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在一戰能守住本土全身而退,二戰卻不行呢?

年糕6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但凡捲入世界大戰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尤其是像德國這樣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和戰敗國。

今天的德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他卻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除了需要向協約國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裁撤了所有的海軍和空軍,被嚴格限制了陸軍規模之外,還失去了1/8的領土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本土國土面積從54萬平方公里降到45.2萬平方公里,但澤走廊的失去使東普魯士成為德國的飛地。

而二戰後,德國失去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國土面積萎縮至35.7萬平方公里,德國的發源地東普魯士被波蘭和蘇聯瓜分。

所以說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都沒有能夠全身而退。第一次不是,第二次更不是。

不過相比之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承受的懲罰更為苛刻,不僅國土大幅度縮水,剩餘國土由戰勝國美蘇英法四國瓜分,而且因為冷戰的持續使得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裂達45年之久。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敬業是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爭性質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因分贓不均而引發的戰爭,而在戰爭爆發後,歐洲各國迅速站隊,形成兩大對立陣營,最終拉開了長達四年的一戰序幕。

因為一戰的起因就是分贓不均,因此無論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他們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劃分戰後權益。而因為美國在1917年的加入協約國致使兩大陣營之間的天平最終失衡,協約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二戰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此時的法西斯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公敵。雖然希特勒及納粹德國是由西方大資本家默許和扶持起來的,但是膨脹的德國並沒有按照西方國家的意願向東挑戰蘇聯,充當西方國家消滅共產主義的急先鋒。而是選擇橫掃西歐,得罪整個西方世界。

本來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蘇德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國家。在德國橫掃西歐,得罪了整個西方國家後,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國家陣營開始選擇和傳統的宿敵蘇聯聯手,共同剿滅法西斯。

除德國之外,意大利和日本同樣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反人類罪行。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第二次世界大戰變得更加赤裸和血腥,嚴重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因此反法西斯戰爭成為正義性質的戰爭。

所以作為邪惡代表的德國,在戰敗後必須要得到更為殘酷的清算,以防止法西斯勢力東山再起,再次威脅世界和平。

所以同盟國二戰後對德國的懲罰比一戰更為殘酷。

2、世界領袖不同

一戰前,雖然美國早已成為全球經濟霸主,但英法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領袖。而經歷了四年的一戰後,英法兩國均元氣大傷,美國勢力得到膨脹,開始積極的參與到歐洲事務中來。

因此一戰後主持懲罰德國事宜的主要是英法美等西方國家。

英國出於傳統大陸均勢政策的需要,不希望法國在西歐一家獨大,因此不主張對德國進行過分的經濟削弱和領土分割。

法國作為深受德國侵略的國家,雖然對德國恨之入骨,但法國也懼怕德國因為過分削弱無法支付高昂的戰爭賠款,因此迫於英國等的壓力,最終選擇對德國網開一面。

而美國作為決定一戰走向的國家,雖然綜合國力得到更大增強,但由於總統約翰遜等原因未能參與到處置德國的決策中。

而此時的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共產主義制度,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死敵。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保留一個相對強大的德國,勢必能夠更好的發揮屏障作用,阻擋蘇聯對西歐國家的革命輸出。

所以德國領土大體上被保留了下來。

但是二戰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此時的英法因為戰爭的摧殘已經完全淪為二線國家。此時成為超級大國的是美蘇兩國,因此如何處置德國體現在美蘇兩國的戰略考量中。

因為蘇聯在二戰前侵佔了波蘭東部地區,因此蘇聯在戰後想到了割取德國東部領土作為波蘭領土補償的方案,於是德國失去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包括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

不僅如此,出於美蘇兩極對抗的需要,蘇聯和西方國家在德國境內進行了勢力劃分,於是德國東西分別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

