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培养不出真正的父母

角色扮演,培养不出真正的父母

继“旅行青蛙”之后,又一款爆红游戏“中国式家长”风靡网络,带来了热议。据说,玩家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扮演中国式父母,通过经历小学、初中、高中直至高考几个重要人生阶段,获得家长体验,成功体验“中国式家长”的养娃悲酸。------------------------

游戏很火,设计应该很有创意。但是我确实对这个游戏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游戏可以代替为人父母的真切感受,角色扮演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父母。血肉之躯,亲情之爱;人间伦理,社会最小单元。岂能在键盘与鼠标的夹缝中得出真正的情感,培养出难舍难离、至死不休的父母恩,子女情?当然,在这个速食时代,什么都讲究“速成”。就连最原始的人类本能——延续后代承续香火,也要靠游戏来助兴。我不想苛责人类玩家的投机心态,也不想吐槽游戏的设计思路;只是觉得——如果连自己生育养育小孩的兴趣都没有了,人类还能够继续存在吗?或者说这样的人类能够延续种族吗?

角色扮演,培养不出真正的父母

孩子,你慢慢来

从来没有一门功课可以教会人怎么去做父母;更不可能依靠一款游戏能够感同身受做父母的切身体会。史书斑斑,提供千百例证。是谁告诉孟母“三迁教子”?是谁教会了窦燕山“五子成名”?是谁教会了岳母刺字?是谁教会了欧母“芦篙画沙”?没有一位历史名人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学会当父母的。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因为事关孩子终身,所以在教育后代的独行路上,千千万万家长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教育却是地地道道的“农业”,而且是非常考验格局、人性、智商、品德……等等一切的特殊农业。成龙成凤固然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可是教育却是因人而异的种庄稼。同样的土壤,同样的种子,都未必能够长出一模一样的两株莴苣来;何况是七情具备、六欲俱全的人呢?就算是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资源、各种外部环境一致的家庭,具有完全相同的教育理念、走的同样的教育途径、培养出来的也不会有大致相同的后代。教育的个体差异实在是进化论最公平的一个BUG。那就是——教育尽管可以效仿,但未必保证结果完全一致;教育尽管存在环境差异,但是也有巨大的突变和异数。所以,谁做父母的不是怀着播下龙种的梦想,却也难免往往有人会收获跳蚤的悲剧。

角色扮演,培养不出真正的父母

感恩,让我们体会孝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诚然。可是,就算你种的是豌豆胡豆,如果不按照种豌豆胡豆的方法去培养,长出来的有可能是龇牙菜。毕竟教育的变数太多。同是赌王,同样的家财百亿却未必能够培养出一个何猷君;同样有着王健林的财富,却未必培养的出一个王思聪;每个孩子的成长无不浸透着父母的汗珠、泪珠。所以游戏里面排队报名一百次,未必真能体会一线城市公立幼儿园家长半夜带着铺盖打地铺排号报名的艰辛;游戏里面陪孩子考试一千次,也未必能体会四处奔走,像作战一样寻求好学校求学的艰辛;游戏里面心碎一万次,也没有一丝丝真实感——当孩子遭遇危险、学习障碍、叛逆走偏、甚至是小小的一点认知困惑:分不清左右,闻不到香臭……

虚拟的世界就算能够把3D数码变成5D,也不能切实触摸到婴儿柔嫩如水的肌肤;不能体会亲情柔软的抚慰;不能给人一丝丝现实的安慰。

角色扮演,培养不出真正的父母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不过就是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龙应台的《目送》这句最能戳中人心。亲情之爱最终指向分离。《圣经》有云:人要离开父母,去和妻子结合。要想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还是删除游戏,扔掉键盘,回到人世间品尝人间烟火吧。毕竟,游戏里面的孩子,喊不出真正的“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