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在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似乎永远蒙昧在一层面纱之下:

  •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可能是威严的,是高高在上的,是不容忤逆的。
  •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普遍是需要激励的,是个人化的,是饱含殷切期盼的。

很少有人主动去探求对方阵营里装着多少对自己的关切,也很少有家庭能彻底逃出这个不可言说的怪圈。

特别是对于艺术生而言

在中国,学习艺术着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它不仅需要学生个人的坚定意志,更需要每一位家长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孩子艺术天赋的发掘、培养与支持。

毕竟大多数人对于艺术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艺术生眼中的自己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大众眼中的艺术生


也正是在这种土壤之下,多数艺术生与父母之间,似乎有着更为尖锐的矛盾所在:

  •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学艺术往往意味着高消费、不安稳、难就业,甚至不相信孩子有学习艺术的潜力;
  • 对于孩子来说,学艺术往往是一个发现自我、追求自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旅程,而艺术的应用范围也早已遍布于各行各业,比如工业、交互、服装、平面、建筑等等。

客观上来讲,两者的角度都没错,但着眼的视角不同,一种是基于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环境,以及父母对子女天然的关切;而另一种更放眼于欧美最先进的艺术体系,以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艺术留学早已成为趋势,留学归国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已在无声无息之中,抬高了用人企业的招聘标准,同时,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式,也为不少艺术留学生解决了花销上的后顾之忧。

话是这么说,但是改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落实到生活中,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两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康石石作为一个过来人,曾经面临过一样的问题,以下,是一点经验,希望能对当下仍处于迷茫之中的艺术生家庭有所帮助:

1. 尊重是倾听,而不是决策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相处之道,然而,当尊重被放在亲子关系之中时,平等的天平似乎就此打破。作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少吃点苦,因此,难免习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判断孩子的未来发展,无形之中,却使孩子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

比如,当一些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决定,但往往又对孩子的决定无法满意,并通过各种理由来反对孩子的看法和决定,从而促使事情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孩子其实一直在妥协。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W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等院校offer


但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下,家长们能成为一名更为优秀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决策人。理解孩子们的天马行空,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对应的问题。当然,学生也需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他们的难处与忧虑,从而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或单方面的压抑。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哥德堡大学等院校offer


2. 家人的支持,是最好的鼓励与帮助

艺术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出国留学期间,作品集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耗费艺术生很多心血,对于陷入创作困难期、瓶颈期的艺术生来说,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最好的帮助。

比如L同学,来到汉艺之前,已经是东南大学工业设计的在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同学都已陆续找到条件待遇、前景不错的工作。但由于L同学十分热爱珠宝设计专业,便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工作机会,选择从头开始学习珠宝专业并申请留学。

更难得的是,L同学的父亲十分支持,“她想学我们就支持她学,虽然她的同学们都已经工作,而且都是一些不错的公司。但她既然选择了出国,我们就尊重她的选择。”甚至,在L同学进行作品集的最后制作,以及拍摄阶段时,她的父亲都一直留在北京为她提供帮助,直到最后成品拍摄结束。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哥德堡大学等院校offer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足够令人欣喜。 一个从未接触过艺术设计的理工科学生,通过半年的努力,最终考上了RCA、BCU、哥德堡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名校。其中,除了她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的精神外,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为她扫除一切后顾之忧努力拼搏的保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很多时候,家人对艺术学习缺乏理解、不支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打击和压力。

比如,W同学原本是会计专业,出身于纯理科家庭的她,却对珠宝设计情有独钟,并最终决定在英国读完会计专业后,转专业申请珠宝设计MA。但在后来的过程中,W同学却因为家人的不支持而陷入沮丧,甚至每当她很认真地在做设计作业时,家人总会劝她放弃,认为她“没有这个天赋,是瞎折腾”,“我们以为你是玩玩的,这种事不要太认真,尝试过就好。”目前W同学,仍在坚持准备珠宝设计作品集,而这正是她与家人妥协后所换来的。

以上两种情况,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当面对孩子的未来专业选择时,人们总会讨论什么专业有前途、好就业。特别是当父母对于自己所处的工作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一些应对资源时,总会希望孩子能来接自己的班,而不愿意让孩子去挑战其他行业,以此来让孩子少吃点苦。然而,

这种顺理成章却很可能埋没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同时,也会无形中增大孩子的压力。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哥德堡大学等院校offer


3. 放手,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无论多大,子女在父母眼中,依然是个孩子。但是这种保姆式教育却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很多人在成年后的自理能力与生存技能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但留学,往往能极大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自我约束力。毕竟,在国外,学生要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自己制作学习计划,以确保能够更好的学习,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琐事,都需要提前准备和练习。

因此,家长的适度放手,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必要。不要过于面面具到、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准备,他们需要一个成长的机会,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w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等院校offer


4. 督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之中,康石石及其教研团队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家长,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都十分关切,但仍然存在少部分家长,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习存在一定忽视。

对于艺术生来说,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天赋与想法,更多的是缺乏将想法贯彻落实的决心与行动力,甚至存在部分只能纸上谈兵,却长期不做作业,经常旷课的情况。因此,家长的适当督促,往往必不可少,当然,康石石在此所说的督促,并不是指严苛的紧迫盯人的教学方式,而是,对于一些相对缺乏自律性的同学,家长可以做好适当的督促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怪圈”里的中国式留学家庭

LW同学,汉艺17届学员 ,首饰设计专业,获皇家艺术学院等院校offer


5. 合作,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上文中,康石石所提到的尊重和支持,其实,都离不开父母与孩子的合作。对于留学而言,这并不是孩子或家长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才能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要在体谅父母的想法之余,将自己学习艺术的理由客观、清晰地描述清楚;同样,对于家长来说,爱是幸福的,也同样会是枷锁,不要以爱之名为孩子决定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将自己的想法和顾虑与孩子们平等沟通,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家庭最为理想的状态。

Final:一个家庭,正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在当今留学已蔚然成风的浪潮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提升价值,从而不被社会淘汰,是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留学,也许并不是唯一选择,但至少在现在看来,依然是一个有门槛、有优势的选择之一。

与我们联系,可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后台留言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