分割佔領德國雖然是為了徹底清算德國法西斯,防止法西斯死灰復燃,但主要還是兩極格局對抗的需要。

因此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從未做到全身而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德國依舊可以涅磐重生,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實際上,二戰後期,德國也有過一次全身而退的機會——1944年的720刺殺希特勒事件(女武神計劃)。然而,各種原因的作用下,加上執行任務的是個行動不夠利落的殘疾人——馮.施陶芬貝格(在北非戰場上失去了一隻眼睛和右手,左手只剩下三個手指。即使意志再頑強,行動不便是必然的,況且緊急安裝定時炸彈這種精密活動結果,由於時間倉促,身有殘疾行動不夠麻利,原計劃使用兩枚炸彈只來得及裝上一枚。)結果行動失敗,密謀者被一網打盡。

女武神計劃就是要效仿一戰的政變,儘快結束戰爭,即推翻納粹專治,建立新政府。再由新政府與盟軍談判,讓利益最大化,比如爭取一個相對緩和的投降條件,保全德國在1939年以前就據有的大部分領土,甚至可以試圖繼續同蘇聯平分波蘭,允許德國保留軍隊,避免外國軍隊進入德國等等。

總之,越早與盟軍談判就越能掌握主動權,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這種投降就是有條件的投降,可以保證德國儘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領土完整,而非45年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割地又賠款,還被分區佔領,國家進而一分為二。

所以,如果德國同盟軍議和成功,蘇聯攻入德國本土的幾率幾乎為零,這樣的話,東西德國分裂的基礎也不存在。東普魯士的首都還繼續叫柯尼斯堡(Königsberger),而不是現在的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城市加里寧格勒。要真這樣,蘇聯肯定不樂意了,所以,後來有句戲言,說“二戰後期,大鬍子(斯大林)生怕小鬍子有個三長兩短,挺不過去......”

再回過頭看一戰,一戰中,德國的投降的並不是軍事上的徹底失敗,甚至在打到1918年的時候,德軍的實力都還是可以的。此時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退出了戰爭,雙方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德國從中佔了不少便宜。而且,東線沒有了壓力,兵力可以全部調往西線作戰,德國在許多地方獲得了優勢,還發動了規模宏大的“春季攻勢”。

然而,德國國內民生問題嚴重,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結果動搖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治根基,基爾水兵起義(下圖)引發的革命席捲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蘭,新成立的德國政府最終決定投降。因此,整個一戰德國都是在別國的領土上折騰,本土並沒有經歷過城市攻防戰,沒有被外國部隊佔領過。但也不能完全說是全身而退,也是被虐,割地賠款,還喪失了海外殖民地(比如咱們中國的青島、東非的領地)

下圖,早期的納粹制服並不出眾,全身黃黃的卡其色,軟塌塌的布料,即不堅挺也沒有型。不是因為納粹創始團隊喜歡這種土黃色,而是因為這身制服是德國原本配發給熱帶的東非殖民地做軍裝,一戰後德國徹底失去了海外殖民地,軍裝成了庫存清倉貨,便宜甩賣給了當時手頭比較侷促的早期納粹衝鋒隊做了制服。
國際社會對一戰戰敗的德國的確下手非常狠,毫不留情。德國一度成了戰勝國砧板上的魚肉,不僅被限制各種權利、揹負鉅額賠款,領土也被割得四分五裂(下圖)。


於是,這種割地賠款的仇恨,給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一戰是維多利亞的幾個大孫子和外孫子、侄孫子、大外甥之間的較量,即,所謂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戰爭;而二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勢力的較量,所以,必須得有始有終,不能結束的不明不白。

而且,納粹德國的對手是西線的盟軍和東線的蘇軍,某種程度可以看出是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無論是盟軍還是蘇軍,都會下血本把德國往死裡打,以顯示自己社會制度的先優越性,進而掌握戰後國際格局的優勢和話語權。

再看德國本身,希特勒等納粹高層吸取一戰德國戰敗教,從上臺執政開始,就拼命地拉攏討好民眾。再加上納粹洗腦般的宣傳術和深入民心的社會達爾文論(人類社會的“叢林法則,日耳曼民族最棒,所以其他劣質民族得給優質民族騰出生存空間)。為納粹積累了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

