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戴上面具談人生


2018年4月27日頒佈的“資管新政”,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過渡期到2020年年底。但是銀行打破剛性兌付不等於客戶的“本金”無法得到保障,只是加強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

首先,銀行的各類定期活期存款

它們依然屬於剛性兌付,存款本金在50萬以內能夠得到絕對的保障。還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大額存款,基本上都能夠“保本”、“保息”,暫時還沒有新的規定涉及到此類存款的安全性。

其次,低風險類型的銀行理財產品

目前市場上有些民營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在“資管新政”的過渡期內已經屬於“非保本”類型。銀行理財按照風險等級分別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五個等級。

2021年“資管新政”正式實施以後,保守型的客戶可以選擇銀行的各類存款,以及國家發行的國債。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它具有最權威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可靠的投資方式。

2021年開始實施的各類銀行理財產品,屆時或由銀行下屬的理財子公司管轄。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即風險承受能力;來對應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五個等級的理財產品。

隨著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理財產品的管理方式很可能與時俱進。學習新的金融知識,乃所有儲戶和投資者以及全社會的當務之急!


陸燕青


銀行理財不在保本,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雖然在資管新規的約束下,銀行的理財不允許剛性兌付,但有一種理財產品卻不受此影響。

這種理財的名稱叫結構性存款,顧名思義,它的本質上是一種存款產品。但由於他是結構化的,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傳統的風險極低的定期存款,小部分資金投資於風險極高,但收益也很高的衍生品。


結構性存款的存款部分歸口於“存款”管理,銀行必須要為其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費用;投資於金融衍生品的部分,要接受“理財”的管理,銀行必須要為其準備相應的牌照,也就是投資金融衍生品的資質。

雖然結構性存款並不是100%保本,但目前國內的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基本上都是保本的,外資銀行會發售一些非保本的結構性存款,但也是以保本型為主。

除了購買這種片存款性的理財產品以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保本呢?其實也是有的。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購買pr2級理財

銀行的理財根據風險是可以分為PR1級到PR5級。PR1級就是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後幾乎就絕跡了,而PR2級是風險極低的理財產品。從歷史收益情況來看,這類理財產品的本金幾乎都沒有受到損失。雖然這款產品被定義為非保本理財,但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保本理財來配置,

二、組合搭配

將你打算投資的資金分成兩部分,大部分資金投資於定期存款等本金保障,收益穩定的產品。少部分資金投資於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或者股票等。大部分的資金託底來保障總體資金的安全性;小部分資金追求高收益,即使賠光本金也是有保障的。

以上兩種方式,其實都不是絕對性的保本,只不過是將保本的概率大大提升。尤其是第二種,當你把配置於低風險的資金額度降低,那麼組合的風險就會提升,保本率就會降低。

總結:

國家打破剛兌,讓理財迴歸非保本。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提升銀行的投研能力,保障老百姓的長期利益。從長遠來看,投資者也需要來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不能把保本與否當作是評判理財好壞的唯一標準。

我建議以後在選擇理財時,不要過分追求是否保本,要關注理財的投資標的、風險評級以及銀行的投研能力。


銀行研究僧


銀行理財所謂的“保本”“非保本”,嚴格意義上是對風險的界定,而不是真正的保本。金融理財市場要說風險最低的則是:國債、銀行存款,而這類理財,就一定“保本”嗎?也不見得。如果銀行遇到了破產倒閉的風險,存款資金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銀行理財中中的“保本”與“非保本”,實際上頗有些偽命題的意思,是對風險的界定,而不是一定“保本”、一定“非保本”。在這裡,我們就需要了解銀行理財的框架結構,只有深入瞭解銀行理財是如何界定“保本”與“非保本”之間的關係,才能知道為什麼理財不再“保本”。

一、瞭解理財“保本”、“非保本”:

在沒有公告銀行不準以“保本”字樣作為宣傳銀行理財產品之前,通常銀行所謂的“保本”理財有兩類: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什麼是這兩類,而沒有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呢?

因為,這兩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涉及的風險係數十分低,雖然比國債、銀行存款的風險性要高一些,但本金不會受到什麼風險。怎麼講?

