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降溫” 健康險的春天來了?

相比兩年前,2018年的保險市場略顯沉寂。

從最直接的保費增速上看,前10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幅僅為1.99%,而健康險以22.69%的增速甩開產險業務、壽險業務和意外險業務,表現搶眼。在此背後,伴隨著一些社會熱點事件,重疾險、醫療險等健康險產品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健康險保障性比較強,保費增長很迅猛,說明公眾對這塊的需求是比較大的。”專家建議,在考慮保險理財配置時,首先要關注保障型產品。

保險業“降溫” 健康險的春天來了?

健康險“逆勢”受寵

“2017年亞洲健康保障缺口持續擴大至1.8萬億美元,佔該地區生產總值的7.4%。”瑞士再保險12月發佈的研究報告《亞洲健康保障缺口》統計,中國內地市場的健康保障缺口估值達8050億美元。

何為健康保障缺口?根據該報告的介紹,指因預期外的大額醫療費用造成家庭財務壓力的自費醫療支出與因支付能力有限而未治療的費用估值的資金之和。這類缺口沒有被現有保險、社會保障、政府支持所覆蓋,因此需要家庭採取削減可支配支出、節約必需品開銷或借款來彌補醫療開支,或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進而使家庭成員陷於更大的健康風險,整體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

缺口的另一面,對保險行業也預示著機遇。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保險業整體增速放緩的態勢下,健康險業務的增長態勢反而更顯突出。2018年1-10月,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達33031.97億元,同比增長1.99%。其中,產險業務、壽險業務、健康險業務和意外險業務對應的保費收入增幅分別為10.57%、-6.13%、22.69%和18.89%。而在去年同期,原保險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速為19.91%,產險業務、壽險業務、健康險業務和意外險業務對應的保費收入增幅分別為13.43%、26.18%、5.33%和20.25%。

得益於互聯網,劉洋(化名)接觸到一些醫療險、重疾險產品,並在近期通過支付平臺為家人投保了消費性的重疾險,因為性價比高、投保方便。

互聯網在健康險打開市場上的作用不容小覷。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健康險依然為互聯網保險領域的熱點,上半年實現規模保費54.1億元,同比增長85.9%。其在互聯網人身保險年度累計規模保費中的佔比約為6.4%,同比增長3.5%。

其中,重大疾病保險實現規模保費14.9億元,同比增長32.7%,佔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27.6%;費用報銷型醫療保險實現規模保費28.8億元,同比增長150.1%,佔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53.2%。

稅延養老保險“破局”

在網絡健康險走紅的同時,商業養老保險也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2018年,這個領域迎來一項重大利好。5月7日,銀保監會等部門發佈《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釐定稅延養老險的設計原則、交費方式、收益類型等規範,一些保險公司隨之投入稅延養老產品開發設計。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簡稱“稅延養老保險”,是國家給予商業養老保險投保人所得稅延遲繳納的一項優惠政策。《指引》顯示,稅延養老保險產品分為積累期、領取期兩個階段,可提供養老年金給付、全殘保障和身故保障三項保險責任。

“稅延養老保險屬於保險版的個人賬戶養老儲蓄,有兩方面優勢。一方面,個人賬戶投資收益的積累是很透明的過程,產品購買人可以隨時查詢。另外,除了養老金的給付之外,稅延養老保險還具備全殘或者身故兩項保險賠付。”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

養老一直是熱門話題。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指出,我國的現狀是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的趨勢明顯,企業年金參與率偏低,商業養老保險缺口較大。商業養老保險在西方經濟發達的國家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們的商業養老保險的深度、密度、資產總量都不足,不能解決第一支柱基本養老的保障程度低、效率低的問題。

“中國家庭和個人在理財中還沒有比較成熟的養老儲蓄和投資觀念,稅延養老保險推出後,未必能夠被人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投資者教育的過程,這是個難點和長期的過程。”董登新認為,稅延養老保險需要用實力說話,用真實的投資績效表現投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長期投資的穩定收益上。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魯全表示,雖然政策加速器已啟動,市場表現卻仍要靠商業養老險公司的“內力”。

(燕趙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