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最“正經”的一條微博,卻鮮有人留意它對行業的重大影響

作為區塊鏈領域的早期投資者,李笑來毫無疑問是這個領域長盛不衰的IP。即便是現在這個熊市,他的微博仍然吸引了不少的轉發、評論和點贊,儘管近期的微博絕大多數與區塊鏈無關。但是,10月7日下午,李笑來卻轉發了一條極為“技術流”的微博:

“一個高效,但超級節省空間的UTXO驗證方案(可以實現存在驗證和排除驗證),昨天由斯坦福Benedikt提出。”李笑来最“正经”的一条微博,却鲜有人留意它对行业的重大影响

對於比特幣礦工而言,如果要挖礦,就要下載比特幣客戶端,而比特幣客戶端超過160G。如果是基於比特幣網絡的DApp開發者,選擇全節點數據作為開發的基礎設施,那他也要下載超過160G的比特幣客戶端。

這條微博裡提到的UTXO,主要作用是計算餘額和驗證新的交易。比特幣客戶端之所以如此龐大,就是因為比特幣的UTXO集龐大。斯坦福的這項技術,如果成功,就可以把比特幣的客戶端大大壓縮存儲空間,實現質的飛躍。

所以說,這條轉發的微博狀態,是李笑來最近發佈的、最有含金量的一條微博,只可惜並沒有引發太多的關注度。從下面的評論來看,也都是“沒看懂”、“不明覺厲”這樣的表態。

正因為如此,鮮有人意識到,這條新聞,可能會對區塊鏈行業產生重大的影響……

01

龐大的全節點客戶端

先給一些不太瞭解相關概念的朋友具體解釋一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UTXO空間問題是怎麼讓人們感到糾結的。

今年年初,三點鐘群“忽悠”大家All In區塊鏈之後,一些傳統行業的成功人士真的入場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們入場的方式並不是投資數字資產,而是想要挖比特幣,畢竟對於傳統行業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設備和廠房那一堆堆的固定重資產更能讓他們安心的了。

既然想挖礦,就要下載比特幣客戶端,尤其是這些成功人士還特別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當獨立礦工。然而,開始下載比特幣全節點客戶端的時候,他們幾乎全都愣住了——因為比特幣的核心客戶端,大小有160G。

160G是一個什麼概念?160G可以存放80多部高清電影,或是2.7萬首音樂,或是5萬多張手機拍攝的照片。

所以說,走到這一步時,幾乎每一個比特幣新粉看到這個數字,都是各種不解:我為什麼要下載多達160G的客戶端?畢竟,下載這個大的東西可不是鬧著玩的,硬盤容量夠不夠先不說,就下載所用的時間,可能就需要好幾天,尤其是很多朋友所在的城市網速並不快。

其實,比特幣獨立礦工之所以需要下載160G的客戶端,除了客戶端一些必要的功能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驗證UTXO集。

02

UTXO集到底是什麼?

關於UTXO這個詞,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一句“咬文嚼字”的話:世界上根本沒有比特幣賬戶,只有UTXO。

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要是實在理解不了UTXO,就乾脆把它當做比特幣賬戶來理解也行,因為這兩者真的很像(雖然在技術上並不能劃等號)。UTXO 是 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的縮寫,翻譯成中文是未花費的輸出。

UTXO集,就是所有UTXO的集合。比特幣的客戶端之所以如此龐大,就是因為要給這些UTXO集合做擔保,確保每筆交易中的輸出地址中有足夠的UTXO來滿足交易條件。這就好比很多企業的關鍵崗位需要保留員工的檔案,只有確保他們的過往經歷沒有出現過大的差錯,才敢讓他們上崗就業一樣。就某種意義上講,比特幣的客戶端,裝著的就是現在網絡上這些UTXO的歷史檔案。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工作單位裡有幾個、幾十個、甚至是幾百個員工也就算了,但若是幾萬個、幾十萬個員工呢?這資料的規模又得有多大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機構的檔案庫,裡面的資料都是堆積如山。而比特幣也是這樣——斯坦福大學提供的數據顯示,現在比特幣全網大約有6000萬個UTXO,而他們的所有歷史數據,加起來正是160G。

注:最新消息顯示,比特幣的客戶端已經突破200G,斯坦福大學的數據可能略有落後。從當下的情況來看,UTXO集的快速膨脹,直接導致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全節點的運行成本越來越高。

在2014年年初,比特幣的客戶端總共也不過20G,一臺臺式電腦就能當記賬節點,獨立礦工遍地走。現在,隨著客戶端容量的膨脹,運營一個全節點的成本越來越高,已經遠非普通的個體所能勝任。所以最近幾年,比特幣的全節點日趨減少,比特幣“越來越中心化了”。

比特現金的出世,更是引發輿論抗議,認為大區塊只會導致全節點運營成本的提升,從而導致區塊鏈的中心化。

李笑来最“正经”的一条微博,却鲜有人留意它对行业的重大影响

(圖:不斷膨脹的UTXO規模) 斯坦福方面的技術,正是針對這個問題所提出的。

03

從160G到1.5K!DApp開發的福音來了?

