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2018年2月3日,随西部战区空军某通信旅内部整编,在原机动通信连的基础上组建机动指挥营和机动通信营。“坑多萝卜少”再加上抽调骨干执行长期重大通信保障任务,新生的机动通信营近乎“裸奔”。干部缺编、骨干缺编、装备缺编,营区懂专业的人只有3个半:营长黄雨浓,对空专业上士杨六、赵力强,另外半个是卫星专业的下士张亚威,原机动通信连的“三把刀”,比着教材能勉强把流程走完,最难的数据链专业骨干,一个没有。

2018年12月6日,空军通信专业大比武传来结果,机动通信营参赛队获数据链专业团体第三名,故障排除单项第一名。更为难得的数据是,全营专业技术能手比例从20%上升到80%,有12人通过了一专多能的骨干评定考核。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从零到第一,步步维艰。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罗权林,原某单位外线专业四级军士长

赵力强,原某单位司务长、四级军士长

华友军,原某单位外线专业中士

孙孟城,原某单位汽车驾驶专业中士

陈凯,原某单位程控专业上等兵

任洁,原某单位警卫专业上等兵

……

成立之初,各连队兵源大部分是其他单位的调整分流人员,驻地四面八方、专业五花八门。这些后来成为连队中坚的骨干们,面临的困难不止地域迁移、专业转换,还包括旧有工作环境、兵兵关系的破碎和随之而来的身份认知混乱。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回想起第一次试架数据链机动台站的情景,黄营长用了“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各有各的调、各有各的招,结果光“架”就花了6个多课时,“调”一天,还没调通,最后把机动指挥营的“大拿”请过来一看:设备故障。

那天春雨霏霏,黄营长有点悲壮地“宣布”:机动通信营没有官兵,只有新兵!

新兵从头学。《通信原理》《无线电通信基础》《战备法规》……资历、学历、兵龄统统变成了零,在这个崭新的集体里,能力,成了第一要素。

比对专业相似的机动指挥营,机动通信营的训练计划厚了一沓。一个课目被拆分为诸多小节,标注了授课人、疑难节点和考核标准;固定台站老士官、保障大队工程师、厂技术人员都成了香饽饽,累计举办讲座30余次;专业每周一考、全员参考,前次平均成绩为下次及格成绩;营连张贴训练目标表,到期完不成任务,主官在议训会上做书面检讨……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地钉、地桩,是固定天线的锚点,特遣营用的三棱地钉精铁铸就,长70厘米,重3公斤,至少要打入地面三分之二。不到一年,特遣营打坏了近200根,也打出了高原冻土10锤到位的纪录。

骨头再硬怕钢牙。理论穿插操作、夜训紧接日训,每天至少训练9个小时以上的强度,像不断落下的铁锤,打去杂质、打去旁骛,打出如钢锋刃、也打出一个营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血性。

半年,机动通信营基本实现人人能单独操作设备,能担负一般性值勤维护任务。操作最难的数据链野战台站架设开通,能全部在45分钟内完成。

10月底,空军下发举行通信要素大比武任务,深思熟虑后,旅党委把任务交给了新生的机动通信营。参谋长白涛一直挂钩该营,列席支委会、议训会数十次,对官兵们上下齐心、攻坚克难的锐气感受极深:“任务就是最好的磨刀石,我相信他们能挥出最强锋芒。”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全员参训,初选16人、次选10人、再选4人。一次次筛选就是一次次残酷的淘汰。其间的强度可以用一组数据显示:日均训练时长11小时、人均拉坏拉线盒2个、打坏地钉4颗、打断锤把2根……上士夏明肖是唯一具有丰富实战化排故经验的老士官,因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在距离比赛还有10天的时候,请假回家4天,回来已经赶不上训练进度,没能进入最终组合。简传嘉和李宗时原本也是热门人选,因为训练受伤未能入选。

最后人选的简历令人惊叹:下士王绍鑫、杨为波,中士孙孟城,排长周正。王绍鑫和杨为波都是刚刚套改,连证件都还没有办下来,参考时向考官出示的是士官套改命令复印件;而中士孙孟城原是汽车连驾驶员,改学数据链专业还不到3个月;排长周正临赛前一个月才加入训练。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以比武为牵引,47天的强训,全营数据链专业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有5人通过了专业骨干评定考核,30余人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

春播一粒籽,秋收万颗粮。当夺冠的消息传来,黄营长拉开抽屉,把没有署名的转业报告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春天的时候,他曾立下军令状:一年带不出来,转业!

一个新单位没有历史,但可以创造历史。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快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啊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从零到第一,他们只用了307天

本期编审

锐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