舉個例子,在希特勒上臺組閣後,學校道早安的歌曲《上帝祝福你》都被替換成了《希特勒萬歲,萬萬歲》。上課前師生都要互相行納粹禮,高呼口號。洗腦和效忠思想從娃娃抓起,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打上深深的烙印——“希特勒就是心目中的上帝,只有元首和他的納粹黨才是唯一能夠救贖自己“全能的神”,無條件地忠誠並愛戴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是自己的崇高的義務和責任,對此有任何的懷疑和動搖都將是民族和國家的敵人。”

所以,此時的德國,希特勒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得到了萬眾擁戴,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頂禮膜拜。

二戰後期,德國本土甚至奧地利的老百姓,尤其是勞動人民,並沒有出現像一戰末期那樣的反政府大起義,不少百姓甚至在最後的柏林戰役中,加入“人民衝鋒隊”(下圖)自願成為炮灰,為元首和第三帝國墊背。

結果,二戰的最後階段,德國本土發生了諸多慘烈的城市攻防戰和”巷戰“,加之盟軍長期的空襲,德國主要城市大多滿目瘡痍,美軍曾感嘆道:“要清理柏林街道上的戰爭廢墟都得需要20年。"

特定的環境與歷史時期,造就不同的結局。二戰的盟軍和蘇軍出於爭霸和戰後格局的考慮,必然要徹底打垮德國;而堅信”要麼生存,要麼毀滅“的希特勒、戈培爾這些納粹高層帶領著被洗腦的廣大群眾,也如同被打了雞血一般,堅持死戰。

值得注意的是,二戰中,德國才是真正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那一個(希特勒自殺後還死扛了一個多禮拜),首都和各大城市被打了個稀爛;反而天天嗷嗷叫著要“為皇國玉碎”的日本,被兩顆原子彈嚇唬的最終放棄了“一億玉碎”計劃,宣佈終戰,避免了與美軍的本土作戰。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戰爭打到第三個年頭上,美國出手了。

美國的出手為早已精疲力盡的協約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要不是美國的及時加入,協約國極有戰垮的可能。

因為德國在東線擊敗了無能的俄軍,迫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簽訂了佈列斯特合約。

讓後揮軍西向攻入法國境內,雖然沒有像後來的二戰那樣繞過馬奇諾防線直取法國巴黎,但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和阿登戰役那可都是在法國境內打的。

這本身就說明此時的協約國已經漸漸不支,雖然德軍也打得精疲力盡,但情況對於協約國來說應該是更為糟糕。


但在這關鍵的時刻,德國後方爆發了革命。

很顯然,此情此景的德國是再也無法將仗打下去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德國的革命者在背後捅了他們自己一刀。

而這時的協約國則表現大方地說:讓孩子們回家吧,他們打得不錯!

戰後的德國受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嚴厲懲罰,說是國際社會其實就是以英法兩國為首。

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割佔的洛林地區又重歸法國版圖,萊茵河以西德國不得有駐兵權,賠償戰勝國大量的戰爭賠款。

但不管怎樣,國家領土大部保持了完整,並享有國家自主權利,而且外國軍隊也沒有對德國實施分區駐軍佔領。

其實,即便如此對德國來說已經是夠苛刻的了,要不然希特勒也不會在後來發動歐洲戰爭。


你不要單純的認為歐洲戰爭是希特勒自己的一廂情願,如果背後沒有一個德國人民的強力支持,豈能是他的一個命令就可以打響的?

戰爭進行到一九四四年的時候,德國的最後戰敗已經是不可避免。

這時的一個專門討論戰後懲罰德國的議案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這就是著名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的三方代表在會上爭執的相當激烈,一個比上次大戰更為嚴厲的懲罰議案已經生成。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的紐倫堡大審判大家都知道,整個德國的首腦人物都沒能夠逃脫懲罰。

但要不是丘吉爾的強烈反對,如果要按照斯大林和蘇聯人的提議那是不管任何理由一定要槍斃八萬名德國軍官的。

一九四五年以後的德國大家都知道,同盟國軍隊打進德國,蘇軍攻克柏林。

整個的德國被毀壞殆盡,德國人徹底沒有了人權,國家被任人宰割、納粹頭目被係數逮捕,婦女慘遭同盟國軍隊蹂躪。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到尾聲時,雖然說德國人民爆發了革命,迫使德軍不得不從前線撤軍。

