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爲什麼要打更?

塵小土2


打更在古代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職業了,由鄉里或者村莊出錢供養專門的打更人,打更人的主要職責就是報時。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這裡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於時間的重視,古代將一個整夜普遍分為五段,一段叫做一更,五段就是五更。

具體的時間分佈是晚上七點算一更;九點為二更;十一點為三更;三點為四更;五點為五更,基本上打更的更夫一整夜就要守在沙漏旁,計算好時辰,然後盡職盡責的打更。

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視時間,出錢僱傭專職的更夫出力,是因為古代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離不開最基本的時間常識。


更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常人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顯然打更在這裡起的是一種警示作用。若是真發生火災了怎麼辦,更夫會把鑼鼓敲得比正常的急和促。當然具體劃分,不同的災害也有不同的鼓點。

除此以外,打更還有驅邪避害的作用,古代人普遍比較迷信,首先就是警示人們在邪祟出沒的時間,比如說三更以後,五更以前,儘量在家待著,出來容易碰到不乾淨的東西。

普遍來講,古代的神怪故事,最初可能都是更夫傳出來的,因為他們與黑夜為伴,更容易遇見邪祟。

一般情況下五更後人們就要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了,皇帝也要起床梳洗,準備上早朝,北京的冬天,五點多起床,當皇帝也真夠累的!


歷史三日談


打更,是古代民間一種傳統的夜間報時系統,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叫更夫,據考證,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原先就是一個更夫。

在當時,一個晚上共分為五更,每更約是兩小時,更夫打更每次說的內容也完全不同,如一更天(晚上7點到9點),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二更天(晚上9點-11點),防盜防偷,關門關窗;子時(11點—1點)平安無事;丑時(1點—3點)天寒地凍;寅時(3-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在歷史上,打更制度最初興於漢代,距今有2000年曆史。初期僅在皇宮皇城裡面實行,到元朝才逐漸滲透入民間,雖然古人很早就發明日晷來測量時辰,甚至還發明瞭滴水計時的神奇方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得起,夜晚的打更報時制度,普通人家也能知道夜間時間。

五更天,朝中的官員和皇帝要準備起床上早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要開始一天的勞作。慢慢的,打更與衙門巡防制度合流,更夫就有了巡邏的職責。這多少還有點神秘,要知道,當年打更最初發明時,是要巫師才能巡防驅鬼的,普通人可真是不敢。怎麼樣,是不是令人感到奇妙呢?


亦文亦物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在我們常看的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古代與我們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俗,而其中最讓大家奇怪的,就是常常在夜晚場景中聽到那一聲聲敲鑼聲:咚!咚!咚!——“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咚!咚!咚!——“寒潮來臨,關燈關門!”咚!咚!咚!——“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打更是什麼?為什麼要打更?

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沒有時鐘,人們在白天時可以根據太陽的影子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這樣的計時方法卻不能判斷出準確的時間。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來,沒有了太陽,人們便不知道應該如何判斷時間了,特別是在人睡著以後,對於時間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而這時,打更這種古代中國民間的夜間報時制度便誕生了,由此產生了還有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他們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打更人一般是兩人成為一個隊伍,一個拿著鑼,一個敲,一唱一和,這樣的組合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給彼此壯壯膽。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所以打更人一個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鑼,人們可以根據他們敲鑼的規律來判斷時間。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為“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時,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為“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為“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為“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為“咚——咚!咚!咚!咚!”。

古時候的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更夫每兩個時辰打一次鑼,打了五次之後,也就是五更天了,這時候雞鳴了,天也矇矇亮了。一般聽到更夫打到五更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起床幹活,皇帝也要準備上早朝,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古時的更夫非常辛苦,他們需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不能睡覺,而是要時刻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人不僅僅要打更,他們還要充當古代的“電話傳真”,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要知道,人們在古代沒有電話的時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個跑腿人士了。

古代沒有電話,也沒有監控,要是家裡進了盜賊和小偷,或是半夜家中失火,那真是防不勝防,這時候更夫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他們一見有事情發生,便立刻敲響鑼鼓來引起他人注意,讓附近的人支援他們解決事件。尤其是元朝、明朝之時,由於夜間巡邏,若是發現什麼蛛絲馬跡的,可以立即向官府衙役稟報,若是抓到了盜賊,還能領到一筆豐厚的獎賞呢!

