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加油”翻譯成"Add oil"?

为什么要把

《牛津英語詞典》在最近一次的更新中,收錄了直譯於中文“加油”的"Add oil"。詞典解釋說“add oil”是港式英語,用來表示鼓勵和支持,相當於英文的 go on, go for it。詞條中也收錄四條有明顯時間跨度的“書面證據”加以說明 add oil 已經走紅多年。

为什么要把

截圖來自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曾泰元的文章

讀到這則新聞,我想:以後終於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Add oil”表示“加油”了!中式英語萬歲!

再一想,先別自嗨啊。雖然被收錄了不代表外國友人們都會買賬並開始使用。詞典主要是記錄一個詞已經被很多人使用,但是否能流行起來要取決於使用者。讓 Add oil 成為像“long time no see”那樣流行,還需要時間和我們的共同努力。

最後我想,“加油”直接說成“jiayou”不也挺好的嗎?

1.

《牛津英語詞典》在早就收錄過不少港式英語詞彙,例如lucky money, milk tea, char siu, sandwich class,如今收錄了 "add oil" 並不算新鮮事。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在使用這個詞,詞典就有義務把它收錄。這也體現了語言的靈活性,我們要與時俱進,切勿把語言當成一成不變的東西——畢竟,我們才是語言的主人。

三年前我在《“餃子”的英文非要是dumplings嗎?》中,引用了張勇先先生在《英語發展史》中的一段話:

對於“乾杯”和“加油”這一類的詞語,有些人總要查字典或“不恥下問”,希望老外能告訴我們某個中國特有文化名詞用英語怎麼說。這些人為什麼沒想到最簡單得體、最直截了當的音譯呢?在很多場合,有不少中國人在語言表達方面缺乏自信心,而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的這個特點(弱點)看的很清楚。

張先生的觀點是對於我們文化中特有的名詞,我們要敢於自信地直接用它的音譯,不要放棄了自己命名的權利和機會。“餃子”就是“jiaozi”,“白酒”就是“baijiu” “加油”就說“jia you”就好了,我們不需要一味的方便他人而委屈自己。

雖然牛津詞典這次收錄的是“Add oil”,不是“jiayou”,但在釋義中也解釋了"add oil"的由來,也算是我們爭取到了命名的權利吧。

另外,我想懂外語的人應該自覺地做一名“文化使者”,主動把我們的文化介紹給他人。他可能聽不懂什麼是 baozi, baijiu,我們解釋一下就好了。比如《經濟學人》就使用了“音譯加解釋”的方法介紹了中國特色的名詞:

  • 弟子規:Children sit with straight backs chanting in loud voices from the Dizi Gui, a classic Chinese text about obedience.


  • 拉麵:Japanese ramen restaurants are all the rage in London and New York, but the noodles are Chinese: lamian, meaning pulled noodles.


  • 人情:The rural poor continue to give even when they cannot afford it, says Mr Yan, because of a powerful imperative of renqing, or personal feelings.


  • 白酒:Their glasses may have contained a special blend of Moutai, an expensive brand of baijiu, a liquor distilled from sorghum.

雖然 “Add oil” 已被權威辭典收錄,但是目前大多英語為母語人士還是聽不懂的。我們要幫他們逐漸習慣這個表達,還可以順便教他們原汁原味的“jiayou”。因此在使用的時候要加以解釋,比如可以使用 BBC News 上的這段話:

"Jia you"is a Mandarin Chinese expression used in cheers at sporting events and rallies or to encourage someone. No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 "add oil" - has been recognised by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为什么要把

2.

曾經讀到過一篇題為《連課本上教的都是中式英語, 我們的英語還有救嗎?》的微信文章,其中寫道:

Chuck 第一次來中國,下飛機後,負責接待他的東北某大學英語系陳老師說:您剛到,我們吃點飯吧。我們要點 Chinese dumpling(餃子)和 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嗎?Chuck 以前從未聽說過這兩種東西,但出於好奇,就說可以,結果飯菜端上來一看,原來就是ravioli(餃子,來自意大利語)和 tofu(豆腐,來自日語)。Chuck 當時心裡暗想,這兩種東西,國際上早已經有通用的說法(ravioli 和 tofu),他們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那種生僻的說法呢?

讀到這裡我想,如果一名來中國教書的外國人從未聽說過"Chinese dumpling"和"Chinese beancurd"的話,乾脆不要來了... dumpling 怎麼就生僻了?誰說 "ravioli" 是餃子的“國際通用說法”?為什麼我們中國的食物要用意大利食物來“通用”?

为什么要把

Ravioli 長上面這個樣子,它是意大利方餃以碎肉或奶酪為餡,佐以醬料。

文章還寫道:

以後 Chuck 跟陳先生混熟了,就問他,當初你為什麼不說 ravioli 和 tofu呢?陳先生聽了大吃一驚,連忙解釋說,我真的不知道這兩個詞,而且我們的《英漢詞典》上也沒有這兩個詞。 於是 Chuck 開始意識到,中國的英語教師、英語課本、甚至英語詞典肯定存在問題,否則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为什么要把

讀到這裡的“大吃一驚” “連忙解釋”, 我心想:你咋不給他跪下磕個頭呢!為什麼不說這是 ravioli?因為這是餃子啊!

陸谷孫先生一直說要“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中式英語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心眼,可怕的是為了學個外語把自己學丟了。別忘了學外語看世界,最終還是為了找到自己、表達自己。

Go “jiayou”!中國人,add oil!

你可能還想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