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过陈安之成功学的人都变得神经兮兮的,听了刘一秒的培训后企业都做倒掉,这是什么原因呢?

末尾条


将近20年的陈安之,将近10年前的刘一秒,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并没有什么还批判的。

陈安之的成功学,是不是一无是处呢,刘一秒的三玄智慧,到底有什么魔力,认识那个这些企业家丧失了理智,蜂拥而至呢。

难道他们都是大傻瓜,难道这些企业家还不如这些普通的打工一族?

好好想想,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

陈安之时代,是执行力第一的时代。

只要心态好,朝一个固定的目标努力,很多人会成功,因为那个时代是一个中心化的时代,目标,方式,方法是规定的,掌握了就能成功,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这是陈安之时代成功学的本质。

你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啊,花钱买书,买光碟,听讲座,凭什么啊,学习一种心态,调动主观能动性,掌握方法,努力就会成功,这是八九不离十的事情。

到了前几年,进入了刘一秒时代了。

刘一秒,深圳思八达的创始人,传奇经历,江湖人称秒哥。

刘一秒原来在成功梦工场销售陈安之的课程,据说没有一次一个客户非常难搞定,秒哥一天打了100多个电话,搞定可这个客户,一战成名。

你看,成功是原因是,不是偶然的,但你能说,人家全部就是靠蛮力吗》绝对是有智慧和方法的人才能成功。

后来的事情比较复杂, 不详细展开了。

秒哥此后向成功梦工场的老板王阳要求做讲师,没有获得同意,王阳认为他做不了。秒哥一路之下,跑出去几年,出来已经是大师了。

中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估计是遇到高人了吧,或许是闭门苦练······

但可以看出,刘一秒是有天赋的,否则怎能成为一代培训大咖?

秒哥的课程结合了管理和领导力,打鸡血场面较少。

也正暗合了那个时代的战略、品牌、管理和领导力。

太详细,太专业的不想在这里讲了,估计也没人看。

我想说的是,你去听成功学也好,管理学,领导力课程也罢,但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李璐系统,否则,学的越多,就像题主说的,学乱了,学砸了,学疯了。

因此,在碎片化学习之前,先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然后再不断地碎片化填充和更新,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之道啊。

人总是有痛点、痒点的,也是有局限的,东哥马总,大明星,大v都一样,有在这个世界上的认知局限,要不那些道长,隐士,王林怎么会有市场,但你能说马总和东哥很愚昧吗?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分布式的世界,需要另外的一套方法了。

为什么学过陈安之成功学的人都变得神经兮兮的,听了刘一秒的培训后企业都做倒掉,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切源于自己!!神经兮兮也好,企业垮了也罢,怪不得别人,因为你自己不会独立思考和变通,人云亦云,即使你不去听这些,也会垮掉。


观点:深知精准营销创始人、CEO 蒋军

互联网营销课程招募年度会员,每周分享,报名请私信。


蒋军


在培训界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词语,叫做感觉有效。意思就是听起来很对,很美妙,但是在过后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感觉有效的意思。

而且感觉有效其实有一个陷阱,就是如果你没有做好,那么一切都是你的问题,其根源在你自己,而非你接受的培训。培训本身是有效的,但是就是你没有做好。

这是不是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逻辑?小时候老师经常对你说的话就是如此吧?

确实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培训界其实还有一句话,如果学生没有掌握,那么就是老师没有指导好。

当然题目有效夸大的成分,也并非听过刘一秒的培训企业都做倒了,这个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看。

刘的培训本身

对于思八达的培训其实网上很多文章都做过分析,也有比较著名的杂志做过深度解读,最后的结论就是上文所提的感觉有效。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企业家去听呢?

