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

670339245


  銀行理財產品中仍然存在保本理財產品,並不是一刀切,要說對誰有利自然是投資者,畢竟監管層作為非盈利機構,通常是站在消費者或投資者這邊。

  銀行理財在資管新規實施以後,可分為表內保本理財和表外非保本理財:

  一、銀行保本理財,存在形式與結構性存款一樣,屬於銀行表內業務,不能將過多的資金投資於高風險的產品,投資類資產主要包括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收款項類投資。但其缺點是投資組合和比例不透明,有點類似“黑箱”操作。

  二、銀行非保本理財,本質上是在“代客理財”,屬於銀行表外業務,產品類型也為淨值型產品,投資者盈虧自負,風險自擔。

  而在資管新規未實施之前,銀行的表外業務也通常可以保本和保收,做法通常是採用資金池的方式,通過期限錯配,配置高收益的資產,將新募集的資金甚至自營資金剛兌給到期的客戶,實現流動性,也就實現了剛性兌付的保本保收。


  但自資本新規實施以後,特別是第二條: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第十五條: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

  以致將銀行理財區分為表內保本理財和表外非保本理財,表外的以淨值計算,不能實現剛性兌付保本保收,投資者需盈虧自負,風險自擔。也就避免了資產管理機構設置資金池,從而將資金轉向投資高風險高收益標的。

  顯而易見,採用淨值的計算方法可以有效的規避資產管理機構“黑箱”操作帶來的風險,比如資金鍊不斷裂,可以用新投資者的錢歸還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一旦斷裂,那麼“黑箱”操作便會暴露,而這種黑箱可能因投資高風險標的導致實際虧損,那麼受害的不僅是部分投資者,而是全部投資者,如同P2P理財的倒閉或跑路。

  理財產品既然以淨值計算,那麼就不能保本保收,也就是投資者盈虧自負,風險自擔了。這樣理財產品就回到了它本來“資管業務”的面目,更有利於促進理財產品的發展和保護投資者。

  其實,中低風險及以下風險理財產品,保不保本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其本身就是安全的,比如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它本身不保本,並沒有擔保機構為此擔保,但由於其風險極小,保本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三人聚眾


坤鵬論的一個朋友在某個銀行系統工作,記得前些年他跟我說過,在農村某個支行出臺一款理財產品,三年期,年收益可達到5%以上。

當地許多村民都將錢購買了這個理財產品。結果到期後沒有兌現,甚至連本都沒有保住,於是村民聯合起來去鬧,後來本金支付給村民了,但收益卻少於銀行的利息。



錢可以生錢,存入銀行可以拿到利息,而理財是為了拿到更高的收益,老百姓的想法是收益越高越好,哪怕存入銀行一萬,想回來兩萬,但頭腦中並沒有風險意識,想不到錢放在銀行會虧,最底線是錢放在銀行沒得到高收益,也得拿到相當於同等時間定期的利息,這是老百姓根本想法。

事實上理財產品本身就有風險性,而銀行為了可以積累更多的資金,經常會誇大理財產品的優點而弱化理財產品的風險性,拿老百姓的話,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的員工介紹產品的時候,有忽悠的成分在裡。

舉個例子:某老頭去購買理財產品時,銀行員工跟老頭說:大爺,你這兩萬元錢購買這個理財產品,一年後有可能變成兩萬一,但也有可能變成一萬八。這時你再看老頭買不買?



其實理財產品就是有風險的,否則與銀行存款就沒有區別了,所以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很正常,而且擴大宣傳力度,給百姓更多的知情權,及時提示投資者產品的風險。


坤鵬論


朋友們好,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既“保本”又能賺取高收益,深受咱老百姓的喜愛,但是現在卻被取消了!我們不僅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取消?誰從中獲益呢?

下面就依據一些重要的事實和因素,就以上兩個問題做一個解答:

首先來看,為什麼取消了保本理財產品?

所謂的保本理財產品,通俗講就是,象存款儲蓄一樣提供本金的保障!又像理財產品一樣高收益!真的會這樣兩全其美嗎?事實上,這種保障並非國家,社會,和規律層面的,是由產品的發行人來承諾的!

理財產品的發行人,如銀行,信託,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時,也會出現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失誤!而且是不可避免!因此,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等於是自掏腰包進行補貼!但企業實力是有限的!一旦發生大的虧損,很難做到承諾!因此,對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現實!

