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 背後邏輯是什麼?

一則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的消息,讓不少證券從業人員的平安夜不再平靜,朋友圈被刷屏不說,就連許多廣州證券員工也頗感意外。記者下面想從併購雙方及背後利益方,以及政策環境等方面,來分析該併購案例的背後邏輯,以及各方可能的出發點。

首先來看中信證券,該公司的業務擴張——尤其是網點或業務佈局的擴張,就是通過不斷的併購來進行的。成功的案例有,收購山東的萬通證券、浙江的金通證券和法國的里昂證券,將其變更為中信萬通、中信金通和中信里昂,前兩者現在直接變更成了中信證券(山東)和中信證券(浙江)。不成功的案例有早期對廣發證券的收購計劃,以及2008年對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出手。

從中信證券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併購案例不難看出,中信證券是一家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公司,它深知自己的短板,所以尋找的標的就是想補齊自己的短板。對萬通證券和金通證券的併購,讓中信證券穩穩地搶佔到了山東和浙江兩省的市場份額。對里昂證券的收購,那是中信證券在收購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失敗後,尋找的替代目標,意圖也非常明顯,就是要出海。

對廣發證券的收購,儘管以失敗告終,卻向市場表露了中信證券想搶佔廣東市場的決心。而此次將目光鎖定廣州證券——這家廣州市越秀區政府旗下的券商,毫無疑問展示給市場的依然是中信證券要搶佔經濟強省——廣東市場的決心。

廣州證券與廣發證券同處一城,一直將後者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但這兩年風頭甚至還不如同城的另一家證券公司萬聯證券。

應該說,廣州證券這些年還是很努力的,從公開招聘總裁、內部實行市場化考核,到多次充實資本金,再到大力發展投顧業務、研究諮詢業務、資管業務、債券承銷業務和新三板業務,甚至2014年還斥巨資收購天源證券,意圖彎道超車。但由於各種原因,無論規模還是品牌,一直沒有大起來更沒強起來。在今年低迷的市場行情下,廣州證券業績更是舉步維艱,今年前11個月虧損了1.19億元。

作為廣州證券的出資人,越秀金控這些年對廣州證券的支持不言自明。越秀金控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不管是對大股東而言,還是對投資者而言,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給股東帶來資本回報,也是應有之義。但廣州證券這些年的業績,對越秀金控而言,只在難以拿得出手。藉助中信證券品牌效應,將廣州證券置入龍頭券商旗下,對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越秀金控而言,恐怕是最佳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掛著“金控”名頭,但越秀金控並未拿到國務院金控集團試點資格,處置旗下金融資產,對越秀金控來說,也可能是政策形勢所逼。而選擇在證券行業處於相對底部這個時機,只要收購方對價合理,無論對越秀金控,還是對廣州市越秀區政府或廣州市國資委,都不失為最好的選擇。

最後,從行業發展態勢看,證券業牌照放開已是板上釘釘,外資蜂擁而至和信息技術雙重推動下,證券行業競爭難免激烈。從政策大勢看,地方政府的保護日漸式微,監管當局“扶優限劣”態度也日益明顯,從投行承攬、債券承銷到機構業務,再到零售和研究,業務向頭部券商聚集的趨勢越發明顯,非頭部券商如果找不到核心競爭力業務,未來在市場上生存都會面臨考驗。

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 背后逻辑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