斯坦福方面所稱,他們希望通過一項名為“RSA累加器”的技術,來替代現有的、基於默克爾樹的UTXO驗證方案,從而用1個只有1.5KB大的區塊,就可以證明所有的UTXO集是否可以滿足交易的條件。

老實說,看到這裡,筆者個人是有點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60G的數據包,就這麼被壓縮了?

嚴格來講,在此之前,並不是沒人研究過壓縮比特幣全節點數據包的事情。無論是早先的Mimble-Wimble,還是後來BCH社區提出的“UTXO Commitment”,做的其實都是這件事。但前者只將全節點數據包壓縮了68%至50G,後者則壓縮了約98%至2G,然斯坦福大學這一次居然將其壓縮了約99.999%,到了1.5KB……

李笑来最“正经”的一条微博,却鲜有人留意它对行业的重大影响

從這點來看,筆者對這項技術還持觀望態度,畢竟區塊鏈行業之前也曾放過“百萬TPS”的衛星,具體能夠落實到什麼地步,還有待於實踐的進一步驗證。

但是,即便斯坦福方面成果大縮水,最終只能實現1.5GB,都堪稱區塊鏈行業一個明顯的進步,因為對區塊鏈全節點UTXO集的壓縮,將會引發一個非常正面的效應:可能促進使用UTXO模型公鏈上的DApp數量激增。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並不明白:這玩意怎麼還和DApp聯繫起來了?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DApp通常都是基於某條底層公鏈開發的。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基於XXX鏈開發應用,到底是怎麼一個流程?具體來說,有兩種開發路線:

  • 走全節點路線:要下載底層公鏈的全節點數據,作為開發的基礎設施,然後開工;
  • 走輕節點路線:不用下載全節點的海量數據,只要基於輕錢包的基礎設施就可以開工;

很顯然,從表面上看,稍有常識的人都會選擇路線2——在錢包上開發,畢竟全節點佔用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況且未來的區塊高度還會不斷增加,再過兩三年的功夫,沒準直接突破1T。

然而,事實證明,任何形式的偷懶,最後都會以某種形式反彈到自己身上。DApp的開發也不例外。對於眾多的DApp開發者來說,下載底層公鏈的全節點客戶端固然前期成本較高,但好處在於:前期花功夫,後期就省事——由於必要的基礎設施都已經被下載到了機器中,所以基於龐大的“全節點客戶端”開發DApp,是工作量最少的一種開發模式。

對某些公鏈來說,只要掌握比較通用的C語言,就可以上陣開發智能合約。至於其他的麻煩事(諸如閱讀源碼、整合代碼),基本都不用做。

而基於錢包呢?固然不用去下載幾百G的歷史區塊(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啟動也相當快捷。然而,前面省事,後面就要吃苦。事實證明,基於輕錢包開發DApp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相當之大,因為很多的基礎設施層(包括後臺統計程序和API)都需要自己搭建。

從實例來看,如果開發團隊沒有兩把刷子,就給扔到錢包模式裡,那他們摸索的過程可能就得幾個月,仔細一算,竟然還不如下載全節點客戶端來的省時間。

李笑来最“正经”的一条微博,却鲜有人留意它对行业的重大影响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當下DApp的開發,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開發者來說,要麼忍受幾天十幾天的客戶端全節點下載,要麼忍受基礎設施簡陋無比的錢包。

可以說,除了對DApp特別有執念的團隊之外,基本沒人願意去做這種沒流量、沒現金流的事情。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看到DApp特別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開發環境真的不是特別友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斯坦福大學本次的成果在內,任何能夠削減全節點客戶端容量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它們都是為DApp的落地做出了一份貢獻。雖然不敢說是多麼重大的突破,但畢竟證明了區塊鏈技術目前一直在進步。

只不過,如此耐嚼的新聞熱度卻這麼低,多少還是有點讓人唏噓。畢竟去年此時,行業的口水戰多少還圍繞著“大區塊、閃電網絡、隔離見證”等技術話題展開,今年卻真的只剩下人物八卦了,也許大家真的積極踐行“幣圈就是娛樂圈”。

不過,正所謂娛樂工作兩不誤,該打起精神的時候,還是得關注一下有點乾貨的新聞。畢竟,引得眾人為之“All In”的區塊鏈行業終究不是娛樂文藝圈。

一個離錢這麼近的行業,起碼的“逼格”還是要有一點的。

——End——

『聲明:本文為白話區塊鏈特約作者、國際工業區塊鏈標準化組織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孫副社長供稿,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白話區塊鏈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