这与思八达的定位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开始的运作是当时营销界比较著名的一个人物帮助其运作,但是其设计的方案本身就缺乏落地的系统,也导致思八达的系统先天不足。

而且其定位于中小企业家,在国内更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些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有些正是家里第二代接班,等等,有很多的困扰。

这个时候思八达应运而生,针对的问题都是这些企业遇到的问题,与其说是他们的问题,不如说是企业的普遍问题。

这一下子就触碰到企业家的内心。

但是由于思八达系统本身是缺乏运营层面的落地系统以及刘一秒本身的综合能力受限,所以根本不可能就企业的问题进行解决。

也就导致听课后的企业如果执行起来,可能越来越乱

企业家本身的反思

正如现在知识付费针对的是中产阶级的焦虑一样,刘的培训正是贩卖给中小企业家的一场焦虑盛宴。

周围的企业都来了,你不来听,那么你会焦虑。这其实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压力。

其实,这也反映出企业家们在苦苦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而非一场培训可以解决。

如果说这本身与企业家本身有关,也无可厚非,因为老师们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上清华,努力还是自己才行。

但是目前来看,得到历史证明的以及被很多企业验证的就是《精益的传说》中所提到的精益管理。例如,丰田,丹纳赫,GE,西门子等,国内的海尔,格力,美的等都采取了精益管理的方式。

精益管理其实本身,即可以应用在大型企业,也可以应用在小型企业,甚至是服务业,等等其他行业上。

简单说精益所提倡的是消除浪费,优化运营,人才育成,注重激励,同时在战略的执行上都有给予方法指导。这一切都是有落地方法指导的,而非是简单的培训层面,这就保证了企业不仅可以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有输入,也保证了执行落地方面也是可以完成的。

所以企业家们的反思在于拓展认知,以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从而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营,而非江湖术士的一面之词。


精益工作法


陈安之慢慢消停了,杜安之又来了,明天还会出来李安之。

这种成功学培训,20多年来套路就没变过,本人有幸被同事拉去参加了一场:

现场劲爆的音乐;

会场周围一堆雇来的着职业装的托,从头到尾跟打了鸡血似的激动欢呼狂舞;

音乐转换成山呼万岁般的欢呼;

女神隆重登场;

大屏幕上宝马、鲜花、人群依次出现;

女神开始演讲,周围的各种托开始配合;

中间穿插各种听完女神演讲后焕然一新然后就成功了的各路小老板;

最后,重点来了:现场销售成功学课程,谁要谁上台,5折。

然后一群人上台,不用说,全是托。

今天,同样的一群人在各大酒店度假村里开大会骗老年人买理财买保健品,套路从来没有改变过。

这种套路靠的是内循环,基本是台湾人发明的,最有名的企业就是阶梯英语,有一阵在大陆也特别风行,直到其创始人在台湾被判刑才逐渐销声匿迹。听课的人才是真正的顾客,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一些小老板入局之后变成吹鼓手,无心经营自己的企业,你的企业不倒谁的倒?

只要这世上还有人相信成功可以有捷径,就会不断有人出来满足这种“刚需”,手法一定会与时俱进。类似的事情也层出不穷,躺着可以减肥,吃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治糖尿病,借出去1万1年能收1万5……总之他们解决的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但不用付出代价或只付很低的代价,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只要有人想让你进入疯狂的氛围,你就要多个心眼,那后面一定有无数相似的套路,目的是掏空你的口袋而不是让你成功。


HR那些事儿


这个我可以回答,因为我参加过!参加培训的的几乎是中小企业的老板,这些人有一长串头衔,陈安之刘一秒都说自己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一切问题,帮助他们成长,说自己服务过多少企业,帮助过多少迷茫的中小企业走向成功!一般中小企业的老板文化不是太高,经历了创业初期,企业走向瓶颈期,到处寻求出路,当这些培训机构出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另外就是想去整合资源!结果并没什么卵用,讲的都是废话,让你打开格局,要不就是集资干其他的事,真正对自己企业有帮助的少之又少,在路上就不多说了,做培训的想骂就骂,反正我对你们这些做企业培训的没有任何好感,我知道你们都很成功,也有那么多成功的老板在你们哪里学习,可能我就是你们所谓的不成功的吧!


