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路上,家长需要扮演哪些角色?“中国式”家长该如何关爱孩子

今天棕榈君给大家带来的内容为棕榈大道《父母必修课系列讲座》的实录内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申请路上,家长需要扮演哪些角色?“中国式”家长该如何关爱孩子

我是棕榈大道本科部的主导师刘明,很开心今天能够跟各位家长分享这几年来总结的家庭教育经验

我将结合自身一线的工作经验,从遇到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父母性格、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等的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来和各位家长一起讨论分享一下家庭教育经验。

申请路上,家长需要扮演哪些角色?“中国式”家长该如何关爱孩子

中国式父母存在哪些问题?

1、父母什么都管,孩子拼命想挣开

这种类型父母并不是少数。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精力会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去一个好的学校,就辞掉工作,全职来照顾孩子,孩子的任何方面父母都十分的不放心。

无论是选校、联系老师、报课外辅导班、多方联系、甚至孩子的私人生活,除了考试不可以亲自上阵外,家长们恨不得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当然,父母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都是“爱”,但即便家长们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方面管理,但是这种家庭教育有着很多隐患。

2、过于依赖

由于父母会安排好一切,所以孩子比较依赖父母,跟父母的关系也比较好。但是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和他讨论活动策划、或是申请时讨论文书、问他想去什么样的学校时,孩子都

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因为平时孩子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当需要独自思考时,父母已经进行提醒,替他思考了。

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问题很多,孩子属于那种有待成熟的阶段。他们自己可能觉得成熟,但是其实不是很成熟。当他们接触的信息多,但是又不够全面时,就很容易被影响。

当孩子选专业时,如果父母是从事金融行业,他们会说从事金融行业的好处,以及自己手中的人脉和权利能够提供给孩子多少帮助,然后灌输一些其他专业的负面信息。这时,孩子很容易就会选择就读金融方向的专业。 然而孩子真的喜欢金融行业吗?真的适合学习吗?这些问题孩子是没有深入思考过的。 这就属于父母过度的干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想法和判断。

3、过于抵抗

初高中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已经比较成熟了、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管教。很多孩子会产生“跟父母说了也没用,他们根本不会改变”

的想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他觉得父母根本就不懂,拒绝跟父母沟通。

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感觉做什么事都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了父母。或者,只是为了完成父母要求,过程十分敷衍。

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跟父母很少沟通,朋友圈全屏蔽,因为他觉得跟父母完全没有共同话题,感觉父母无法理解他,不了解什么是他真正想要的,他也懒得跟父母进行沟通了。这个学生当他考ACT或托福的时,都没有好的分数,虽然父母一直给他报班,陪着他学习,但是他一直没有学到心,当然最后托福也考不尽人意。

或许是由于父母自身接受的教育方式,他们上学时很少有自由的权力,基本按照上一辈人的安排进行生活学习,所以现在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仍然会带有上一辈人的严格,但是现在的家长最需要的是尊重孩子以及孩子的想法。

4、过于尊重

太过于尊重孩子,也等于在变相溺爱。

申请路上,家长需要扮演哪些角色?“中国式”家长该如何关爱孩子

案例分析

我之前接触过一位在美高读书的学生,她考过一次托福后成绩不理想,不想继续考时,她的妈妈同意了;考SAT时不想学数学,她的妈妈也同意了,然后直接进行的申请。其实母亲的目标很高,但又十分宝贝孩子,孩子表示不想去学,那妈妈也不会强制,以至于目标从前20滑落到前50,不升反降。

当时学生并没有参与过活动,想给她策划一些活动,并鼓励她去学校参加活动。然而孩子不想参加,妈妈就说不参加;孩子说不喜欢某个辅导老师,妈妈并不分析一下孩子的具体问题,而是直接去换另外一个老师。

申请方面,学生不想去读建议的学校读书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因为她有一位上了大学的男朋友,她希望能够在她男友的附近读书。对于别人或父母的劝告她基本上是听不进去的,尽管这所学校并不适合她,而家长也只好顺着她的性子来。

