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尘小土2


打更在古代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职业了,由乡里或者村庄出钱供养专门的打更人,打更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报时。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这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视,古代将一个整夜普遍分为五段,一段叫做一更,五段就是五更。

具体的时间分布是晚上七点算一更;九点为二更;十一点为三更;三点为四更;五点为五更,基本上打更的更夫一整夜就要守在沙漏旁,计算好时辰,然后尽职尽责的打更。

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时间,出钱雇佣专职的更夫出力,是因为古代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离不开最基本的时间常识。


更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常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显然打更在这里起的是一种警示作用。若是真发生火灾了怎么办,更夫会把锣鼓敲得比正常的急和促。当然具体划分,不同的灾害也有不同的鼓点。

除此以外,打更还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古代人普遍比较迷信,首先就是警示人们在邪祟出没的时间,比如说三更以后,五更以前,尽量在家待着,出来容易碰到不干净的东西。

普遍来讲,古代的神怪故事,最初可能都是更夫传出来的,因为他们与黑夜为伴,更容易遇见邪祟。

一般情况下五更后人们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了,皇帝也要起床梳洗,准备上早朝,北京的冬天,五点多起床,当皇帝也真够累的!


历史三日谈


打更,是古代民间一种传统的夜间报时系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叫更夫,据考证,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原先就是一个更夫。

在当时,一个晚上共分为五更,每更约是两小时,更夫打更每次说的内容也完全不同,如一更天(晚上7点到9点),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二更天(晚上9点-11点),防盗防偷,关门关窗;子时(11点—1点)平安无事;丑时(1点—3点)天寒地冻;寅时(3-5点),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在历史上,打更制度最初兴于汉代,距今有2000年历史。初期仅在皇宫皇城里面实行,到元朝才逐渐渗透入民间,虽然古人很早就发明日晷来测量时辰,甚至还发明了滴水计时的神奇方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夜晚的打更报时制度,普通人家也能知道夜间时间。

五更天,朝中的官员和皇帝要准备起床上早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要开始一天的劳作。慢慢的,打更与衙门巡防制度合流,更夫就有了巡逻的职责。这多少还有点神秘,要知道,当年打更最初发明时,是要巫师才能巡防驱鬼的,普通人可真是不敢。怎么样,是不是令人感到奇妙呢?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在我们常看的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古代与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而其中最让大家奇怪的,就是常常在夜晚场景中听到那一声声敲锣声: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打更是什么?为什么要打更?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没有时钟,人们在白天时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大致的时间,但这样的计时方法却不能判断出准确的时间。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来,没有了太阳,人们便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时间了,特别是在人睡着以后,对于时间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而这时,打更这种古代中国民间的夜间报时制度便诞生了,由此产生了还有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他们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打更人一般是两人成为一个队伍,一个拿着锣,一个敲,一唱一和,这样的组合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能给彼此壮壮胆。

“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量夜时的称呼。古人将夜时分成“五更”,所以打更人一个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锣,人们可以根据他们敲锣的规律来判断时间。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为“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时,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为“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为“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为“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为“咚——咚!咚!咚!咚!”。

古时候的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更夫每两个时辰打一次锣,打了五次之后,也就是五更天了,这时候鸡鸣了,天也蒙蒙亮了。一般听到更夫打到五更的时候,大家就会开始起床干活,皇帝也要准备上早朝,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古时的更夫非常辛苦,他们需要与人体的生物钟对抗,晚上不能睡觉,而是要时刻守着滴漏或燃香等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人不仅仅要打更,他们还要充当古代的“电话传真”,负责防火、防盗、防突发情况的发生,并要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紧急措施。要知道,人们在古代没有电话的时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个跑腿人士了。

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监控,要是家里进了盗贼和小偷,或是半夜家中失火,那真是防不胜防,这时候更夫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他们一见有事情发生,便立刻敲响锣鼓来引起他人注意,让附近的人支援他们解决事件。尤其是元朝、明朝之时,由于夜间巡逻,若是发现什么蛛丝马迹的,可以立即向官府衙役禀报,若是抓到了盗贼,还能领到一笔丰厚的奖赏呢!

