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11、985名校的高材生,回到老家四五线城市的,都过得怎么样了?

自古红蓝出差


以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为例。

一、

当年高考,我考了600+,在武汉某重点大学。毕业后,周围好多同学要么去了北上广,要么回老家进了体制内。作为贵州出来的学子,我还是有深深的家乡情节,所以,稍加考虑,回了贵州。

我的老家在贵州遵义下面的一个县城,算是七八线城市吧!老家叫仁怀,估计外面的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但是说到这里的特产,那就举世闻名了。仁怀有一个茅台镇,出产国酒茅台。所以,我的家乡是国酒之都。我为我的家乡骄傲。

但是,作为从家乡出来的学子,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我更了解了家乡的一些不足。这里教育落后,学生的见识欠缺,即使苦读出来,和外省的考生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里医疗条件也不行,家里条件好的,有点头疼脑热都朝外面的大医院跑。当地的娱乐休闲除了喝酒打牌洗浴唱歌之外,几乎为零。

所以,我选择留在省城贵阳。

2013年毕业,因为拿着重点大学的文凭,很容易在贵阳找了一份不算差的工作。一年后,工资收入首付一套110平的房子。后来认识了女朋友,水到渠成,结婚。到目前为止,基本稳定在贵阳了。

说说这几年对贵阳的感受。

首先,贵阳的气候真的是非常舒服。当年在武汉读书的时候,夏天最高温可达四十度,贵阳夏天平均温度不过二十七八。两厢对比,高下立判。

其次,贵阳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铁开通,贵阳到昆明、广州、重庆、长沙只要几个小时,成为了西南交通枢纽,便利极了。贵阳成为大数据中心,全国文明城市等等,可以预见其未来的发展。

贵阳的房价在全国省会中算低的了,压力不大。在全省来看,又是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各种便利。对于北上广的生活节奏,望而却步,选择省城算是一个折中之选吧!

二、

我一个高中同班同学,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名校啊,当年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在首都这样的地方接受教育,想必以后也不会是一般人。

但是我这同学,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北京,没有去北上广深,而是一张火车票,直接回了老家仁怀,进了茅台酒厂。

我不是说茅酒厂不好。好,在茅酒厂上班,一年收入十几万,在这个七八线城市,可以活得很滋润。但是,我认为不值。况且,他告诉我,他在里面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所学专长毫无用武之地。可惜可惜!

如今毕业快五年了。过年同学聚会,他明显胖了很多,抽烟喝酒大赛吹牛逼样样在行。场合上看似风生水起,实则落寞不已。班上在外面的一群同学,这几年都获得了不错的成长,也有了不错的前景。

见识和谈吐有明显的差别。

总结:

作为农村出来的学子,我认为,只要有机会,就要往外面走,尽可能地跳出以前的圈子,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奋斗属于年青人,不要贪图安逸逃避现实,回到老家,回到起点,下一代要出来怕是就要更难了。


穿越怪谈


拿我身边的人来说,211、985的高材生回到四五线城市工作无非2种原因:逃离压力与父母期待。

我有一个表姐,武汉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大家都知道,武大的法学专业可以在全国排得上前三了,而且当时她是有机会保研的。最后还是离开了武大回家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区里的公务员。原因是因为表姐从小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从小拉扯她和弟弟长大受了很多苦,现在弟弟马上上大学,家里没有办法支撑两个孩子读书,所以她放弃了保研的机会,选择了母亲眼中的“铁饭碗”。现在月收入3000左右,一年的收入大部分都给了弟弟,现在已经28岁了,还没有顾着谈婚论嫁,而且这样的高学历在小城市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反而大家还会以一种“这么高的学历回小城市工作,不是能力不行就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心态揣摩她,过的并不是很好。

另外一种就是家里在小城市有钱有关系,自己不愿意吃苦的妈宝。我有很多同学都是这样,不是回去“继承家业”就是家里已经安排了不错的“康庄大道”,选择了回家,这种人现在过的都还不错,因为家里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所以每天朝九晚五、养猫逗狗日子都过的悠然自得,没有什么压力,收入也足以供他们一年出国旅游2-3次。