另一面,世上有許多風險是屬於不可抗拒的。如一些自然性的災害等,往往無法預知,無法規避。

再者,理財產品往往有一個時間週期,例如,兩個月三個月,三年五年的。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運動發展的。無法完全預見未來將會出現何種變化!結果!這也是風險所在!

由此看,取消保本理財產品,是面對現實,被迫的選擇!

再來看一下誰受益?

從本質上講,取消保本理財,是對投資規律的尊重!從發行人的角度,例如銀行來看,取消保本產品,是面對現實,對投資者的最大真誠和尊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尊重投資規律,樹立風險意識,是最終結果!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尊重規律,有利於整個社會形成理性投資的的氛圍,提高整個社會投資的回報!優化資金的配置!

從個人心裡來講,人人都希望有一個保本的承諾!也正因為如此,給了許多不合規,不正規產品以可乘之機,這些產品往往打著保本的幌子欺騙投資者。最後,使投資人遭受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由上可知,取消保本理財,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是對投資者的尊重!會有力的促進社會的理性投資。促進社會資金更理性的選擇投資產品!相信會有更多更好的投資理財產品湧現,使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在風險之餘,獲得更高的收益…

怎麼存款儲蓄投資,高利息又安全!是我們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如果您對此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會及時的答覆!歡迎關注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


理財迦


你好我是昇財經,12年銀行工作的老臘肉,談談我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為什麼要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

我想是為了和存款區分開來,清除“灰色地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銀行在處理理財產品業務時,確實是採取“剛性兌付”的方式,營銷時也把“保本保息”作為宣傳重點來吸引客戶,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因為從產品性質來看,日常個人理財產品市場,除了國債和銀行存款,並沒有保本保息的產品,但是在老百姓的理解,理財也是存款,因為都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利率還高,為什麼不買理財呢(除了不能提前支取)?從監管角度,這就是一片“灰色地帶”,一旦某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不能兌付,銀行為了聲譽,往往也是自掏腰包墊付,更讓老百姓分不清存款和理財的區別,心想反正銀行都給錢,那我就放心買買買,一旦遇到不願墊付的銀行,就容易發生糾紛。

為了糾正理財產品銷售中這種亂象,讓廣大消費者正確認知理財產品風險,正確區分各產品之間的區別,監管部門陸續下發文件,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不允許商業銀行再研發和銷售宣傳保本理財產品,使責任劃分更加明晰。

對誰有利?

這個我還真不好說,因為感覺沒有對誰特別有利。

對理財客戶來說,雖然產品性質沒發生太大的變化,但總覺得怕怕的,有不少人會問,取消剛性兌付,銀行是不是就不給錢了,這個還真不是,有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風險。

對於銀行來說,要多作解釋工作,似乎也沒什麼好處。

綜上所述,取消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是對理財市場亂象的治理,個人認為會使理財市場更加透明、有序。


鑫財經


打破剛兌,簡單的說,就是金融機構不再為自己所發行的理財、資管產品採取兜底行為。在沒有這個說法之前,銀行理財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既享受理財的“高收益”又享受存款的“無風險”,有銀行剛性兌付的加持,往往老百姓就不考慮風險,“哪裡高把錢轉到哪裡”。這讓銀行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投資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僅有傳統的固收品種,還包括了股票、利率、匯率及股指期貨等衍生品。可是銀行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在這樣惡性競爭下去,不斷推高收益,除了銀行自身把自己的利益割讓出去之外,不免在投資方向上越來越激進。所以,打破剛兌,是給日後可能爆發的金融風險洩洪。

但是,不能將打破剛兌簡單的和銀行理財會賠錢劃等號。只是說未來的銀行理財,不會設定預期收益率,按照淨值申購、贖回,不再對投資收益作保證。當然,在這種環境下,銀行會更加堅守自己的投資底線,也更加考量銀行的監管水平。

打破剛兌之後,投資者該怎麼做?

投資者首先要了解自己。投資者對自己的瞭解,不僅限於自己的基本情況、投資歷史、經驗、資產狀況、投資預期,還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風險底線,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所能承受的最大虧損程度。

其次要了解產品,包括產品的投資標的、投資期限、投資收益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對於低風險的理財,建議多考慮一下產品的流動性。即如果中途急需要用錢,這項產品能不能退出?退出後會不會有損失?