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的过度尊重。即便现在提倡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自己对结果负责,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毕竟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她想法或许是不成熟的,所以孩子的决定不一定正确,作为父母要适度地去干预、影响和引导,并不是一味的顺从。

过于尊重孩子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没有任何压力,为所欲为;另一种则是唯我独尊,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是错误的,持续下去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与成长。

金钱支持,0参与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父母很忙,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只提供金钱支持,但并不参与其中的任何环节。

在教师们遇到的同学中,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在帮孩子订好学习机构后便散手不要再过问。即便在一个群里父母也从未发过言,当老师有什么事情时,父母便让老师直接对接孩子。

然而这位同学经常找不到人,家长又很少跟他进行沟通,所以申请对接十分缓慢,文书修改不及时,文件提交拖延等情况时有发生,最后直接影响到了申请结果。

虽然相信孩子,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是合理的,但是有时候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缺乏足够的自控力还有判断力,需要父母一定程度的参与。

父母0参与教育方式下的隐患:

◆ 孩子与父母之间无沟通,没话题,久而久之亲子隔阂越来越深。

◆ 由于习惯了自己做决定,所以很少询问父母的意见,做出错误的决定。

◆ 抵触与父母沟通,认为父母什么都不懂,说也没用。

还有一位学生,托福和SAT的成绩还可以,但是孩子决定间隔一年,希望用这一年来做自我提升。即便导师们并不是很支持,但父母并不参与并表示都听学生的,所以学生还是停了一年。然而这一年中,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社交和业余爱好中,学业成绩并没有很高的提升。

在此也提醒各位学生与家长,当成绩达到申报标准时,尽量本年申请,就算之后再进行转专业也可以。如果决定隔年申请,由于不用到学校读书在家学习,所以一定要保证自身有足够的自制力,安排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要松懈。

家庭内部不和谐

由于父母和孩子性格和观念的原因,摩擦和争吵难以避免,但是在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的时期,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我遇到过一对父子,儿子比较自负大男孩主义,而爸爸又有些暴脾气,所以争吵很严重。

当我给他辅导文书时,也涉及了亲情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保持耐心,其次不要上来就否定孩子的行为和观点。当学生说话比较无礼时,我也是带着宽容和理解态度和他进行讨论。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命令和管教,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我产生了信任感,慢慢的也对我敞开了心扉,愿意和我多说一些心里话。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开始时,双方只能看到对方的缺点,没有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对方的心情。而现在,这对父子都已经做出改变,孩子不再固执,愿意去理解父亲的苦心,体会他的不易,父亲也愿意不处于长辈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压力,了解孩子的心情,所以才可以以平静地坐下来,好好地阐述和倾听。

关于陪伴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句是有道理的。然而现在有很多父母就辞掉工作专门陪伴孩子,不想错过孩子任何一个成长。然而我认为,陪伴分为两种。

1,基础陪伴:亲自陪孩子长大,让孩子的心理获得这种充分的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孩子比较乐观、勇敢、自信,也容易更好的去理解别人,比较宽容。

2.精神陪伴:基础陪伴很容易做到,而精神陪伴却是很多家长都忽略的问题。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更深的思想层面,并与其保持密切的互动和沟通。

无论什么时候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朋友,父母作为朋友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的给她一些建议,成为孩子的精神伴侣。

精神陪伴有一定的难度,父母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会想什么,以及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心理变化等。发现问题要及时捕捉到,及时的去出手帮他解决,或者去跟他沟通。


中学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

中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其实都是敏感的,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1、过于自负

我辅导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十分喜欢数学,在数学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然而就是太过自我意识,认为自己的想法都对。在申请过程中,他把时间花在查阅资料和探索过程中,但对于考试和比赛却并不重视。

他认为现在多看书就是对的,所以分散了很多精力,用于申请的资料完全没有准备好,而对于父母的言论和指导是十分不屑一顾的。

这对于这种孩子不要急于否认他的态度和行为,很容易造成抵触。

首先我把他申请需要的每一项条目都列好,然后告诉他:“你这个习惯是正确的,很适合数学研究和开发。但是短时间内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耐心的告诉他,让他理解到选在他真正需要的是可以用报考的项目和成果,这样他才能让学校看到他的天赋和能力,才可以更好的在数学领域一展身手。