其实,大部分211、985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留在大城市,虽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额的房价、消费,激烈的竞争对手等,月底可能也没有多少存款,但是依旧愿意为了目标和梦想努力。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凭借一个211的毕业生在什么样的城市来评价他未来的好坏,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未来的期望也不一样,只要工作勤勤恳恳,保持初心,无论在异乡还是老家都会有所作为。


——END——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家继承“鱼塘”?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说说我身边一个朋友吧。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之后没有留在北京上海,也没有去广州深圳,甚至都没有留在二线城市比如武汉、成都、杭州。

而是跑去了四五线城市。

在当地一个国有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一个月还是有个五六千块钱的工资,各种福利待遇也不错,其实相对于当地人来说,还勉强算得上是“高收入”了。

本身也是女孩子,没有多少所谓的理想和抱负,当初就是因为奔着男朋友才去的。

可惜,后来和男朋友分手了。

于是她伤心之下,裸辞了,离开了这个城市。

离开之后跑到二线省会城市去,但是,在传统国企呆了这么多年之后,不太适应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了,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久之后,又回到了老家,一开始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里头工作,没有所谓的五险一金,工资收入也不是很高,曾经有一段时间其实还是生活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又去应聘了当地的某独立院校,也是呆了一年多就跑了。

最后,因为有北大的文凭,加上家里人的一点点关系,进了体制内某单位。

一个月也是五六千块钱的样子,工作稳定、轻松,福利也还算不错,过着平淡的生活吧。

没有出任CEO,出嫁高富帅。

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了。

现在她心态也调整过来了,我觉得也还是不错。

不过,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毕业之处,还是尽可能选择留在大城市,即便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要上成都、杭州、武汉等二线城市,或者至少也是省会城市吧。

因为你会家乡了,机会立马就大大减少了,你学的很多东西也变得无用武之地了。

夸张一点的说法,大学都可能白上了。


当然,也是我个人观点而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也不必对别人的生活肆意评判或是指手画脚。


冯起升


211和985区别还是挺大的,我感觉211和许多非211没啥区别,比如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他们孰强孰弱。

至于985,我就以我所在的东部某985来谈下。

1,985有很少有四五线城市的,这是客观事实。不用反驳

我本科时候班级29个人。

本直辖市11个

北京3个

山西两个(地级市一个)

黑龙江俩(省会),四川三(俩省会),湖南俩(一个省会)

河北三(一个唐山),安徽三(一个省会)

里面不是直辖市省体的只有9个,扣了唐山这样的城市,只有八个了。这八个一多半来自地级市,中产家庭。



是不是感觉很诧异?不要诧异,刘强东说人大没人领助学金的更应该你学习一下。

2绝大多数人就业不会低于户籍所在城市,这就决定了去四五线的基本没有

本科毕业后,到现在有的研究生也毕业了。29个同学,除了还在读书或继续读博的五个以外。工作了的24个

六个在北京,四个在上海,十个个在天津。两个在成都,一个在太原,一个在长沙。

不用想了,我就是去太原那个,确实属我去的城市最接近三线。

不过也要淡定,从本科开始,我就是班里混的最差的。

(一线城市是主力军)

985来自四五线城市的学生很少,来自农村的太太少了。去四五线城市工作的基本没有。我目前还没见到。

有人说清华,人大博士来我们这当县长,当副市长。他们走的选调途径,走的士途,为人民服务,本身就不可能那么自由的选地。

我的专业相对冷门,学金融的专业,基本都是北京,上海,深圳的不错的工作,有个学财务的朋友刚去上海就落户了。

(热门不是白叫的)


一枚明粉


所谓的985和211高校,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全国性的重点大学,虽然现在大学毕业生每年动辄就是几百万,很难就业,但这些名校学子一般都会在大城市有个比较好的工作。