当然,更夫这个职业,在古代民间是值得让人敬佩的,古时候并不像如今有丰富的夜生活,若是夜里生病需要请郎中的话,就能够让打更的人帮忙,因为在夜里,妇人家是不方便出门的,因此就可以让更夫帮忙,将大夫郎中请到自己家里,为病人看病。

打更的历史中其实也包含着不少封建迷信的传统。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时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道:“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打更在古代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甚至很多农村城镇直到现在都有打更的人。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除了文字记载,我们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视剧中。


有书快看


打更人一出现,意味着有事情发生,这是电视剧里的经典桥段。打更人过去又叫更夫,很早很早以前,打更主要是为了驱鬼,它的起源是巫术,这个打更可不是随便谁就能够打,需得是巫师来做。



后来,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白天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或者日晷等仪器来判断时间。

但晚上,黑灯瞎火,月黑风高,怎么判断时间?更夫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手持一灯笼,穿着一马褂,提着一铜锣,沿着街道敲打铜锣,边走边喊,犹如商贩的吆喝。



“咚—咚”,一快一慢,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意味着一更天了,也就是晚上七点;接着“咚!咚!”打一次,又打一次,高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意味二更天,晚上九点到;之后“咚—咚!咚!”一慢两快,高喊“平安无事”,意味三更天,是十一点整;然后“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天寒地冻”,意味四更天,第二天凌晨一点至;最后“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意味五更天,三点了。

听到什么声音,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成了一种习惯。古时候的人早睡早起,打更也只到五更天,凌晨三点,纷纷起床,做家务,皇帝也准备上朝,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除了报时,打更还充当110、119、120、巫师这四种配角。月黑风高,便宜行事,打更是在警醒,遇到偷盗则报案,遇案子则协助,遇到起火则喊人,遇到人生病则叫大夫,一声声“咚……”,是在驱鬼辟邪。



所以说“更夫”地位极其重要,而“打更”也是一个高危职业,一旦危险降临,首当其冲。同时,也是累活。从晚上七点起,到第二天凌晨三点结束,不但要盯着时间,还要敲锣吆喝。累不累?

老百姓根据“打更”确定时间,更夫又根据什么确定呢?更夫属于公务员,或者是官方人员,那官方肯定会给予一定条件,可以通过燃香、沙漏等来计时。

后来,随着钟表的普遍,“更夫”这种职业也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非常茴香豆


我们经常可以在现在的古装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提着灯笼,走在夜深人静的巷子里,一边敲着梆子,一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话,这就叫“打更”。

打更,顾名思义就是提醒人们时间。在古代,钟表尤为少见,人们只能凭借历代相传的经验判断时间。白天还好,可以参照日晷等计时仪器;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这些仪器便起不来作用。可这并没有难倒我们聪明的祖先,古人发明各种流沙法、滴水法、观星法等手段来判断时间,前两种原理比较简单,通过定时查看沙漏的情况便可计时,而观星法技术含量高一些,需要专业人士才能操作,所以民间使用率不高。

为了在晚上提醒大家时间、让大家更好地休息,便诞生了“打更”这个行业。更夫们除了告诉大家时间,还会通过喊不同的呼号来提醒人们注意事项。比如一更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大家睡觉的时间到了,小心防火;二更喊“关门关窗,防火防盗”,因为夜晚是小偷出没的高峰期,一方面是提醒百姓,一方面也是威慑盗贼;三更喊“平安无事”;四更喊“天寒地冻”;到了五更,便是该起床了,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更夫们除了报时喊口号,还需要随时查看有没有险情,如果发现需要第一时间报告,就像现在巡视的安保人员,保证居民的安全,可见这一职业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


老照片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在一些古装剧里面听到过,无论哪朝哪代夜晚都是有更夫的,更夫的任务有很多,可不只是报时间这一个,只能说报时只是他众多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他夜晚还有很多的职责。

众所周知,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到了夜晚都是会紧闭城门,实行宵禁,到了时间谁也不能上街,如果被捉到不免就要挨一顿板子,说不清为什么上街那可就惨了。打更的同时更夫相当于是在巡夜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法的事情,更夫如果遇到违反宵禁的人会立马捉住他,然后联合专门巡夜的人对其进行审问。

更夫每晚走街串巷,他们还要负责防火防盗,古时候可不像现在,百姓们无论是取暖或者是照明都是要用火,古代房屋全是木质结构,就容易引起火灾,如果睡熟了真的有火灾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那损失可不小。更夫在巡夜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火灾,可以早早处理。