最後要選擇專業的理財經理做產品匹配。

同時,用資產配置做多元化的投資,達到分散風險、資產保值的目的,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clover鄭倩茹


近兩年,隨著支付寶餘額寶,微信零錢通等理財產品異軍突起,喚醒了人們理財意識,紛紛將錢投入理財。


而銀行及金融機構也跟風效仿,紛紛推出自家特色理財產品,不但贈送禮物,甚至還承諾保本保息,以此吸引新投資者留住老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理財市場日益龐大。

在201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意見》中明確規定資產管理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並對剛性兌付作了相關處罰規定。從中我們能看到,以後銀行承諾的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已經離我們遠去。

那麼為什麼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保本保息,從字面上我們就很好了解,就是保證本金和利息。當銀行和金融機構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時,為了讓客戶打消疑慮,往往會承諾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會保證到期客戶能拿到全部本金和相應利息。


其次,所謂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需要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部分利益,如果信託公司因投資失利,或其它原因不能兌付時,往往自掏腰包,為投資者兜底,以上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金融監管部門之所以要取消保本保息和剛性兌付,為的就是:規範金融市場,引導市場正常健康發展,銀行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亂象叢生,風險不透明,存在許多潛在風險,一旦出問題,會給國家金融體系造成動盪。其次,穩定不斷增長的高槓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讓投資者能對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有更清楚的認識。


落葉隨風520敏


可以肯定不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當前我國的金融政策制定,百姓的利益很多時候是不加以考慮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是需要反向考慮(作為專業韭菜)的。在保證剛性兌付產品存在的前提下,機構投資時必然要更加考慮投資的安全邊際,否則無法兌付時承擔的不僅僅是投資失敗的名譽風險,更有丟帽的行政風險。取消後呢?投資失敗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勾銷處理了。


射穿魔鬼的箭


201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文件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銀行墊資就叫做剛性兌付,估計不少人看到這裡都很疑惑,咱們普通人,好不容易有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為何國家要打破這個剛性兌付呢?這不是堵住了百姓的投資渠道嗎?

其實打破剛性兌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都知道,投資有風險的,高收益代表著高風險,而理財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投資,如果銀行保持剛性兌付,那麼我們購買理財就不叫投資了,直接叫做存款(反正沒風險),既然這樣,那還不如直接提高銀行的存款利率就好了,為何還要搞出一個理財產品來?

以往銀行為何願意剛性兌付?

按理來說,我們自己投資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那以往為什麼銀行願意替我們承擔投資的損失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理財虧損的概率極低:銀行理財基本都是低風險理財,可以說99%以上都可以按時兌付,因此發生虧損的只是極少部分,這部分虧損銀行承擔的起;

(2)聲譽原因:我國銀行業機構高達幾千家,各家銀行競爭極其激烈,如果說一家銀行有爆出過理財虧損的案例情況,那麼無疑它的聲譽及競爭力會受到打擊,如果頻繁出現幾次,那麼它基本失去了與其他銀行競爭的能力了,所以對於虧損的情況,銀行都寧願自擔墊資,維護聲譽。

為什麼要打破?

銀行的這種行為明顯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故而國家才要打破這種制度,這並不是銀行要打破,那麼打破這種制度有何依據呢?

(1)從法的角度說

銀行理財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本質上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合同雙方是委託與被委託的法律關係,這就決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

如果金融機構(例如銀行)對資產管理業務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諾,那麼,這筆業務的性質以及合同雙方的關係就發生了改變,從理財變成了存款。以理財之名,行存款之實,是一種典型的監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財業務來認定,而應遵循存款業務的規則,包括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等。 

(2)從理的角度說

打破剛性兌付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它會擾亂市場紀律,加劇道德風險,抬高無風險利率。資產管理業務處於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之外,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常常脫離監管視線,而剛性兌付卻使金融機構揹負了償付義務,從而為系統性風險埋下隱患。

金融業的基本原則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但在剛性兌付條件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由於保本承諾,同樣達到低風險,這就使收益與風險出現背離,抬高無風險收益率,者無形中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也就減少了實業發展的資金可獲得性,這相當於變相增加了實業的融資成本。 

總結

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會採取的措施,因為它阻擾了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其實打沒打破剛性兌付,對於我們廣大的投資者來說,影響並不大,保本理財也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我國一直以來商業銀行發行的主力均非保本理財,但是大家聽說過的虧損案例又有幾個?(飛單及虛假理財不算)。


鯉行者


4月27日,從去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意見稿》正式文件開始實施,除了對金融從業者的影響之外,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也非常大,首要的一點,就是銀行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被打破。很多普通理財投資者一時無法接受,但打破剛性兌付不一定就是壞事。

為什麼要出臺資管新規?

