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关爱、谦虚”三个家庭教育场景太熟悉,但孩子已经受够了

前段时间网络上爆出,一位家长因辅导孩子写作业脑出血住院急救的新闻。确实,现实生活中,孩子课下作业耗费了家长太多精力。但是,家长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应该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实施者。

接下来笔者带着大家分析一下遇到的家庭生活场景。

情景一:“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

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讨论家庭教育时,总是会提到孩子之间相互比较的问题,但依然有家长没有重视到它的危害。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笔者的外甥女现在上六年级,小升初阶段学习压力较大,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孩子已经十几岁,各方面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外甥女的堂弟,小两岁,其他不论,数学成绩一直很好。于是,两个孩子每到考试后,家里的老人都会拿他们作比较。

可想而知,最后受伤害的自然是外甥女,这种伤害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得尤其严重,以至于让外甥女出现了自卑的心态,不敢不想面对自己的堂弟。而且,这种自卑的心态发生了转移,就连平时外甥女最喜欢的唱歌,也受到了牵连,现在的她在唱歌时畏畏缩缩,和之前判若两人。还好大姐及时发现问题,和家里老人沟通这种行为的危害,和孩子沟通帮助她重新积累自信心

。现在的外甥女又恢复了以前阳光自信的笑容。

“比较、关爱、谦虚”三个家庭教育场景太熟悉,但孩子已经受够了

其实,这种情况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家长都遇到过。一旦发现,家长们应及时介入,一方面与家人长辈沟通,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避免两个孩子继续相互比较,从而导致孩子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另一方面,应和孩子多多沟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鼓励孩子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帮助其提升自信心,找回真正自我,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情景二:“还不都是为了你”

平时,家长常常抱怨:孩子太不听话、学习成绩不理想、辅导孩子太累等等,孩子们往往表现得不是那么领情。此时,家长总是再次抱怨:“我们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分享一个年前接待的案例:孩子上初一,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因此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想给孩子补习一下,但孩子不想来,是被硬拉过来的。笔者刚见到母子俩时,很明显两个人脸上都带着气,大约20分钟的沟通,差不多都是家长在诉苦,最后竟然指着孩子的头:我做的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

这时我看不下去了,肯定了家长的付出和对孩子的关爱后,说:您能不能先去参观一下咱们校区的环境,我和孩子单独聊会。接下来的时间,孩子娓娓道来,由浅入深,说了一大堆,总结来说,家长大部分所谓的为了自己所做的事,孩子是真正不需要或者还没有认识到需要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说为了孩子,但孩子没领情,导致了家长的气愤、抱怨、恨铁不成钢

“比较、关爱、谦虚”三个家庭教育场景太熟悉,但孩子已经受够了

其实,案例中的母子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平时,对孩子不计回报的关爱和付出,为孩子想好每一件事,铺平每一条路,事无巨细。但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各种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努力、怎么怎么不听话、怎么怎么不感恩,从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家长们以上种种行为都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活成家长想象的模样,而不是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家长们可以适当放手,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学着选择呢?

情景三、“我家孩子还不如XXX呢,一点也不聪明”

谦逊——中华民族传承的优良美德,但是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两个带孩子的家长相遇时,一方家长总会礼貌地夸奖一下对方孩子:你家孩子好聪明,你家孩子好可爱,你家孩子好活泼等等。对方家长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谦逊回复:我家孩子还不如XXX呢,一点也不聪明。

整个过程,家长不会察觉到什么不妥,但对孩子可能带来了伤害

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去年暑假,笔者回农村老家小住纳凉时,常常陪两位邻居家的孩子玩耍。做小游戏时仔细发现,男宝常常会第一个先玩,并且还会指挥女宝去做这做那,俨然一个小领导;而女宝,不光听从着男宝的指挥,在做新游戏时,总让男宝先做玩,自己在学着玩,明显自信心不足。

其中一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和女宝独处时问她:萱萱,为什么你和强强玩游戏,总是学着他玩,自己不先试着玩呢?萱萱的回答让我很迷惑:因为妈妈经常说我不如强强聪明。这个迷惑困扰了我将近一周,终于在一天下午找到了缘由。

“比较、关爱、谦虚”三个家庭教育场景太熟悉,但孩子已经受够了

两个孩子的家长照常带他们出来纳凉,遇见后,萱萱妈说自家孩子学会了一首古诗,就让萱萱背诵,萱萱很流畅地完成了背诵,此时强强妈说道:萱萱好棒!这么难的古诗能背得这么流畅。萱萱妈给出的回应截然相反:我家萱萱还不如强强呢,这首诗一点也不难。只见本来非常高兴的萱萱瞬间失去了笑容,低着头像犯了错刚被批评完

一方家长往往会礼貌地夸奖对方孩子表现很棒,对方家长则很谦逊的回复,正是这种谦逊的回复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伤害,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和游戏的兴趣;更有甚者,让孩子远离自己的小伙伴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变得沉默寡言,最后演变成自闭症。其实,当对方家长夸奖孩子时,我们可以大方地承认,满足孩子的被认可感,并且礼貌地表扬对方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比较、关爱、谦虚”三个家庭教育场景太熟悉,但孩子已经受够了

小结:日常生活学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类似的情景,每个情景对孩子都可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只重视孩子的生活需要、学习成绩,还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寄托,避免把小伤害变大伤害,积小问题成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