當然,更夫這個職業,在古代民間是值得讓人敬佩的,古時候並不像如今有豐富的夜生活,若是夜裡生病需要請郎中的話,就能夠讓打更的人幫忙,因為在夜裡,婦人家是不方便出門的,因此就可以讓更夫幫忙,將大夫郎中請到自己家裡,為病人看病。

打更的歷史中其實也包含著不少封建迷信的傳統。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道:“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在古代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甚至很多農村城鎮直到現在都有打更的人。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除了文字記載,我們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視劇中。


有書快看


打更人一出現,意味著有事情發生,這是電視劇裡的經典橋段。打更人過去又叫更夫,很早很早以前,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它的起源是巫術,這個打更可不是隨便誰就能夠打,需得是巫師來做。



後來,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白天可以依靠自己的經驗或者日晷等儀器來判斷時間。

但晚上,黑燈瞎火,月黑風高,怎麼判斷時間?更夫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手持一燈籠,穿著一馬褂,提著一銅鑼,沿著街道敲打銅鑼,邊走邊喊,猶如商販的吆喝。



“咚—咚”,一快一慢,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意味著一更天了,也就是晚上七點;接著“咚!咚!”打一次,又打一次,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意味二更天,晚上九點到;之後“咚—咚!咚!”一慢兩快,高喊“平安無事”,意味三更天,是十一點整;然後“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天寒地凍”,意味四更天,第二天凌晨一點至;最後“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意味五更天,三點了。

聽到什麼聲音,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成了一種習慣。古時候的人早睡早起,打更也只到五更天,凌晨三點,紛紛起床,做家務,皇帝也準備上朝,新的一天就此開始。

除了報時,打更還充當110、119、120、巫師這四種配角。月黑風高,便宜行事,打更是在警醒,遇到偷盜則報案,遇案子則協助,遇到起火則喊人,遇到人生病則叫大夫,一聲聲“咚……”,是在驅鬼辟邪。



所以說“更夫”地位極其重要,而“打更”也是一個高危職業,一旦危險降臨,首當其衝。同時,也是累活。從晚上七點起,到第二天凌晨三點結束,不但要盯著時間,還要敲鑼吆喝。累不累?

老百姓根據“打更”確定時間,更夫又根據什麼確定呢?更夫屬於公務員,或者是官方人員,那官方肯定會給予一定條件,可以通過燃香、沙漏等來計時。

後來,隨著鐘錶的普遍,“更夫”這種職業也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非常茴香豆


我們經常可以在現在的古裝劇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人提著燈籠,走在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邊敲著梆子,一邊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話,這就叫“打更”。

打更,顧名思義就是提醒人們時間。在古代,鐘錶尤為少見,人們只能憑藉歷代相傳的經驗判斷時間。白天還好,可以參照日晷等計時儀器;到了晚上黑燈瞎火的,這些儀器便起不來作用。可這並沒有難倒我們聰明的祖先,古人發明各種流沙法、滴水法、觀星法等手段來判斷時間,前兩種原理比較簡單,通過定時查看沙漏的情況便可計時,而觀星法技術含量高一些,需要專業人士才能操作,所以民間使用率不高。

為了在晚上提醒大家時間、讓大家更好地休息,便誕生了“打更”這個行業。更夫們除了告訴大家時間,還會通過喊不同的呼號來提醒人們注意事項。比如一更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大家睡覺的時間到了,小心防火;二更喊“關門關窗,防火防盜”,因為夜晚是小偷出沒的高峰期,一方面是提醒百姓,一方面也是威懾盜賊;三更喊“平安無事”;四更喊“天寒地凍”;到了五更,便是該起床了,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更夫們除了報時喊口號,還需要隨時查看有沒有險情,如果發現需要第一時間報告,就像現在巡視的安保人員,保證居民的安全,可見這一職業在古代是極其重要的。


老照片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在一些古裝劇裡面聽到過,無論哪朝哪代夜晚都是有更夫的,更夫的任務有很多,可不只是報時間這一個,只能說報時只是他眾多任務之一,除此之外他夜晚還有很多的職責。

眾所周知,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到了夜晚都是會緊閉城門,實行宵禁,到了時間誰也不能上街,如果被捉到不免就要挨一頓板子,說不清為什麼上街那可就慘了。打更的同時更夫相當於是在巡夜看看有沒有什麼不法的事情,更夫如果遇到違反宵禁的人會立馬捉住他,然後聯合專門巡夜的人對其進行審問。