但它仍然還保持著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東邊的蘇俄推出了戰爭,美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實力還很有限,意大利從來就沒有被歐洲國家拿著當回事,所以真正有實力決定德國命運的是英法兩國。

而英法兩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戰勝國,但其實在戰爭中也是被德國一頓好揍,甚至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而這種大傷元氣直到二戰爆發之前也還沒有恢復過來。

所以此時的英法兩國也無力做到像後來的二戰那樣懲罰德國。

德國如果是在一九四三年眼看戰爭在無法取勝的情況之下驟然停戰,要保住一個體面的德國是不成問題的。

這時的德國武裝力量還依然強大,而蘇聯早已被他打殘,停戰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福音,其實懲罰不懲罰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良好的和平環境才是蘇聯人民最渴望的。

一九四三年的美國對於歐洲事務還遠遠達不到有控制能力,而英國也早已被戰事拖得苦不堪言,面對此時的德國的和平建議一定會欣然接受的。

雖然說在英美蘇三國的德黑蘭會議上,三國簽署了每個成員國不得單獨與德國媾和的協議,但其實德國真的在一九四三年停止戰爭,簽署的協議其實就是一張廢紙,誰也不會遵守的!

但戰爭到了一九四五年這個份上,德國就已經失去了與同盟國之間討價還價的餘地,它除了任人宰割難道還有其他的出路麼?
紐綸堡大審判

施道芬堡集團為什麼會在一九四四年刺殺希特勒?就因為這個集團已經看到了未來德國的殘局。其實在四三年的刺殺行動就已經在醞釀了,施道芬堡的口號說的很明確,是為了拯救德國人民!

說的坦率一點的話,那就是為了體面的結束戰爭。

也許,希特勒真的在一九四三年停止戰爭的話,也許還能保持一個比較完整的德國,但是他沒有去做!


東方中華不敗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一戰打到後期德國人其實是有優勢的,東線由於沙俄爆發十月革命退出戰爭,並且和德國簽訂合約,割讓了許多領土。


德國此時也可全力對付西線。但是德國國內的厭戰情緒已經達到頂峰,這場戰爭的傷亡和時間都超乎他們的想象。損失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依舊沒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結果。對於德國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場仗帶給他們的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對於德國真正的主人,那些數百年傳承下來的貴族來說。國內外巨大的壓力不得不讓他們思考一下退路,是跟著德皇一起頭鐵到底,拿幾百年的身家來一波豪賭。還是早早找出路起碼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

很明顯,那些貴族選擇了後者。德皇威廉二世拋出來當替罪羊,成功轉移仇恨。悄然搖身一變,這群人又成了魏瑪共和國的統治者。


不過,打死他們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並不像以前一樣,敗了認個輸,賠點錢就能完事。同樣打殘了的英法等國,就像一群餓狼,巴不得把德國的骨髓吸乾。

二戰德國為什麼堅持到最後一刻,守仁君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有一戰的先例,德國從上到下都知道,投降的後果可能會更嚴重,死拼到底起碼自己看不見。

二希特勒強大的凝聚力,不得不說,希特勒再混蛋,他收攏人心的本事那真是絕了,即使是到了最後時刻,希特勒身邊還是有一大幫人絕對忠心於希特勒。

三女武神計劃失敗

戰爭進入了1944年,有識之士已經看出來德國必敗無疑,為了讓德國能夠在還有資本談判的時候體面投降,施陶芬貝格等人決定刺殺希特勒,顛覆納粹。隆美爾元帥,克魯格元帥等數位帝國大將,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行動,但是還是選擇支持施陶芬貝格。