一商博一关必回


看到这个问题,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一般炒股的人都不赚钱,而教别人炒股的人,则往往赚了大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状况呢?真正的原因便是,他们常常把成功的道理说了出来,却把失败的风险进行了完美的规避。简单说来就是,他们去指挥,别人去卖命。

根据概率论的逻辑,凡事只要努力都有希望成功,只要基数足够大,总有人会脱颖而出。而成功学之所以曾经能够大行其道,主要的原因便是它为人们编制了一个梦,一个可以让人瞬间“飞升”的梦,通过一碗碗所谓的“心灵鸡汤”让很多人迷失方向而不自知。

为什么很多人学了那些所谓大师的培训之后,会变得神经兮兮了?

因为相对于物质上的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感能够来的更及时。

而那些大师正是擅长于操控人心的高手,同时利用激昂的语调,震撼的音乐为自己造势,同时还有“托儿”负责打配合,调动起在场人的情绪,让这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完美无缺,在场的参与者,仿佛不是在听一场培训会,而是在参加一场狂热的演唱会,于是陈安之成了大师,迷恋他的人变成了狂热的信徒,而成功学便成了一种信仰,让人为之癫狂。

咱们再来简单谈一谈刘一秒,为何听了他的培训之后很多企业都倒掉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的理论很丰满,落到了地上却变得太骨感,也就是所谓的水土不服。道理总是千篇一律,却忽略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性,更没有考虑人和人之间理解能力的差异。就像一个大夫给患者看病,无论你得的是什么样的病,都给开同一种药,患者不死都算是命大的。

在问答的最后,我想说,大道理谁都懂,可是魔鬼却往往常在细节里,不仅需要你有强大的胆子,更需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凡事想要成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自信,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与高效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夜泊痕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演讲,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我接触过许多企业家,你要说请他听课,第一句一定会说,不说,你继续说可能会骂人。

很多企业不听课真的不能做下去,但听了一些课后花了一堆钱后,发现做不下去了。

一个特例分享给你们。这个企业产品也非常好,做名企代工多年,自己研发出的产品已超越了名企,一直想自己做。听过许多课程,做了许多方案,然后做了一些营销规则,当我拿到规则是,我阵范迷糊,产品是什么我没看懂,结果一堆会员模式,就会员项给我讲了半天。

听课讲的都是空洞,他要做成功了不去赚你的听课费吗?他是赚你听课费发财了,你听到的有一个实际操作,如何实行吗?都没有,然后回来就自己大刀的砍,大刀的改,设一堆方案。

大道至简,简单的东西更易于消费者接受。


汇众天下张振


答案:因为他们都属于一类培训,这类培训的特点是“让你哭让你叫,培训完了感觉很好,但是啥也学不到”!他们是精神型的培训,而非“实际问题解决型”的培训。


培训主要有三类:

1、精神导师型:

就是陈安之,刘一秒这类,只讲道理讲潜能讲激发讲成功,让你激动让你拼搏,通常都是以开大课的形式出现,台下几千人,台上站着一个“神”!通常“神”都是激情四射!


2、大学教授型:

就是郎咸平,易中天这类,按照自己研究的学问进行讲课,让你学员有所学习,通常也是以开大课的形式出现,台下几百人,台上一个教授!通常教授都是旁征博引!


3、引导培训型:

就是企业里培训部这类,通常都要把学员的面临的问题和实际的需求研究很久,然后进行推动引导式的授课,通常也是以开小课(不超过24人,每组6人)的形式出现,台下24人,台上培训师!通常培训师都是引导学员思考,讨论、分享、最后总结解决方案!


如果你有激情,但面临的是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却去找精神导师型的老师上课,对你解决问题的用处不大!

500强经理,20年老职场,只讲升职加薪的实在话,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谢谢!

职场再出发


具体原因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盲目乐观,2.想走捷径,3.过分自信,

我也经常会去参加一些企业培训专业课程,我听过国内外50多个老师的课程,有台湾、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广州、北京、苏州、浙江的老师,名字我就不列举了,我发现一个规律,在参加培训会议前,大部分人都是带着疑惑来参加的,经过3天的培训会场洗礼之后,好像突然开悟了一样兴奋,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了,赞叹、兴奋、激动、豪情万丈。

