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待你发现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17世纪上半叶,统治了半个欧洲的西班牙帝国逐渐解体。在西班牙帝国的废墟上,荷兰人创造了一段商业传奇。

荷兰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英国的敌视,两国关系很快便从盟友转变为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全方位对抗在所难免。


一、蜜月期:共抗西班牙

中世纪时期,尼德兰地区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经过复杂的王室联姻,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尼德兰。1516年,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尼德兰也随之置于西班牙的掌控下。

西班牙在尼德兰地区推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尼德兰人民怨声载道。1568年—1648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帝国的残酷统治,展开了长达80年的独立战争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尼德兰

英格兰与尼德兰仅仅隔海相望,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军事存在一直令英格兰感到如芒在背。另一方面,英格兰与尼德兰同为新教国家,如果尼德兰的新教事业被镇压,英格兰的新教事业也岌岌可危。

英格兰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对尼德兰方面给予大量军力与财力的支持。英西两国在海洋与陆地上多次大打出手

1588—1601年,西班牙发起了五次针对英格兰的无敌舰队远征,均以失败告终。

1648年,在英格兰和尼德兰的联合打击下,西班牙与尼德兰签署了《明斯特和约》,荷兰共和国诞生,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为主权国家。

“海上马车夫”由此开始了传奇的商业扩张之路。


二、大树底下好乘凉

16-17世纪,荷兰是欧洲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几乎也是唯一的)贸易中心。荷兰的贸易地位主要来自两个地理因素:

一、荷兰位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中段,欧洲的中心,是地理意义上的西欧、中欧与北欧的分界点,是欧洲各大区货物沟通的必经之路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荷兰在欧洲的地理位置极佳,因此也常沦为战场

二、 荷兰还位于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的入海口,从莱茵河到威尼斯的商路连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贸易圈,这条商路通过众多支线商路辐射了欧洲大部分人口,而荷兰恰好位于该商路在大西洋一侧的起点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直布罗陀海峡时而受到对岸穆斯林的侵扰,不太稳定,很多商人更愿意通过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运用莱茵河水运把货物运输到入海口的尼德兰地区

英格兰的地理位置同样适合作为大西洋贸易的中转站,为什么17世纪的英格兰没有取得荷兰的商业地位呢?原因在于荷兰海运业相比英国海运业,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英格兰与西班牙自1588年便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海上拉锯战英格兰商船随时会征做军舰使用,也经常被西班牙海军追着打。

所以,英格兰商船造的与军舰别无二致,建造与运营成本都很大。

而荷兰人既是英格兰的盟友,又是西班牙的臣属,两国海军都不会为难荷兰商船。

因此,荷兰商船可以搭载更少的火炮和水手,船体也不用造的太厚,省下来的重量都可以用来装货,海运成本非常低。

英国商人做海运生意根本做不过荷兰人,就连英属殖民地的贸易也被荷兰商人垄断了。17世纪初,由于英国航运业的份额丢失,英国造船业也呈现衰落的迹象。

在本土争取独立的过程中,荷兰商人也不忘从西班牙帝国的软柿子葡萄牙身上揩油。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葡萄牙最先掌控了通往远东的商路,但因国力弱小,最终被荷兰独占了远东贸易

西葡两国曾于1493年划分了一条教皇子午线,葡萄牙独享东半球的殖民利益。1580年西葡合并后,葡萄牙也置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于是,葡萄牙也成了荷兰的敌人。

荷兰商人敏锐地发现,小国寡民的葡萄牙,在东半球享有巨额的贸易利润,但军力十分薄弱,荷兰人遂起了打劫的心思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这个国营海盗团伙在随后的40年间,逐渐从葡萄牙手中抢来了雅加达、台湾、马六甲、好望角等贸易重镇。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荷兰人长期垄断日本的国际贸易,因此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把所有来自西方的知识都统称为“兰学”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17世纪的荷兰人口常年徘徊在200万左右,国内市场非常小,主要从事的是转口贸易。

在1670年,荷兰海运业年运载量达到56.8万吨,占到全欧洲航运吞吐量的一半;商船2万艘,占欧洲总商船吨位的3/4,世界总商船吨位的1/3,荷兰的贸易网络遍布全世界。

发达的转口贸易业,使大量闲置资金沉淀在荷兰,金融业应运而生。1609年,阿姆斯特丹出现了人类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同年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现代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荷兰成为了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荷兰大帝国




三、《航海法案》— 英国优先

荷兰人不仅在贸易问题上占英国人的便宜,最可气的是荷兰渔船竟然在英国海域肆意捕鱼,再高价卖给英国人。

忍无可忍的英国人终于决定反击了。

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格兰议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航海法案》。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护国公克伦威尔

该法案规定,只有英国本土和殖民地拥有的船只可运载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允许贩卖至英国本土和殖民地,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本土发出。

简而言之,《航海法案》将荷兰商船排除出英国市场,所有发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要通过英国中转,赤裸裸的抢了荷兰人的生意,保住了英国岌岌可危的航海业和造船业。