可惜希特勒死裡逃生,共計五千多人隨後被清洗,一萬多人被關進集中營。德國最後的機會也就這樣沒了。


守仁讀仁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的投降完全不同,這個原因其中是很多的,我簡單來說說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到1918年的時候,其實德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特別是在沙皇俄國退出戰爭之後,東線德軍全部調往西線作戰,德國在許多地方獲得了優勢,發動了規模宏大的“皇帝攻勢”。儘管德國的進攻被擊退,但是德軍依然有強大的力量,戰線也是在德國之外。造成德國投降的並不是軍事上的徹底失敗,而是內部,從基爾水兵起義引發的革命席捲德國,導致了德國無法將戰爭進行下去,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最終決定投降。可以說,德國投降對於交戰雙方都是非常突然的,前線的士兵當然認為戰爭肯定會持續到191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同了,坦克、飛機的大量使用使得運動戰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德國在1943年全面轉入守勢之後就面臨了同盟國從多個方向的進攻,戰線距離自己國家越來越近。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黨汲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加強了對於德國國內的控制,防止因為內部動盪導致失敗。儘管如此,1944年7月20日,以施陶芬貝格上校為核心的德國高級軍官和一些政治首腦策劃了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如果刺殺行動成功,國防軍將接管德國及其佔領區控制權,然後與盟國談判投降。這次刺殺行動最後失敗,參與者大部分被處死,這或許是德國在戰爭中唯一一次能夠全身而退的機會吧。


之後的歷史大家都應該知道了,納粹黨進一步加強控制,戰爭既然繼續,盟軍和蘇軍從西面和東面攻入德國,德國首都柏林被蘇軍戰爭,德國最終投降。

德國之所以沒能像一戰那樣全身而退,一方面是戰爭模式的變化,一方面是統治集團加強對國內的控制,嚴防政變和革命的發生。


古生物探索


一戰德國之所以能守住本土,是和德國國內出於反戰形勢的壓力和革命運動,讓德國在沒有被協約國打到本土就投降了,而這個讓德國提前投降的臺階也是美國給的。

至英法美突破“興登堡防線”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國先後宣佈獨立,德國戰敗已是板上訂釘的事了,但美國為了在戰後的國際政治中處於領導地位,同時也是為了限制英法,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8年的國會中提出了,公開外交、海上自由、貿易自由、裁剪軍備、民族自決、成立國際聯合機構等,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要求,呼籲德國政府投降。

在內外交困的德國政府,不得已進行了改組,並請求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18年的11月7日,德國外交代表團,在巴黎北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在火車的車廂裡簽了停戰條件協議,所以德國在一戰能守住本土,全身而退。德國二戰沒有能守住本土,是因法西斯“希特勒”活著時,被盟軍打到德國本土,而一直沒有選擇投降。


夏有涼風61


德國在一戰守住本土是因為投降了,而投降後的待遇也沒有比二戰好到哪裡去,所以德國不管是在一戰還是二戰都沒能全身而退!

一戰中直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投降前協約國都沒能夠攻入德國本土,也只有戰爭初期沙俄帝國趁德軍主力在西線激戰的時候短暫的攻入了東普魯士,可是很快就被被德軍反推喪失了數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因此一戰中德國軍隊基本上都是在境外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可是一場德國水兵軍事譁變引起的連鎖反應終於讓德皇倉皇出逃而德國也投降了,因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許多德國貴族都認為是士兵的叛變導致他們的失敗,但是事實上由於美國加入協約國德國已經註定要失敗了,如果這時候德國還不投降的話被攻入本土是遲早的事結局將更加悽慘。
參加過一戰的希特勒

而德國在一戰投降後在《凡爾賽條約》中遭受了非常多不合理的懲罰,不僅但澤走廊等大片領土被割讓或者軍事佔領,而且還不得不賠償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因此誰要說德國在一戰全身而退大概是在講笑話吧?
宰割德國的巴黎和會

而二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同最終同樣以慘敗結束,德國領土由一戰前的60多萬平方公里進一步萎縮到35萬多平方公里,而為此需要賠付的戰爭賠款同樣數量巨大隻不過條件沒有一戰那麼苛刻,但是大批納粹高官都受到了死刑等嚴厲的處罰。

所以總得來說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都可謂是損失慘重教訓深刻,因此現在普魯士精神和納粹思想在德國已經成為了禁區,只是在大量移民湧入的情況下德國的納粹思想有開始有了甦醒的跡象,希特勒也重新獲得了一些德國民族主義者的崇拜!


