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2017年9月13日,蘋果發佈了iPhone X——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能是蘋果歷年以來影響力最大的產品之一。對,筆者說的當然不是它在銷量方面的影響力,而是那塊爭議極大的“劉海”造型……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從“18:9”到“劉海”到“水滴”,從2016年底到2018年底,除了極個別的廠商還能堅持自我之外,手機業界的其他參與者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集體演出了一場名為“跟風”的大戲。直到最近,隨著伸縮式全面屏、雙面屏手機、柔性摺疊屏手機的先後誕生,我們才好不容易重新看到了一點“百花齊放”的希望。

真的是這樣麼?

2018年10月初,三星召開了自家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一口氣公開了五種新一代全面屏設計,其中就包括名為Infinity-O的屏內挖孔方案。而到了12月10日,搭載此款“黑瞳全視屏”的三星Galaxy A8s就正式發佈,這就是“挖孔屏”的全球首發了。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12月10日三星首發挖孔屏,僅僅七天之後,華為發佈了同樣採用挖孔屏設計的nova4,再過了七天,華碩旗下的挖孔屏智能手機設計也遭到曝光……這劇情,有點似曾相識啊?

挖孔屏有什麼好?

要直觀地搞清楚挖孔屏幕的優點與不足,首先當然要弄清楚它的原理。

針對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兩種挖孔屏,我們分別製作了一幅簡單的結構示意圖。從這兩張圖中,相信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當前已經出現的挖孔屏幕,全部都是基於LCD(液晶)面板開孔的方案。而且,所謂的“挖孔屏”嚴格意義上都沒有完全將屏幕挖穿,這也是為何廠商們也會稱之為“屏下攝像頭”的原因……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其中,“盲孔模式”的挖孔方案是僅在液晶屏的背光層上開孔,而攝像頭位置對應的液晶層實際上沒有挖穿,僅僅只是未注入液晶材料而已;相應地,“通孔模式”也只是多挖了一層液晶層,最上面的觸控層和玻璃蓋板層也都是保留完好的。


如此一來,不管是“盲孔”還是“通孔”,挖孔屏幕相比於之前的“劉海屏”和“水滴屏”,首先最大的好處就是攝像頭對於屏幕面積的侵佔的確更少,從視覺層面上來說,挖孔屏的屏佔比的確要比“劉海”和“水滴”都要高得多了,這的確是實打實的技術進步,沒得黑。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其次,如果大家看懂了剛剛上面那張圖,其實也能意識到挖孔式設計相對於“劉海屏”還有一處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它的攝像頭上方區域依然是有觸摸感應的,這意味著在某些遊戲中,挖孔屏不會像水滴和劉海屏那樣有一大塊硬生生的操作&顯示“缺口”。事實上,甚至也有廠商巧妙利用了攝像頭上方的屏幕可觸摸這一點,來實現一些有趣的快捷功能。

好了,以上就是“挖孔屏”的優勢所在了,而正如此前所有的全面屏設計一樣,挖孔屏也有一些突出而且無法避免的弊病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讓我們再看一次這張圖:對於盲孔方案來說,攝像頭鏡片的上方覆蓋了液晶層、觸摸層、玻璃層三重結構;而對於通孔方案來說也有觸摸層和玻璃層兩層。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相比於傳統的前置攝像頭(表面最多隻有一層玻璃),採用屏下設計之後,“挖孔屏”的前置攝像頭表面透光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負面的影響。與此同時,為了讓挖孔屏的“孔”儘可能地小,這意味著前置攝像頭的鏡頭模組直徑也不得不再次縮小,而(相對的)低透光率+小鏡頭,直接導致的就是打折扣的進光量。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與此同時,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當前出現的屏內挖孔方案全部都是基於液晶屏幕的。難道OLED不能做屏內挖孔麼?當然可以,但是目前網上的種種爆料內容顯示,只有三星才擁有OLED的屏下攝像頭技術。而這就意味著,對於其餘許多跟風屏內挖孔方案的手機廠商來說,必須重新用回LCD液晶屏,與此同時放棄只能用在OLED屏幕上的屏下指紋方案,重回機背指紋。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最後,儘管對“屏佔比”的追求本身是驅使全面屏進化的原動力,但對於智能手機來說,光有更高的屏佔比,沒有更好的屏幕色彩的話,本身也和買櫝還珠無異。然而,為了屏下攝像頭,大量的手機企業放棄色彩更好的OLED用回LCD屏幕,這樣帶來的“高屏佔比”,是否真的意味著更佳的視覺體驗、是否真的是為了用戶好呢?

就在今天,某品牌的屏內挖孔攝像頭設計圖於網上曝光,而一位網友的評論則可以說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挖孔屏”所存在的隱憂:


小議“挖孔屏”:它真的更先進麼?


“大家都這樣,消費者無從選擇。一旦這成了行業慣性,那麼落後者反超的機會也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