古时候夜晚还是有盗贼出没的,这种问题即使现在都没有彻底根除,如果有巡夜的会发现,其实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震慑这些小偷,让他们不敢去盗窃。有的时候更夫还会喊平安无事,百姓们听到这句话会睡得更加踏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古人非常迷信,认为打更的拿着火烛和铜锣会有驱鬼的作用。

那么打更的在夜晚怎么确定时间,每隔一更就出去敲锣呢?第一种办法是滴漏,第二种是沙漏这两个原理都是相同的,相当于是一个时钟。第三种办法是用香,古时候一直有人在形容时间的时候说半柱香的时间,报时的香都是专门制作出的,香上有刻度的花纹,这种香叫做百刻香,造价相比普通香略微昂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打更是中国古代夜间的一种报时制度,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盗,以及协助救火和捉贼等作用,以此为业的人士称为更夫(或称更练和打更匠等),这种行业习俗随着城市的现代化以及钟表的普及而逐渐消失,目前中国大陆四川黄龙溪和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打更的习俗,而位于澳门的沙梨头更馆博物馆是省港澳地区硕果仅存的更馆建筑。

制度由来

古时候,由于平民百姓家里没有精确的计时仪器,为了在晚上掌握时间,因此出现了打更制度,负责报时的更夫根据官府标准的刻漏时间以击打更鼓或其他器具的方式宣告时间


更夫职责

打更的工作可分为日更与夜更,更夫在日间也需要处理一些和居民有关的事务,如巡逻、维持治安、通报等。夜更的工作则须要巡更、通宵熬夜,守着滴漏或燃香用来计算和掌握时间等,更夫在晚上巡更时会在沿途敲打报更工具如用竹筒制成的梆子、锣梆、木更、铜锣、木鼓等,走街串巷地报知时间。从晚上七点开始一夜分五更,每隔两个小时报一次更,直至凌晨三点。除了喊出更次,更夫还会叫警告语,提醒居民防火防盗,注意安全。另外,一些地区的更夫没有固定工钱,而是由商铺和居民出资雇用。

古时候的夜晚分为五个时段,谓五更,又称五鼓,成语“三更半夜”便是由此而来。以下为常见的打更时间、警告语和打更声。

戌时一更(19:00-21:00)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咚!——咚!


亥时二更(21:00-23:00)关门关窗,防盗防贼打一下又一下,连打两次:咚!咚!。咚!咚!


子时三更(23:00-01:00)平安无事一慢两快:咚!——咚!咚!连打3次


丑时四更(01:00-03:00)天寒地冻一慢三快:咚——咚!咚!咚!连打4次


寅时五更(03:00-05:00)早睡早起,保重身体一慢四快:咚——咚!咚!咚!咚!连打5次


各地的打更文化

澳门:

由于澳门是沿海城市,当海水涨潮时,更夫便要通知居民,以便他们做好准备以及到安全地方暂避。根据昔日的《更练服务组织条例》,更夫必须是深获居民信任和富有德望的人,且须要遵守不得擅离职守、不收贿赂、保持仪容整洁、每月须定期巡逻及佩戴由澳门治安警察厅(现为澳门治安警察局)发出的更夫识别证等规定。


香港:

香港警队在十九世纪中成立,由于当时警队人数不足,且主力维持外籍人士居住的地方的治安,当地华商便集资组建更练团,自行维护华人社区的治安,后来港英政府在最多华人居住的地区上环、中环、下环和西环设置“四环更馆”,又训练华人更练。更练团并不属于警队,而是由“华民政务司”管理,但亦会执行类似警员的工作如捉贼等,商民用户则每月支持三元作为保安费和管理费。1950年代开始,警队的人手增加,“四环更馆”结束,1956年,香港政府取消了更练条例,更练一职被保安员和护卫员等新兴行业取代。


四川:

在古时候的四川成都,当地更夫在日间负责鸣锣传达官府的通知、当地乡长和镇长临时决定的政务,如交税、捐纳、征收壮丁款的期限或召集百姓开会的时间地点等,是古成都的一种信息专递方式。至今在双流县黄龙溪等地还保留着在古镇晚上打更的习俗。


江西:

2017年,江西省婺源县文化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在准备给县里“最后的打更人”“余加久打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年76岁的余加久在接受访问时说他已有30多年的打更历史,理坑村村民都习惯听着他的打更声进入梦乡,这是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之处。观看余加久打更是游客到当地观光的原因之一。


奔跑嘞大肚皮


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空中偶会传来“咚!咚!咚!”的鸣锣声,紧接着听到有人在吆喝:“关好门窗,小心火烛!”