執斧傳播開天名


一戰結束後,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根本談不上全身而退啊。二戰當然就更慘了,相比一戰前,二戰結束後,德國領土縮水了40%。兩次戰爭的結果,只能說第一次沒有第二次慘,其中緣由主要和戰勝國的利益訴求有關。

一、一戰的德國領土損失

一戰結束時,德國在局部地區的戰術上其實是勝利的。在東線,由於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雙方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德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在西線,德軍發起了春季攻勢,但由於給養不足被迫中止。在很多德國人看來,春季攻勢被迫停止是因為後方發生了罷工,尤其是猶太人,這個觀點被後來的納粹利用。但在戰略層面來說,德國已經輸了。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擺在德國代表面前時,德國國內紛紛不滿,但陸軍總司令興登堡說德軍已經無力再戰。

英、法、美三國主宰了戰後的利益瓜分,但三國的利益訴求完全不同,經過不斷的討價還價,最終拋出了《凡爾賽和約》。

1、法國

法國對於普法戰爭的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無時不刻不想著復仇,同時他們還想恢復曾經的光榮,那就是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一戰中,由於法國是主戰場,法國損失巨大,設施被摧毀,傷亡人口500萬。因此,法國想要的就是從德國獲得鉅額賠償,同時肢解德國,防止德國再次恢復。當時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設想是: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將萊茵區設為中立國,封鎖德國海岸線,由法國控制德國的工業和貿易,等等。而且戰後法國軍隊直接開進了魯爾工業區。

2、英國

如果按照法國的要求,那麼歐洲大陸自然是法國一家獨大,對於一直奉行均勢策略的英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意懲罰德國,但是不願意過分削弱德國,使法國一家獨大。在經濟上來說,戰前英國和德國有廣泛的貿易關係,德國工業如果被摧毀,英國的經濟也無法恢復。勞合喬治還算是頭腦清醒,他認識到如果過分懲罰德國,會引起德國的仇恨。

3、美國

美國是一戰的最大獲益者,美國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但是此時的美國還沒有能夠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美國參戰之前,曾經向雙方都借了不少錢,現在德國戰敗了,如果德國被摧毀,債務就沒人還了,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安撫德國,而不是懲罰德國。在領土問題上,威爾遜還提出了民族自決的主張,當時德國的領土上生活著並不僅僅是德國人。這條建議被英法直接忽視了,因為英法有大量的殖民地,民族自決意味著鼓動殖民地獨立。

經過三巨頭的磋商,《凡爾賽和約》最終出爐了。根據條約規定,德國的領土變更如下:

1、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北石勒蘇益格劃給丹麥。

2、盧森堡獨立,波蘭獨立,同時波蘭還獲得了出海口,包括西普魯士、東普魯士一部分、波森、部分上西里西亞。上西里西亞大部分劃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3、但澤由國際聯盟管轄,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4、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採15年,15年後公投決定歸屬。萊茵區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

二、二戰德國領土損失

二戰的性質和一戰完全不一樣,由於有反法西斯的正義性質,對於德國的懲罰就要嚴厲許多。同時由於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傳統的歐洲強國如英法等國已經衰落,主宰世界的是美國和蘇聯。因此,在對德懲罰問題上,主要由美國和蘇聯說了算。

美國和蘇聯一致認為,必須徹底剷除德國的軍國主義源頭普魯士。在這個大的原則指導下,普魯士不再屬於德國,而且帶有普魯士痕跡的一切東西,包括墓碑都被剷除了。東普魯士劃給了蘇聯,西普魯士則劃給了波蘭,作為補償波蘭失去的東部領土。波蘭也不是善茬,直接將西普魯士上的德國人全部驅逐,財產全部沒收了。

原本反法西斯同盟的計劃是徹底肢解德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分區佔領。但是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啟,德國成了美蘇爭霸的前沿。美蘇雙方都在德國境內駐紮了大量部隊,西部德國跟美國的殖民地無異,而東部德國跟蘇聯的殖民地無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蘇軍撤離後,東西德合併,但是之前劃給波蘭的領土再也要不回來了。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拋磚引玉之言,歡迎關注評論。


迷蝶夢文史社


這個問題嘛,簡單地說,是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武器的更新,而武器的更新導致了戰爭形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一戰主要是塹壕戰,雙方隔著戰壕對峙,中間設置著帶倒刺的鐵絲網。想要奪取敵人的陣地,就必須冒著敵人的炮火越過這些障礙,這是非常困難的。馬克沁機槍會分分鐘教你做人——啊不,是做鬼!