盲目乐观,每一个听课的人总是按照内容对号入座,好像老师是专门给他讲的,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所有的参会者都有一样的困惑,也有同样的毛病,几乎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些人心中就会有共鸣,能够马上进入状态,跟着会场的气氛互动、激动、兴奋、呐喊、发疯、、、、、、对于所讲的内容没有经过认真冷静的分析,其实老师讲的内容已经给很多人讲了很多年,但是这些人为什么听到之后会吸引住,原因是这些人都是平时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在会场里老师说出来的时候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错误,然后就开始盲目乐观地认为找到了救星。

2.想走捷径

本来这些做企业的人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听不进去好的建议,就想自己去花钱参加学习,学会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高招来救活企业,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出发点就错了,企业的问题不是3天学习就能改变的,本来没有参加培训之前还知道怎么做企业,经过3天培训之后,就更不知道怎么做了?也就是像刚会走路,结果想跑,跑了几步之后连走路都不会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经过培训之后在很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企业搞垮了,就是这个原因,想走捷径。

3.过分自信

我们所说的过分自信其实就是有赌博心态,不管参加什么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用的可以吸收,对自己没有用的只能作为参考,但是很多人听了几个经典案例之后,完全照搬用到自己的企业当中,任何方法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是有用的,换了环境和场合不一定有用,因为时间空间和环境变化和当初使用这个方法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完全照搬是不行的,只有学会借鉴、模仿加创新,才可能适合你,大部分培训老师就是专业的培训师,而不是企业家,没有管理过企业的人在教所有的企业家怎么管理好企业?就像一个不懂武功的人教你绝世武功,但是你相信了!企业家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熟悉每一个行业,也不可能都能帮助解决所有的问题,学什么?自己要清楚。

老师培训的是思维,不是具体方法,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自己,从思维模式的培训中你悟到了什么?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认真对待,不要完全依赖几个老师的培训,也不要抱着学会一招就能致胜的企业管理思想,很多老师的培训就是给你打鸡血,激发你的活力,能不能真正活起来还要靠自己,好多企业就是参加完培训之后加速了失败,原因在于过分自信。


北京马文华


个人认为他们的讲法看似有道理,实际根本没法使用。一般而言,来听他们的课程都是面临无法克服困难的中小老板们,正如楼上所说这些老板遇到了瓶颈。由于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局限,而国内又缺乏相应的战略咨询公司,这些老板四处为自己公司求医。

一般而言,这些老师给出的“药方”都是一些小故事形式。这里不是说小故事不管用,而是说有需求的老板们除了参加了一场故事外,剩下的都是少量比较武断的结论。相反看一下国外的战略咨询公司是如何处理问题。他们一般都有一些工具,而这些工具从不同的纬度来分析衡量问题企业的“病”具体在哪里。然后他们根据这些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打个比方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医生都会运用自己的手段来观察分析病人,然后才开药。当然也有看都不看就开药的,这些大家在在恐怖电影中就能看到,一张符就解决。只能说这种情况就是迷信,会出大问题的。

在这里把病人换成公司,各个公司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具体的情况和问题都不一样。如果不知道自己企业的症结所在,强行将成功学老师的话奉为“神药”的话,这些老板基本上都要做好挫败的准备。

最后呢,用毛主席的一句话结尾,“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时也希望国内也能出现一批真正的、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分析咨询公司,用科学的方法帮助需要的公司渡过难关(国外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波士顿咨询公司都是非常出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可惜他们费用太高,国内能负担的起的企业没有几家)。


夜读历史


上课很激动,下课很冲动,三天以后啥都不会动。培训课程大多如此,问题出在培训教师上,讲的那是一个群情激扬,唾沫横飞,但是缺少具体操作步骤,课程只是到皮到肉不到骨。教人成功,光心理激励是没用的,还得具体到每一步怎么做。比如一个商超业务员的培训,教的是第一步看超市位置和规模、停车场的大小,公交车线路的多少和到站时间间隔,第二步看超市门口的储物柜数量多不多,第三步进门看收银台的数量和收银员的数量……还有超市货柜的布局、冷柜的大小、货物摆放的位置和关联等。从头到尾10多个指标,一个完全不懂业务员毕业生拿着这些指标都能有效开展业务。这样的培训才是有用的,具有实际的操作步骤,关心里激励的培训华而不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