2、内心敏感

这种孩子无论什么话题都喜欢胡思乱想,喜欢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创造困境,久而久之有主动抑郁的倾向。

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多关心,多沟通,多鼓励孩子,他们需要的是肯定和关心,并不是限制和管教。

心理敏感还容易造成易纠结的性格,做的每一步动作都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一拖再拖,不仅个人水平毫无长进,而且荒废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3、容易自卑

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尤其是那在别人眼里属于这种涉猎比较广,可能读了很多书,然后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比较深刻,然后在别人看来其实还比较有才。越是这种学生,越容易觉得有点自卑,因为他涉及的太多,他又觉得好像自己什么都懂,但是只是皮毛。

然后我就经常跟这种孩子说,我说你连皮毛都懂了,但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连皮毛都不懂,所以

其实你已经比我们优秀了很多了。

4、叛逆顶嘴

这种孩子仿佛浑身带刺儿,别人说什么都很难听进去,而且跟很多人都无法很好的沟通,就好像一直把自己紧紧地缩到壳里,也不想跟大家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没有人能够懂他,就比较很难跟人沟通。

其实这种学生往往内心很渴望别人关注他,很渴望别人去跟理解他,跟他沟通,但是他自己又轻易地不愿打开心扉,父母只能去主动地叩开这扇门

做好尝试多种方式的准备,选择他感兴趣或者喜欢听的方面,让他感觉你可以理解体会他的心情,这样他才会觉得你们是有共同话题,可以愉快的进行沟通的。

5、好奇心强

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真的很重,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总想去尝试。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比如吸毒或犯罪

其实对于敏感话题父母大可以坐下来好好跟他沟通,公正的告诉他们什么事错与对,是与非,对孩子的担忧和顾虑都说出来。

无论是性教育或者人身安全意识等,不要觉得事情很不值得讨论,或者孩子年龄太小不适合提及等就避而不谈,因为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误导。

6、趋于攀比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会有攀比心理。

这种攀比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成绩、心态、物质等等,最终的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比如:我托福只有105,身边同学却考了118,我就会不自觉地去对比,无形中产生很大的压力。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整体而言成绩不错,但在他所在的学校并不突出,所以从心态上他认为自己是个学渣,但与之矛盾的是,对于那些努力学习但成绩不好的同学,他又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有点看不起这些同学。

更有甚者,还会和别人攀比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申请路上家长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学生时代的他们大多都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就需要父母去关注、引导和教育,不要等到问题出现才亡羊补牢,那就为时过晚了。

那么在申请的路上,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倾听者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孩子既要兼顾学校的GPA,又要策划个人项目,还要去研究专业,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准备托福、ACT、SAT等标化考试,所有的时间都被排满,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家长没办法真的帮孩子做这些准备,但可以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缓解他们的压力。

二.建议者

听完孩子的倾诉,当然不能只是安慰一下,最好能多多少少给出一定的合理建议。

这些建议可能就会在孩子迷茫的时候帮助到他。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建议当成命令。

三.监督者

这里所说的监督不仅仅是指对学习方面的督促,更多的是时刻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以防一些不良情绪的出现。

毕竟孩子在家里才能展现最真实、最放松的状态,家长们可能更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一旦发现,家长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四.理解者

每位家长一定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理解并不是说什么都让孩子自己决定,孩子不想学就不让他学了,我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压力太大了,这个就不要学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同样是申请美高、本科的孩子,大家都面临标化考试、项目准备、学校成绩等多重压力,其他孩子可以坚持,你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我认为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总想保护他让他的压力降到最低,其实这样做反而不利于他未来的发展。

父母要学会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我希望我的父母怎么样?我希望我的父母能怎么做。这样彼此之间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沟通。

以上内容来自就是本次的分享了,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和关注哦。当然如果您有独特的见解或者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