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您讲述最有趣的历史。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康熙在位的时候,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没有等到千百年后,仅仅一百多年后,来自大西洋的英国,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沿中国的海岸线北上,一直打到了天津。道光皇帝怕了,就撤了林则徐,派琦善去接替林则徐的职务与英国人谈判。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琦善这个人的经历。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早年的琦善

琦善是满八旗中的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是成吉思汗姓氏孛儿只斤的另一个译法。因为在八旗内,所以一出生就有爵位。1806年,20岁的他开始在在刑部做事,接着又到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做官。1831年他当上了直隶总督,然后又被授予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职位。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假设没有鸦片战争,琦善这辈子可能是一位平平淡淡的高官。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如刚才我所说,林则徐被免职后,琦善被派往广东。

鸦片战争中的琦善

一开始,道光让琦善跟英国人谈判,是拖延时间,并不是真心的谈判。英国人等得不耐烦了,就发动了对广东的进攻。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过,此时英国与中国的差距,比当年西班牙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差距还大。而当年北美的玛雅文明,就是灭亡在欧洲人的入侵下。英国的船坚炮利,琦善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本来主剿的他,改变了想法。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在穿鼻洋,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了《穿鼻条约》。割让香港,赔偿600万元。

我们对比一下后来的《南京条约》,能发现实际上损失少了很多。但是道光皇帝,并不了解情况,不知道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听此消息,认为是奇耻大辱。把琦善革职问罪,抄了他的家。但是,后来我们知道,英国再次北上,打到了南京,兵临城下,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我们看这件事中是谁错了?是琦善错了,还是道光错了?都没错,错的是中国的落后和弱小。

后来,有人说琦善受英国人贿赂,道光下令调查。发现并无此事,而且也没有卖国动机,便赦免了他,任他为驻藏大臣。

驻藏期间的琦善

有个法国人叫古伯察,1839年来到中国,从1844年开始进行环中国旅行。他们从中国的东北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了拉萨。在那里,因为擅闯藏区,他被扣下了。琦善跟古伯察打听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人义律的消息,问:“义律是被处死了还是被流放了?”古伯察告诉他,英国不像中国,官员失败下台即可。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后来,在交谈中,琦善感叹到,说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皇帝说一不二,与皇帝意见不同就有可能被杀头,而在英国有众议院,能够制约皇帝,这是中国所不及也。可见,当时的琦善对外国的政治制度也有所了解,也明白不仅是武器上还是制度上,此时的中国都是无法与英国抗衡的。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琦善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广西提督向荣,在围剿洪秀全的过程中,一直从广西追到了江苏,在天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旁边建立了江南大营。1852年,琦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天京北边扬州建立了江北大营

鸦片战争亲历者琦善——深刻地目睹了中英之间的差距

江北大营可以阻止太平军北上对首都的进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因为太平军粮草不济而且朝廷军战斗力又太差,战斗始终在胶着状态。这个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官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琦善因为腹泻和中暑死在军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