至于985、211高校毕业生有没有回老家四五线城市就业的,说实话,肯定有,但不是很多。有个熟人的孩子,高考650分左右,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热门专业。四年毕业后保研没门,考研不中,出国留学外语不过关,就业也不成功,最后在家闲了一年,第二年考到县里一个事业单位上班,每天在办公室干些零活,给领导跑跑腿,工作倒是很轻松,当然收入也不高,据说开始工资不到3000元——这是一个不算成功的例子。

另外两个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两人都是独生女,父母是县城公职人员,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要求女儿回乡就业。其中一个是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生物科学专业;另一位是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两人都是乖乖女,非常听话,回乡后一个考了选调生,一个考了公务员,都被分配到乡镇机关任职,三四年后都提了副科级,进了党委班子。

两人如今都已结婚生子,工资5000元左右,有房有车,在县城里算是中产阶级吧。有一次遇到其中一人,就是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那位,聊了一会,我问她:“回乡就业后悔吗?与同学相比如何?”她沉吟良久,最后摇了摇头,一声叹息。

看来,对于名校出身,并且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大学毕业生,最好还是干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当然,能在大城市工作、生存的,尽量还是不要回小地方去,这样对自己的发展,对后代的成长和教育,都比较好一些。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与大家商榷。


民国年间那些事


大多数都进了体制内,做了老师、医生或者公务员,又或者进入银行系统。

如果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进银行和公务员系统的是最多的。

我的高中同学,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和他的老婆一起回到的家乡。现在一个国家级公务员,一个是省级公务员。

对于当年高考的优胜者而言,想要在一个小城市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一个职位,只要没有黑幕,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两年来,体制内的待遇还是略涨了一些,拿到大城市算不上什么,但是小城市消费低,房价低,而且家人朋友都在,经济压力并不是很大。大多数人都能在本城比较好的位置买一套还算不错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当然,有很多朋友是贷款买。但如果家里经济给力,还能买个四室两厅,而且不必背太多的负担。

据我观察,除了成绩特别优秀的以外,还有部分985、211的同学是因为家庭背景比较好,在本地吃得开才回来的。

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在北上广拿一个两三万的月薪,不如在本地通过种种资源拿个略少一点然而也不会太差的工资轻松。

毕竟剩下来的钱不一样。

其实,即使你是名校毕业,如果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闯,而且能忍受毕业好多年还买不起房子,那么会家乡四五线城市也不是特别糟糕的选择。

你的学历在本地绝对是秒杀级别了,要参加任何考试都很容易,不必担心没有报名资格被刷下来。

而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过去了,这些小考试又算什么?

当然,在外面漂有漂的好处,比如说不必受太多传统习俗的束缚,也很少有长辈来干涉你的生活。

未来的可能性会更多。

但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我会衡量,这些可能性和家庭、教育、幸福感、压力、身体健康之间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相关性。

每个人的取舍都不同,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作为当年高考的优胜者,你最终总会找到一片天。


吹上来的小动物




其实211、985毕业的还真不能都叫高材生,尤其是211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专业不强了,综合能力没有突出的表现,未必能够真正突显优势。

那些211、985名校毕业的学生,回到老家四五线城市,大多在高职院校工作或成为公务员。

我有一个朋友,就在家人安排下,考进当地政府部门成为一名公务员。在当地确实拥有一些资源,但大学毕业后,无论是从专业上、个人能力提升上面都看不出来有当年的风采,下了班饭局多,工作稳定,收入稳定。



另外一个朋友,在一所高职院校担任专业教师,业余时间相对较多,相对比较清闲。因为工作的原因她业余时间也很喜欢学习,现在是副教授职称也经常去企业进行培训。

实际上我想说,是否从名校毕业可能是你就业的一个基础,并不完全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而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在四线五线的小城市里,真正影响你发展的并非地域的限制。而是你在职业过程当中,养成的习惯,你周围的人对你的影响,你对自己的要求,你的自律程度等等。