更夫每晚走街串巷,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古時候可不像現在,百姓們無論是取暖或者是照明都是要用火,古代房屋全是木質結構,就容易引起火災,如果睡熟了真的有火災不能第一時間發現,那損失可不小。更夫在巡夜的時候如果發現有火災,可以早早處理。

古時候夜晚還是有盜賊出沒的,這種問題即使現在都沒有徹底根除,如果有巡夜的會發現,其實更為重要的作用是震懾這些小偷,讓他們不敢去盜竊。有的時候更夫還會喊平安無事,百姓們聽到這句話會睡得更加踏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古人非常迷信,認為打更的拿著火燭和銅鑼會有驅鬼的作用。

那麼打更的在夜晚怎麼確定時間,每隔一更就出去敲鑼呢?第一種辦法是滴漏,第二種是沙漏這兩個原理都是相同的,相當於是一個時鐘。第三種辦法是用香,古時候一直有人在形容時間的時候說半柱香的時間,報時的香都是專門製作出的,香上有刻度的花紋,這種香叫做百刻香,造價相比普通香略微昂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打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制度,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盜,以及協助救火和捉賊等作用,以此為業的人士稱為更夫(或稱更練和打更匠等),這種行業習俗隨著城市的現代化以及鐘錶的普及而逐漸消失,目前中國大陸四川黃龍溪和江西省婺源縣的一些地區依然保留著打更的習俗,而位於澳門的沙梨頭更館博物館是省港澳地區碩果僅存的更館建築。

制度由來

古時候,由於平民百姓家裡沒有精確的計時儀器,為了在晚上掌握時間,因此出現了打更制度,負責報時的更夫根據官府標準的刻漏時間以擊打更鼓或其他器具的方式宣告時間


更夫職責

打更的工作可分為日更與夜更,更夫在日間也需要處理一些和居民有關的事務,如巡邏、維持治安、通報等。夜更的工作則須要巡更、通宵熬夜,守著滴漏或燃香用來計算和掌握時間等,更夫在晚上巡更時會在沿途敲打報更工具如用竹筒製成的梆子、鑼梆、木更、銅鑼、木鼓等,走街串巷地報知時間。從晚上七點開始一夜分五更,每隔兩個小時報一次更,直至凌晨三點。除了喊出更次,更夫還會叫警告語,提醒居民防火防盜,注意安全。另外,一些地區的更夫沒有固定工錢,而是由商鋪和居民出資僱用。

古時候的夜晚分為五個時段,謂五更,又稱五鼓,成語“三更半夜”便是由此而來。以下為常見的打更時間、警告語和打更聲。

戌時一更(19:00-21:00)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一慢一快,連打三次:咚!——咚!


亥時二更(21:00-23:00)關門關窗,防盜防賊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兩次:咚!咚!。咚!咚!


子時三更(23:00-01:00)平安無事一慢兩快:咚!——咚!咚!連打3次


丑時四更(01:00-03:00)天寒地凍一慢三快:咚——咚!咚!咚!連打4次


寅時五更(03:00-05:00)早睡早起,保重身體一慢四快:咚——咚!咚!咚!咚!連打5次


各地的打更文化

澳門:

由於澳門是沿海城市,當海水漲潮時,更夫便要通知居民,以便他們做好準備以及到安全地方暫避。根據昔日的《更練服務組織條例》,更夫必須是深獲居民信任和富有德望的人,且須要遵守不得擅離職守、不收賄賂、保持儀容整潔、每月須定期巡邏及佩戴由澳門治安警察廳(現為澳門治安警察局)發出的更夫識別證等規定。


香港:

香港警隊在十九世紀中成立,由於當時警隊人數不足,且主力維持外籍人士居住的地方的治安,當地華商便集資組建更練團,自行維護華人社區的治安,後來港英政府在最多華人居住的地區上環、中環、下環和西環設置“四環更館”,又訓練華人更練。更練團並不屬於警隊,而是由“華民政務司”管理,但亦會執行類似警員的工作如捉賊等,商民用戶則每月支持三元作為保安費和管理費。1950年代開始,警隊的人手增加,“四環更館”結束,1956年,香港政府取消了更練條例,更練一職被保安員和護衛員等新興行業取代。


四川:

在古時候的四川成都,當地更夫在日間負責鳴鑼傳達官府的通知、當地鄉長和鎮長臨時決定的政務,如交稅、捐納、徵收壯丁款的期限或召集百姓開會的時間地點等,是古成都的一種信息專遞方式。至今在雙流縣黃龍溪等地還保留著在古鎮晚上打更的習俗。


江西:

2017年,江西省婺源縣文化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正在準備給縣裡“最後的打更人”“餘加久打更”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年76歲的餘加久在接受訪問時說他已有30多年的打更歷史,理坑村村民都習慣聽著他的打更聲進入夢鄉,這是他感到驕傲和自豪之處。觀看餘加久打更是遊客到當地觀光的原因之一。


奔跑嘞大肚皮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

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空中偶會傳來“咚!咚!咚!”的鳴鑼聲,緊接著聽到有人在吆喝:“關好門窗,小心火燭!”