是真的发生了什么情况吗?不,这只是更夫的例常工作而已。

为什么古代有打更?因为那时候没有钟表、手机等识别时间的工具,人们主要是靠太阳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尚且可以根据太阳的方向、高度来判断时间,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就无从辨别了,所以出现了“打更”这种夜间报时方法。

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俗称就是打更的。千万别看这些在晚上转悠、敲着“咚咚咚”的更夫,这里头藏着不少学问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更夫出外打更要手提灯笼,手拿木板,有的还要拿一面小锣。一般是两个人搭档,也有一个人的(编制情况由各地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他们边走边敲边喊,工作从入夜开始的一更打到五更。

打更并不是随更夫所欲的,要有规律、有节奏才能为人们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责任心去打响“咚咚咚”,打更的具体操作如下:

戌时一更(即19点-21点),也称落更。更夫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打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亥时二更(即21点-23点),更夫高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打时一下又一下,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子时三更(即23点-1点),更夫高喊:“平安无事。” 打时要一慢两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丑时四更(即1点-3点),更夫高喊:“天寒地冻。” 打时要一慢三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寅时五更(即3点-5点),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打时一慢四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总的来说,打更的时候是由慢到快,每更连打三次便收更结束。五更过后,早睡的人们就准备起床,开始晨练、做家务了,这时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从表面上看,这些更夫的工作很简单,只不过是熬熬夜敲几下、喊几声而已。

事实上他们十分辛苦,要与人体的生物钟对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认真地守着滴漏或燃香等计时工具,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稍有大意就会出现打错更的失误。

同时他们还要负责防火、防盗、防突发情况的发生,并要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紧急措施。

再来说说打更的人判断时间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还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鸡鸣、夜观星象等等,这些资料网上可查,我在这就不一一详述了。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时间的要求更高更精准,而打更自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打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当时那种空旷而深远的“咚咚”声,还会鸣响在历史的深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没有时间概念,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比如,古代人读书,可以做到那种废寝忘食的,如果没有打更的人提醒时间,可能看书看一夜,不知不觉间就到第二天了。



但是白天还要干活,上学等,一夜没睡的话,无疑会很影响干活和上学的效率。

而有人打更的话,比如到了三更天左右,也就是晚上十二点,他们就知道该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有事情要做,不能因为读书,就耽误了事情。

其实古代打更的更夫,是个很苦逼的职业,他们一般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守着滴漏、燃香等计时工具。


关键还不能打瞌睡,万一睡过时间了,古代又没有闹钟,就错过打更了。

其实除了提醒那些没睡的人时间以外,更夫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巡城,古代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是防御力最差的时候。

很多盗贼都会选择晚上行动,那时候也没有监控,也没有路灯,晚上巡逻的兵士,根本就不够用,而且那些巡逻的兵士,基本上是结队而行,目标比较大,盗贼一般会提前发现他们。

更夫则是一个人单独行动,穿越大街小巷,可以很快的发现盗贼。

不过一般而言,更夫也是个比较危险的职业,基本上一遇到事情,很容易被灭口。


魏青衣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计时工具,白天可以依据传统经验或者使用日晷等仪器计时。到了晚上,由于没有了日光,计量时间就变的比较困难,这个时候打更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么计量时间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丝毫不输于现代,他们可以借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计量时间。除了借助于外物,还有一些很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

由此可见,打更也是一门技术活。

二、打更的口号和时刻

打更是有口号的。电视剧里最常听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除了这个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如关门关窗,防偷防盗等。大抵就是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隐患等等。但口号也不是乱喊的,一般是到了具体的时刻才会喊。

一更(19点-21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21点-23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23点-1点) 平安无事

四更(1点-3点) 天寒地冻

五更(3点-5点)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三、打更的人员组成

民间的打更,一般是两人一组。待更鼓过后,其中一人执锣,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节奏敲打,走过各个街道,各个巷口。除了给人们通报时间以外,还兼有巡逻和保安职责。不管天气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是收入却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险情,打更人自然是首当其冲,危险系数很高。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钟表等仪器的发明,人们早已不需要人工的报时。打更这个职业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台。但在一些偏远的村落,夜里还是偶尔能够听到打更的声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烛”。小时候听到这句,心里总是莫名的踏实,不由自主的便进入了梦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