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许悠然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门宁:

笔者毕业于西部一所985高校,所学专业为经济学,本科毕业时有一多半的同学读研,一小半的同学直接工作,现在读研读博的同学也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看大家就业地区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自己家乡的省会城市,部分同学到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剩下的一小部分选择回了自己老家四五线城市。

选择一二线城市的同学职业发展很好但压力很大,毕竟一二线城市一套房子少说也要二三百万,不啃老很难负担的起。在三四五线工作的同学,基本都去了银行或做了公务员,对比起来,收入或发展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同学好,但是在当地都属于高收入阶层,生活压力小,多数人早早结婚生育,日子过得非常安稳。

有人认为985大学的毕业生就是高才生,应该去一线城市里打拼争当精英,回老家会被人感觉没追求。但实际上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毕业的学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985高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喜欢安逸生活的,而且985的光环让他们在高学历人才缺乏的三四五线城市更具有竞争优势,只要情商不太低,晋升也会很容易。

而非985、211的毕业生,如果不甘于平淡度过一生,也会选择到一二线城市奋斗,并且也有不少人成功,比如许家印、马云都不是985、211学校毕业的。

所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努力去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哪里毕业其实并不重要。


首席投资官


不是我泼冷水,是我身边真实的事,一个朋友,

帝都某985研究生,应届的,年龄不大,比同届的研究生都小,毕业之后,没有留北京,而是回到了南方某省老家。

他考的当地一个地级市的体制内,当时我极力劝他,最不济也要留在省会城市,而且省会起码还是二线、三线,人口在增长,今后还是有一定空间,但是,万万没想到,他一考就中,去了五线地级市的体制内,人嘛,是有惯性的,一旦考中了,选择的成本就更大了,再叫他放弃就难了。

现在的生活,按照他的说法:收入不高,一眼看得见追悼会的那种。

有一次,邀请他到贵阳玩,从他们的省会到贵阳,坐高铁也就几个小时,但是从那个五线地级市,开车到他们自己的省会,就需要更长时间,很尴尬。

而且,很要命的是,他还朝家里借钱,在五线城市贷款买了房,一下就套牢在原地,至少20年内,很难再有其他可能,哪怕往省会走,也还得供着这套五线的房,很多人都说,“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可能是最危险的资产”,五线城市的房产,是什么?自己想。

现在的他,无比怀念在北京的日子,虽然五线城市体制内的工作,在当地已经算中上收入了,但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你很难凭一己之力改变一座城市的平庸。

其实,我总觉得,人嘛,趁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出去走走,长长见识再决定“择一城终老”,不要困守在二线以下的小城,有一天真的想稳定安居乐业了,二线三线是最后的底线,因为根据人口的趋势,将来在三线以下的地方,很难想像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这个朋友,好在他家在当地有一些产业,工资虽然不低,但他还基本不靠工资生活,家里也是小百万级的厂子,就这样,他还是觉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没盼头,得,现在又迷上炒股了....


贵阳小数据


我老婆是985毕业,我是211毕业。我因为专业很差,很难找到合适工作,无奈之下就进入了无线小城市体制内。已经工作了4年了,没有一点起色,感觉是温水煮青蛙,自己已经快被煮的差不多了。我老婆是学计算机的,还是最早算法方向的,她当时回来进了一家国企,现在又做了老师,但,和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比,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最差的,最起码收入是最差的,她同学在阿里腾讯华为的一大堆,现在都是年薪几十万的人,有的人一个奖金比她全年收入都高,她舍友毕业后进入了花旗银行银行,今年又去了美国工作。所以,我老婆感叹,以前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纬度的人了。再说我同专业一个同学,毕业后去了深圳,也是因为专业限制找不到高薪企业,从月薪5000干起,几经跳槽,现在进了一家大公司,月薪20k了,想想我刚毕业时4700,四年过去了5000,而他已经翻了几倍。虽然他们在一线城市的压力也大,但发展明显比我们在四五线城市的要好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