是真的發生了什麼情況嗎?不,這只是更夫的例常工作而已。

為什麼古代有打更?因為那時候沒有鐘錶、手機等識別時間的工具,人們主要是靠太陽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尚且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高度來判斷時間,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漫漫長夜就無從辨別了,所以出現了“打更”這種夜間報時方法。

由此便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俗稱就是打更的。千萬別看這些在晚上轉悠、敲著“咚咚咚”的更夫,這裡頭藏著不少學問呢,且聽我細細說來。

更夫出外打更要手提燈籠,手拿木板,有的還要拿一面小鑼。一般是兩個人搭檔,也有一個人的(編制情況由各地政府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他們邊走邊敲邊喊,工作從入夜開始的一更打到五更。

打更並不是隨更夫所欲的,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亥時二更(即21點-23點),更夫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子時三更(即23點-1點),更夫高喊:“平安無事。” 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寅時五更(即3點-5點),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總的來說,打更的時候是由慢到快,每更連打三次便收更結束。五更過後,早睡的人們就準備起床,開始晨練、做家務了,這時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更夫的工作很簡單,只不過是熬熬夜敲幾下、喊幾聲而已。

事實上他們十分辛苦,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認真地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工具,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稍有大意就會出現打錯更的失誤。

同時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

再來說說打更的人判斷時間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還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雞鳴、夜觀星象等等,這些資料網上可查,我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解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鐘錶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時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而打更自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打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那種空曠而深遠的“咚咚”聲,還會鳴響在歷史的深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沒有時間概念,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比如,古代人讀書,可以做到那種廢寢忘食的,如果沒有打更的人提醒時間,可能看書看一夜,不知不覺間就到第二天了。



但是白天還要幹活,上學等,一夜沒睡的話,無疑會很影響幹活和上學的效率。

而有人打更的話,比如到了三更天左右,也就是晚上十二點,他們就知道該睡覺了,因為第二天還有事情要做,不能因為讀書,就耽誤了事情。

其實古代打更的更夫,是個很苦逼的職業,他們一般白天干活,晚上還要守著滴漏、燃香等計時工具。


關鍵還不能打瞌睡,萬一睡過時間了,古代又沒有鬧鐘,就錯過打更了。

其實除了提醒那些沒睡的人時間以外,更夫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巡城,古代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是防禦力最差的時候。

很多盜賊都會選擇晚上行動,那時候也沒有監控,也沒有路燈,晚上巡邏的兵士,根本就不夠用,而且那些巡邏的兵士,基本上是結隊而行,目標比較大,盜賊一般會提前發現他們。

更夫則是一個人單獨行動,穿越大街小巷,可以很快的發現盜賊。

不過一般而言,更夫也是個比較危險的職業,基本上一遇到事情,很容易被滅口。


魏青衣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工具,白天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者使用日晷等儀器計時。到了晚上,由於沒有了日光,計量時間就變的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打更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麼計量時間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絲毫不輸於現代,他們可以藉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計量時間。除了藉助於外物,還有一些很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

由此可見,打更也是一門技術活。

二、打更的口號和時刻

打更是有口號的。電視劇裡最常聽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如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等。大抵就是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隱患等等。但口號也不是亂喊的,一般是到了具體的時刻才會喊。

一更(19點-21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二更(21點-23點)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三更(23點-1點) 平安無事

四更(1點-3點) 天寒地凍

五更(3點-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三、打更的人員組成

民間的打更,一般是兩人一組。待更鼓過後,其中一人執鑼,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打,走過各個街道,各個巷口。除了給人們通報時間以外,還兼有巡邏和保安職責。不管天氣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但是收入卻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險情,打更人自然是首當其衝,危險係數很高。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鐘錶等儀器的發明,人們早已不需要人工的報時。打更這個職業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在一些偏遠的村落,夜裡還是偶爾能夠聽到打更的聲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燭”。小時候聽到這句,心裡總是莫名的踏實,不由自主的便進入了夢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