所以一戰有“防守萬能”這麼一種說法。為了對付機槍和鐵絲網,坦克才應運而生!

但早期的坦克,因為發動機馬力不足,只能裝備重量輕的機槍,無法搭載更重的火炮,速度也是慢吞吞的猶如烏龜,只能伴隨步兵進攻。所以也沒顯示出很大的威力。

一戰時期的飛機,開始只是作為偵察敵情來使用的,機上並不搭載武器。雙方在前沿陣地相遇,甚至還會很紳士地互相致意。後來有個不太紳士的英國飛行員向德國人豎了箇中指,這可把對方惹怒了,掏出隨身攜帶的手槍就打!你用手槍?那我就把機槍搬上飛機!這下空中可就熱鬧了!😅😅😅

早期的航空發動機馬力也小,攜帶不了太多的重量,最多就帶個幾十公斤的小炸彈,扔到地面也就聽個響,準頭還差!更多是嚇唬嚇唬地面上的人。

這種武器裝備的條件下的戰爭,對防守一方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德軍兵力雖然少於協約國軍隊,仍然守住了防線。

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動機馬力越來越大。把它裝在坦克上,坦克可以搭載更重的火炮,速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裝甲也更厚了。裝在飛機上,飛機也能攜帶更多的彈藥,更大的機炮了。

新的武器促使戰爭形式悄然發生了變化!

德國人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率先作出了改變。大力發展空軍並組建了裝甲部隊,並結合空軍和裝甲部隊採用了新的戰術——閃電戰。在這種戰術面前,法國人依據一戰經驗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成了笑話!同樣在盟軍攻入德國境內的時候,德國的齊格飛防線也沒能發揮什麼作用——在立體式,大範圍,大縱深的進攻面前,僵化的塹壕已經過時了!




吾與點


世界上曾經爆發過兩場世界級的戰爭,這兩場戰爭中,一場比一場激烈,規模也是越來越大的,而戰爭帶來的永遠只有死亡和血腥。而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德國都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參戰國,基本上這兩場戰爭都是由德國而起的。但是,會發現,德國在第一次的時候能夠做到守住本土全身而退,但到了第二次的時候卻不行了,這是為什麼呢?目的不同,性質不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在整體的戰略上是屬於成功的。在東線上,由於俄國的十月革命而提前結束了戰鬥,也因此從中獲取了一些利益。而在其他的戰線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優勢,但至少也不是很差。不過,長久下去可能戰局還是有點懸的。而且,在當時的德國內部,厭戰的情緒已經十分的高漲了,戰爭對於普通公民的影響已經到達可以接受的極限了,再加上德國的那些貴族也開始失去耐心了。因此,戰爭得以提前結束,自然就沒有太大的損失。而且戰勝國索要的也不是很貪婪。自然的,德國就能夠全身而退了。

而到了第二次,德國是一直戰鬥到最後的,哪怕是已經初露敗績了,仍然沒有提前結束戰爭。而造成這樣的一個局面的原因,一是希特勒的恐怖凝聚力哪怕到最後都有支持的人存在,二是因為知道哪怕投降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當然,也有支持提前結束戰爭的,只不過由於後來刺殺希特勒失敗了,導致這一批人都被清洗了,所以,最後的德國是一直撐下去的。


除此之外,這次的戰爭性質也偏向正義之戰,參與瓜分的國家也有所變動。想要永訣後患的心也越來越重,所以,最後乾脆就把軍國主義的普魯士給拆分出去了,自然德國的領土就不好保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