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拓跋晃作為北魏的皇太子,他的死因確實是個謎,因為歷史上記述他是憂慮而死的,這顯然有些說不過去。而造成他憂慮而死的原因就是他反對其父要滅掉佛教,喜好佛法的拓跋晃與其父發生了衝突,而後因為父親寵臣宗愛的陷害,使得大批東宮官員被殺,而後憂慮而死。歷史記述很簡短,無非就是父子政見不合,而其又與其父親的寵臣,陰險暴躁的宗愛有過劇烈衝突。而後朝廷裡有小人用陰招,讓兩父子相互懷疑,拓跋燾一怒之下將東宮大批官員處死,這種情況造成憂慮過度,以二十四歲的年紀病故。

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然而越是簡短的史書記載,就越有問題,尤其在南北朝,特別是這種皇家之事。關於拓跋晃之死的原因都很簡短。其實,無非就是父子間的權利相爭,以及會涉及到的一些民族問題。那個時期有個漢族的世家大族權臣崔浩,而拓跋燾一心想推行漢化政策。拓跋晃是鮮卑宗室,是貴族階級代表,這麼一說應該明白怎麼回事了吧。

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作為漢族權臣的代表崔浩與皇太子是有很大的矛盾。然而他這個人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其實想想就知道了,沒有皇帝的大力支持,作為大臣的他也不至於這麼去做。而拓跋晃也很有政治才能,但他卻屬於鮮卑貴族,這顯而易見的是拓跋父子間明裡暗裡的爭鬥。在加上在關於滅佛上的衝突,這也說明了父子不合,拓跋晃顯然不明白拓跋燾為什麼會滅佛。正應了,子不知父,父不知子這句話。其實,就是權力相爭,而恰恰的是拓跋晃好佛,有受益關係。

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而崔浩後來因國史之獄一案被株連九族,原因是大量爆料鮮卑貴族及皇家史事。而崔浩究竟寫了什麼,肯定是被毀了的,也是這次事件,拓跋父子間的矛盾徹底激化了。崔浩是拓跋燾用來實行漢化政策的重臣,卻偏偏行事不慎,被鮮卑貴族抓住了把柄。客觀而論,崔浩寫這些事並沒有錯,只是呈現了一個真相,但他忘了那時是鮮卑統治下的北朝,即便拓跋燾任用漢族世家大族,也想改變這種民族對立,但顯然歷史的侷限性是不可能的。史書上有描述,拓跋燾看見這國史的時候也很是憤怒的,你想想你寫的東西主子都不待見,這也造成了崔浩自己也不明白是怎麼死的。而崔浩之死,不管主因還是其它有什麼不可知的貓膩,但這件事使得拓跋父子矛盾激化。因為拓跋燾發現,皇太子勢力真的太強大了,已經對自己的產生了威脅,既然有了威脅就自然不會留你了。歸根結底,拓跋晃的死就在於這皇權爭鬥。當然,北朝的歷史簡短,有掩蓋拓跋晃之死的目的。但可以從與北朝對峙的南朝來看北朝的歷史啊。

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簡要的說,拓跋晃有才智謀略,精明強幹,在十二歲的時候開始監國,而拓跋燾想實行漢化,自然會觸及鮮卑貴族的利益,加上拓跋晃年幼,所以這些鮮卑貴族逐步向皇太子靠攏,並擴大。這就是矛盾起因,而轉折點正是崔浩之死。可以說這是拓跋燾一次鬥爭失敗下無奈殺推行他政策的重臣,這使得他意識到此時太子黨居然隱隱有了壓過皇帝的勢力,要是父子間政見相合到沒什麼,偏偏兩個對立。像這種情況會出現什麼事,想一下就清楚了。監國太子與皇帝的兩相對立,必有一傷。

北魏拓跋晃,其實不是憂慮而死,而是因為謀反所致

在拓跋燾南征之前,他命令拓跋晃去吞併漠南,命令吳王拓跋餘留守平城,順勢解除了皇太子拓跋晃的監國之權,這便是拓跋晃憂慮的由來。於是,就有了拓跋燾徵汝南,駐軍瓜步時,得知皇太子拓跋晃居然暗中收攏軍隊的指揮權。這種行為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拓跋晃準備舉兵造反。而拓跋燾,作為一生征戰天下的皇帝。以詐死計,騙過了拓跋晃。而拓跋晃信以為真,作為皇太子肯定是得去奔喪的,結果嗎,拓跋晃被捕。拓跋晃憂慮而死是一定事實,但主要的原因是他準備謀反所致。關於拓跋燾是什麼樣的人,不做論述。畢竟問題是問拓跋晃之死,死於父子的權勢相爭。至於後來拓跋燾死於他寵幸的中常侍宗愛之手,而後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在其舊部擁立下發動政變取得皇位,也算是一種因果循環吧。由此,南北史混亂,也並非無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