首先取決於人民幣並沒有國際化,國內資產仍然處於一個封閉狀態。百姓們將手中的錢借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資產炒高之後再賣給百姓。雖然剛性兌付和保本保息保障了收益,但百姓在賺錢中不知不覺分擔了資產的鉅額債務。在這樣的財富分配中,如果國民財富無法持續增長,那麼危機就會出現。

本次出臺的資管新規,實際上就是為了化解這樣的風險。

打破剛兌,已經不是第一次

所謂的剛性兌付,就是指當信託產品到期之後,信託公司必須將投資本金與收益分配給投資者,如果信託計劃不能如期兌付,信託公司則需要對此計劃進行兜底處理。而其實此前並沒有要求信託產品一定要剛性兌付的相關法規,只是在執行中成為潛移默化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不能保本和剛性兌付,就一定是壞事嗎?

就如前文說道,金融業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承諾保本保息以及剛性兌付並不以為著投資完全沒有風險,而是將風險積累在金融體系本身,如果風險慢慢累積,會給整個大金融環境安全造成極大隱患。

面對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投資者應該怎麼辦?

1.短期不必驚慌,該買什麼買什麼

資管新規雖然自公佈之日起即刻生效,但央行仍舊提供給銀行兩年左右的過渡期,以便銀行慢慢調整業務,所以在過渡期內,不少封閉式的預期理財產品仍舊會發售,投資者仍然可以購買。

2.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

再沒有一定不賠錢的銀行理財產品了,投資者應對風險應提高防範意識,多多提高自己的理財水平。

3.淨值化理財可以盡享收益

所有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之後,其資產的收益與風險會及時得到披露,而相關管理人只能收取產品的管理費用,其餘的收益全部歸投資者所有。

4.挑選理財產品避免踩雷區

可以通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銀行、信託、公募等公司官網,中國信託登記中心以及中國理財網等相關網站進行查詢,確認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真實存在,投資前確定管理方資質以及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確定風控措施,沒有清晰的抵押、質押、擔保以及止損線,千萬不要購買。

對打破保本理財與剛性兌付需要辯證來看,雖然投資者需要承擔投資理財的風險,但是長遠上來講,維持了金融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才是對投資者的最好保障。


度小滿金融


為什麼要取消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取消後對誰有利?


我們看到前兩天又發了個文,相關部門綜合了2000多條修改意見,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在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總要取消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吧。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和定期存款的收益,很明顯,定期存款的利率遠遠小於理財產品的利率,換句話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遠遠高於定期存款。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保本保息的,那麼風險轉嫁給誰了呢?很明顯,這部分風險轉嫁給了銀行,以銀行作為信用背書,那以後誰還來購買銀行定期呢?當然這還是小事,頂多銀行賺不了利差,但是風險一大,意味著投資出現問題的概率也越大。我們看一下08年的金融危機,其本質是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出了問題,最後連鎖反應,導致房價崩盤,金融市場崩盤,甚至如果不是政府出手,連保險公司也要倒臺。現在來看,銀行的保本理財銀行還賠得起,那萬一有一天,銀行賠不起了呢?千萬不要以為銀行多有錢,銀行再有錢也抵不住買的人多。萬一市場風險爆發,大家因為理財風險高而全去銀行買理財,不買定期了(反正你銀行保證收益嘛),銀行一個人賠得起,上億人同時要賠理財收益,而銀行本身還是虧的呢,這就真的賠不起了。銀行理財其實對於銀行而言本身就是微利產品,薄利多銷。

至於取消後對誰有利,當然是對國家有利,從長遠來看,對百姓自己也是有利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打破剛性兌付,買理財的人就會變少,風險可控,銀行就不會因為發生風險事件而賠不出,銀行不倒,總的來說國家的金融風險就可控,不會發生國家信用危機。長遠來看,只要銀行不倒,百姓投資的錢就不會血本無歸,所以對百姓來說也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