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丨太陽能發展的“中國速度”

改革開放40年丨太陽能發展的“中國速度”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個春秋。40年光輝歷程、40年滄海桑田。在過去40年中,我國太陽能產業借改革開放東風,乘全球新能源發展之勢,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

如今,我國太陽能產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世界工業之林中的一棵參天大樹,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之一。同時,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太陽能光伏電站正在“飛入”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家,溫暖和照亮著千家萬戶。

改革開放40年丨太陽能發展的“中國速度”

​太陽能產業四十年砥礪前行發展迅猛

1984年,我國第一座離網10千瓦光伏電站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園子岔鄉建成發電,我國太陽能開發建設大幕由此正式拉開。該電站見證著我國太陽能發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巨大變化。

四十年砥礪前行,我國太陽能產業實現迅猛發展的背後與一代又一代太陽能人辛勤的付出和汗水,以及政策的鼎力支持緊密相關。

在改革開放40年太陽能發展過程中,受政策支持的多項重大太陽能光伏工程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其中包括早期的 “中國光明工程”“西藏阿里光電計劃”“送電到鄉”等國家計劃,以及後來的金太陽示範工程、光伏領跑者計劃、光伏扶貧工程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7年,這個階段主要是試驗研究,示範先行,產業發展程度低,基本沒有實現市場化運行,可以稱為“鐵器時代”。

第二個階段是2007~2010年,就是政策推動發展,積蓄能量,可以稱為“青銅時代”。2007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太陽能發電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這個階段裝機容量每年以100%以上速度增長。到2010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91萬千瓦。

第三個階段是2011~2013年,產業開始規模化發展,可以稱為“白銀時代”。這個階段出臺了併網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標杆上網電價,將分佈式光伏項目補貼從容量補貼轉向電量補貼,並將光伏項目審批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併網項目成為主流,太陽能發電裝機增長迅猛。到2013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超過千萬千瓦,達到1943萬千瓦。

第四個階段是2014年至今,產業進入大發展的 “黃金時代”。由於補貼缺口和棄光問題的出現,2014年我國光伏開始實行標杆電價、補貼退坡以及光伏發電年度指導規模管理,加之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與併網時間的掛鉤,各地連續幾年掀起了光伏搶裝潮。在搶裝潮的帶動下,光伏發電發展由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光照資源大省擴大到中東部十多個省區,中東部戶用分佈式光伏異軍突起,進入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家。多重有利因素疊加,推動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實現了歷史性大發展。

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從2006年底的8萬千瓦增長到2017年底的1.3億千瓦,提前完成2020年1.1億千瓦的發展規劃。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6474.3萬千瓦,新增裝機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締造了全球太陽能光伏發展的“中國速度”。

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完整太陽能產業鏈

善積跬步,方至千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太陽能產業“一窮二白”,為了發展民族產業,我國在自主研發基礎上,開始引進國外電池生產線,相繼在浙江、雲南、河北等地成立了相關機構研發生產太陽能電池,用於國內離網的太陽能發電項目。進入2000年以後,在國內外市場帶動下,無錫尚德等一批企業成立,開啟了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歷程。

到了2005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達到200兆瓦左右,佔全球產量的11%,太陽能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但是,這一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80噸,僅佔當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耗硅量的0.3%,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所需的多晶硅95%以上需要通過進口解決,這也正是所謂“兩頭在外”的多晶硅供應在“外”(另一頭指太陽能電池成品大部分出口國外),這一不利因素掣肘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

有壓力就有動力。為改變“兩頭在外”的不利局面,當時包括無錫尚德在內的一批太陽能企業領頭人充分利用國內的產業配套優勢及國內外市場、資本和人才等有利條件,快速發展壯大企業,逐步帶動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如今,我國光伏產業已經由“兩頭在外”的典型世界加工基地,逐步轉變成為全產業鏈全球光伏發展創新制造基地。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24.2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56%;硅片產量約為90吉瓦,佔全球總產量的83%;電池片產量68吉瓦,佔全球總產量的67%;電池組件產量達到74吉瓦,佔全球總產量的71%。

隨著近幾年我國太陽能電池與組件規模迅速擴大,光伏電池製造技術不斷進步。一串串亮眼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商業化產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約0.3%~0.4%。2018年上半年,我國單晶硅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8.3%。其中,天合光電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IBC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達25.04%。

技術進步推動產業成本顯著下降。目前,我國一條100兆瓦電池片生產線的工藝設備的投資下降至5300萬元以內,而在10年前,大約需要1.6億~2億元。10年來,隨著組件價格的不斷下降,我國光伏發電造價下降了90%。2018年,我國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整體造價降至6000元/千瓦以下。

隨著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以及組件價格逐漸下降,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例如,我國第三批光伏應用領跑基地的中標電價較標杆電價平均下降了0.24元/千瓦時,平均降幅為36.7%,最低電價達到0.31元/千瓦時,成為國內第一個低於當地燃煤標杆電價的光伏電站。

另外,近幾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光熱發電產業也取得了驕人的發展成績。2016年8月20日,我國首座儲能光熱電站——中控太陽能德令哈1萬千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併網發電,該電站的成功投運表明我國塔式光熱發電技術和裝備在首臺套商業化應用中完全實現國產化;2018年10月10日,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示範電站——中廣核德令哈5萬千瓦光熱示範項目正式投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大規模光熱技術的國家。

如今,我國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中下游完整太陽能產業鏈。

光伏“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

從“光伏製造大國”到“光伏製造強國”,從“中國光伏世界造”到“世界光伏中國造”,近幾年來我國光伏製造企業一直懷揣這樣的理想,奮發向上,拼搏進取,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如今,國內已有相當一批光伏製造企業從最初的“落後者”成為世界的“佼佼者”。

根據相關機構發佈的報告,2017年多晶硅產量24.2萬噸,是2005年的300倍,全球佔比54.8%,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多晶硅企業中我國佔6席;2017年電池組件產量75吉瓦,是2005年的375倍,全球佔比71.1%,全球排名前十的電池組件企業中我國佔8席。

來自行業的數據還顯示,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1年全球第一。其中,2017年我國組件累計產量300吉瓦,佔全球裝機的四分之三。目前,全球超過60%的太陽能電池板都是中國製造。

基於技術、成本、產量優勢,近年來,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光伏企業積極優化生產佈局,主動“走出去”,在全球成本窪地或市場集中區域建設生產工廠,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更好接近市場,以此開闢新的貿易通道。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近20家國內光伏企業在印度、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德國、美國等18個國家或地區設立製造工廠,已建成電池和組件產能超過5吉瓦。

此外,我國光伏企業還在海外開發光伏電站,包括開展EPC工程、合作開發光伏電站等。同時,一些國內龍頭光伏企業通過海外併購等方式,快速切入國際市場,優化全球產能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上受到光伏補貼退坡加速、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光伏“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9.4%。其中今年上半年,電池片和組件出口總額66.2億美元,同比增加24.7%;組件出口量約34吉瓦,已超過2017年全年出口量。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首來路,不難發現,我國太陽能產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步步發展壯大,歷經風雨與滄桑,經受挫折與磨鍊,由稚嫩青澀變為成熟穩重,由默默無聞變為世界知名。展望去程,一代又一代太陽能人將沿著前輩們的奮鬥足跡,不忘初心,繼續前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國電力報記者 楊鯤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