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很窄,只有國債、銀行存款、大額存單、保險理財、逆回購、高信用等級債券等能夠投資,而這些產品,從某種意義的角度講,沒有任何的風險。所以,銀行在宣傳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標有“保本”字樣。目的也是為了,能讓投資者知曉,這款產品不具有風險性,是保本型理財。

中低風險的理財雖然比低風險等級的理財風險係數高一些,但也沒有高到哪裡去,投資的渠道只是增加了貨幣基金、相對低風險理財、信託等風險係數低的產品。從某種意義講,這類產品的風險,仍舊是“保本”,可以說是保本型投資,沒有本金風險。所以,銀行在宣傳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時候,也會標有“保本”字樣。

在近些年興起了一種新型理財,雖然為中等風險等級,但也會被標有“保本”字樣。這就將“保本”升高至了中等風險等級,就是結構性存款理財。一些金融機構為了更好的銷售中等風險等級的理財,也使用起了“保本”字樣宣傳。當然,因為產品的風險係數高,出現過幾起“保本”變成“不保本”的案例。

這類產品,不管是從實際風險還是“保本”情況,都遠不如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所謂的結構性存款,絕大多數是以存款的方式儲蓄在其他年化收益率更高的經濟體,這本是一件實現擴大利息收入的事情,但需要承擔匯率風險。還有一種則是提前支取利息進而進行高風險市場投資,博取更大盈利,也是存在一定的風險。

“魚目混珠”,金融理財市場逐漸演變成為“保本”的好銷售,“非保本”的難銷售的局面。而在此局面下,一些銷售手段的利用,“非保本”也就成了“保本”,存在很大的誤導性。

從概率上講,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確實是“保本”。但是,從某種角度講,任何的理財都不具有絕對保本型。所以,前幾年一紙公告也杜絕再以“保本”字樣宣傳理財產品。銀行理財也就不再“保本”。

“保本”與“非保本”,實際上就是宣傳的字樣、手段,實際上還是要看產品的風險。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可以理解為“保本”,就算是沒有標有“保本”字樣,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實則是很低的,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其投資渠道所決定的。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雖然高於低風險等級,但風險性也是很低,一般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

對於中等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就算是標有“保本”,實則風險性也是較高。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風險性雖然適中,但也有本金虧損的風險,就好比外匯儲蓄的結構性存款,需要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其他經濟體的年化利率為8%,而期間外匯波動為10%,實際上還虧了2%,也是具有一定的風險。

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這兩類產品的風險係數均是很高,一般市場中也不會將這兩類標有“保本”字樣。

所以,理財要想“保本”,就需要學會辨別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以及投資渠道,只有風險等級低、投資渠道風險低,才能做到本金的安全。

二、不亂理財,才能保證本金的安全!

前幾天與幾位朋友聚會,其中有位朋友就講到了最近理財頻頻虧損。我就好奇,問了問他怎麼理財的,理財的風險比較低,怎麼還頻頻虧損?

他的理財很亂,並且沒有什麼章法,憑自己的意願進行的理財,也不管理財的風險等級,只要潛在收益率足夠高就會認購。並且,他也做高風險市場股票、期貨投資。近期的表現,不僅僅是理財不行,高風險市場的表現也不理性。

這樣的理財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亂理財、風險過高,當然也就會造成本金的不安全。當時就與那位朋友聊到了,理財最重要的不是擴大自己的收益,而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升高有效利息收入。不能亂做理財,認清理財的風險等級很重要,特別是高風險理財,普通投資者不能只是看到潛在收益性高,其風險性也高。對於普通的理財投資者,股市、期貨市場的誘惑確實很大,但自己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也是需要謹慎進入。

當然,如果非要進入不可,可以利用降低總資金投入比例實現降低總資金風險。這樣也就能有效的規避風險,進而達到本金相對安全的效果。

其實,保證本金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對所有理財產品的認識,以及認識到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如果對理財產品的風險不瞭解,很容易被高收益的產品所吸引。

我也“中過招”,在小白階段的時候,手裡有5萬元的閒餘資金,那個時候互聯網理財才興起。然後看到有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很高,然後就萌生了投資的意向,最低投資1萬元,自己也就投資了1萬元。最後,不幸“中招”,本金都沒有拿回來。

所以,理財最重要的不是產品的“保本”“非保本”,而是要了解產品的風險等級,而市場中風險係數較低的只有兩類: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當然,要想保證本金的安全,除了瞭解理財產品以外,還需要不亂理財!


厚金說


目前支付寶裡面的理財產品有保本的產品,工商銀行銀行理財產品同樣有保本產品,只是保本理財產品利息相對低些,因為保本產品要承擔市場存在的風險。

所以要追求穩健理財產品如支付寶廊坊銀行現在有百分之四185天保本產品,也有30天保本理財產品只是利息低於百分之四,還有餘額寶目前是一萬元每天利息是0.63元左右,總之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