该法案还使得英国本土成为殖民地商品的唯一市场,而英国殖民地恰好大量出产羊毛和棉花。在本土获得大量原材料供给后,英国商人纷纷转向投资纺织业,英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最终孕育出工业革命。

即使在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也远高于欧洲同行,自17世纪末,英国经济便以进出口加工业为核心,而同时期的荷兰仍躺在转口贸易的巨额利润上醉生梦死。

与此同时,英国加紧扩军备战,等着与荷兰来一番真刀真枪的较量。


四、英荷战争—商业资本主义的反击

1652年5月,两国海军在多佛海峡擦枪走火。英国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强行封锁英吉利海峡,荷兰经济陷入瘫痪。1654年,两国签署《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认输并承诺遵守《航海法案》。

在随后的20余年间,两国又爆发两次战争,荷兰人凭借海军上将德·勒伊特的神勇发挥,两次战争均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但是,荷兰始终无法逼迫英国废除《航海法案》,英国最终在18世纪取代了荷兰的海洋霸主地位,两国贸易战实际上是以英国的胜利划上了句号。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抗英奇侠”德 ·勒伊特,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夜袭泰晤士河,英国海军一夜之间损失8艘主力舰

英荷战争充分展现了两国不同的优势,这种热战的碰撞最终为日后的两国命运的此消彼长奠定了基础。

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机器通过关税壁垒、出口退税、财政补贴、军事干预等手段增强本国工商业的竞争力。

荷兰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没有关税壁垒,也反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为了维持自由贸易,荷兰多次与设置关税壁垒的国家发生战争。

英国之所以输掉了两次英荷战争,却最终赢得了贸易战,主要得益于英国的战争模式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与荷兰的战争中英国海军部坚持采购大批专用战舰,这类船只造价不菲,英国政府为了筹钱大量发行国债。

发债令英国政府债台高筑,但是军火订单

刺激了英国造船业和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英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尤其是造船业工人,第一次追上了荷兰同行的水平。

军火订单还充实了英国工业资本家的钱包,使得工业资本家在英国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海峡对岸的荷兰也需要通过发债维持战争。荷兰与英国不同的是,荷兰是一个商人共和国,国家机器完全掌握在商人手里,发售债券的人和认购债券的人其实都是同一拨人,荷兰议会可以把利息定的很低。

另外,由于荷兰有欧洲最发达的金融业,荷兰议会可以撬动的资金规模远大于英国政府。

但是荷兰的战争模式对经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荷兰海军没有专用战舰,战时征调商船组成舰队,战争款也主要用来支付征调商船的费用。

战争没有促进荷兰工商业的发展,只是消耗了荷兰的社会总财富而已。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军舰的数量比法国和英国海军加起来都多

与船坚炮利的英国海军比,荷兰海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数量庞大。在战争中,荷兰多线开战,英国海军顾此失彼,英国在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贸易据点纷纷被荷兰扫除。

然而,持久战令荷兰商人长期背负着军费开支,海运生意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占。

英国的日子更不好过,因为战争欠了一屁股债,英国政府只能加税。无法忍受加税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赶走了英王詹姆斯二世。

光荣革命后,荷兰总督威廉三世通过其妻子玛丽公主的血缘关系,继承了英国王位,英荷两国结为同盟。按理说,荷兰人当了英王,荷兰这回算是彻底战胜英国了吧?然而并不是。


五、英荷同盟—工业资本主义最终胜出

威廉三世刚到英国,他敏锐的商业眼光马上就发现,英国远离欧陆纷争,纺织品畅销欧洲,人口规模也更大,这是一个比荷兰更适合赚钱的地方。在威廉三世的带领下,荷兰的金融业人才、资本家、航海人才等纷纷涌向英国。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威廉三世虽是亲王,但他深受荷兰商业文明影响,本质上就是个商人

16世纪中叶,美洲白银大量涌入造成了欧洲出现了严重的通胀,而到17世纪70年代,由于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物产极大丰富,欧洲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通缩。

此时荷兰地区有大量热钱,当地的工资远高于欧洲大陆。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抵消了低廉的造船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而威廉三世远走英国,无意间带动了荷兰本土去工业化,荷兰在造船业上积累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了。

海上马车夫:曾经垄断了世界贸易的荷兰人,是如何被英国掏空的?

▲早在英荷战争前,荷兰本土工业就已停滞,荷兰人宁可炒作郁金香也不愿投资本土工业

到18世纪,荷兰海运业不可避免地没落了,而荷兰资本早已飞速逃离本土,大举涌向英国。

在荷兰人才与资本的助力下,英国海军实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均显著提升,18世纪英国赢得了一系列战争,新的日不落帝国崛起。

讽刺的是,成为世界霸主后,英国也放弃了国家保护下的重商主义政策,转而拥抱自由主义经济了。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的应对策略。

18世纪以后的英国,正是凭借在两种政策之间灵活切换,将世界霸主的位置维持了整整两百年。

—(End 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