很清楚“茲山亦沙阜”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葉山

【宋】 蘇轍

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

蓬棘不復生,條幹何由作。

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

冰霜葉墮盡,鳥獸紛無託。

幹坤信廣大,一氣均美惡。

胡為獨窮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復爾,垢汙不知怍。

君看齊魯間,桑柘皆沃若。

麥秋載萬箱,蠶老簇千箔。

餘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

遂令堯舜仁,獨不施禮樂。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遼永州城址文保碑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遼永州城址文保碑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遼永州城址文保碑

穿越千年遼西之旅(5)契丹的神山——永州木葉山

遼永州城址文保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