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大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幹掉了張遼的?

綠葉衣行


題主的這個說法顯然是出自三國演義,劉備在夷陵兵敗,託孤諸葛亮於白帝城,曹丕在司馬懿的建議下兵出五路,其中四路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只有東吳這一路,諸葛亮派了鄧芝前往東吳,與東吳和好,聯合抗曹。

鄧芝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孫劉聯盟再次成立,孫權還派張溫入蜀,拜見劉禪和諸葛亮,共修兩國之好。曹丕聽了之後,認為吳國與蜀國聯合,一定想打魏國的主意,不如魏國先出兵。

辛毗認為現在不是出兵的好時機,應該屯兵十年,到時候兵多糧足,那麼吳國與蜀國,就不成問題了。曹丕說:哪裡需要十年,吳國和蜀國早就打過來了,堅決出兵。

吳國打探到魏國要出兵的消息,孫權就召群臣過來商議,顧雍就建議,寫信通知一下諸葛亮,讓他從漢中出兵,牽制一下西線的魏軍,另外再派一員大將迎戰魏軍,孫權說:只能讓陸遜上了。

顧雍說:陸遜要鎮守荊州,不能動。孫權說:我也知道呀,可是眼見無可用之人呀。孫權說完,徐盛站出來說:我願意統領大軍迎戰魏軍,如果曹丕敢過河,我就擒拿曹丕獻給陛下,如果他不敢過河,一定能大敗魏軍,讓魏國不敢小瞧我們吳國。

徐盛做了很多準備,孫權的孫韶說:將軍為什麼不渡河,在淮南之地迎敵?徐盛說:魏軍兵多,我們不能渡江去迎敵,我已經有辦法破敵了。孫韶說:我手下有三千兵馬,對廣陵那地方也熟,我願意帶這三千兵馬渡江,與曹丕決戰。

徐盛不肯,孫韶執意要去,徐盛火大了,認為孫韶這樣一直不聽號令,會擾亂軍心的,所以要將孫韶推出去斬了,自然有人趕緊去通知孫權,救下了孫韶。可是當晚,孫韶還是帶著本部三千兵馬渡江而去。

徐盛知道,如果孫韶真的回不來,也不好跟孫權交待,就叫來了丁奉,再帶著三千兵馬渡江去接應孫韶。曹丕駕著龍舟來到江岸邊,忽然颳起了大風,江浪很大,龍舟眼看著就要翻了。

曹真趕緊讓文聘駕著小船過來接應,可是這時候孫韶的兵馬追到,被諸將奮力救下了,曹丕逃到了岸邊,丁奉的兵馬又到了,正在這個危急的時候,張遼騎馬過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

徐晃趕緊救下了張遼,保著曹丕撤退了,張遼回到了許昌,箭傷復發而死。不過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跟丁奉無關,只是在時間點比較接近,就被羅貫中設計成被丁奉殺死的了。


歷史簡單說


合肥會戰,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來犯的吳軍;東興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擊敗進犯的魏軍!兩人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張遼之死與吳國大將丁奉有著重大的關係,在演義中,丁奉是怎樣擊殺張遼的呢?正史上是否又真是如此呢?下面我們便一起來探索一下張遼之死背後的真相吧。

演義說法,丁奉箭射張遼,張遼因箭傷而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寫到:“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正史記載,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

合肥大戰中,張遼曾率800騎兵一路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曹丕登基後,依然將防禦孫權的重擔交給張遼,到黃初二年,張遼屯駐雍丘,在此期間染病,儘管如此,孫權依然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冒進。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張遼之死可見於丁奉並無關係,也並沒有提及到張遼是否在最後一戰中受傷,當然最後一戰的敵將也主要是呂範,並沒有提及丁奉,所以與丁奉沒什麼關係。張遼確是因為染病未愈,加之勞累沒有修養,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不可否認,張遼和丁奉都是三國時期富有傳奇性的名將,張遼被後人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後人稱為總管菩薩,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在你心目中,張遼和丁奉,你更欣賞誰呢?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張遼年輕時曾當過東漢郡吏(小官職)。他孔武有力,武藝精熟,在漢末亂世中曾先後依附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最後在下邳率軍投降了曹操,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由於他能征善戰,屢建奇功,又被曹操攫拔為稗將軍。張遼剽悍異常,勇冠三軍,他和于禁、樂進、張郃、徐晃一起被稱為“五子良將”,還被《三國志》譽為“曹魏五大將”之首。王歆讚歎道:“曹魏多名將,而張遼屬第一”。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黃初五年(224年),曹丕率軍南伐江東,張遼隨徵,激戰中被吳將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洛陽後不久就傷重而亡。

可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張遼卻不是被吳將丁奉射死的,而是病死的。

史載,當關羽水淹七軍、把曹仁圍困在樊城時,正好江東孫權向曹操稱臣,於是曹操就把張遼的軍隊從東線撤到荊州,全力營救曹仁,張遼率軍正走到半道上,徐晃就已擊敗了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張遼和曹操約定會師於摩陂(今河南郯縣);張軍開至,曹操親自乘車出迎慰勞,再還軍駐紮在陳郡(河南淮陽)。曹操死後,曹丕即王位,升張遼為前將軍,並封其子為列侯。不久,孫權復叛。曹丕再派張遼駐軍合肥,抵禦東吳。

臨行前,曹丕再升他為都鄉候,並派兵馬護送其家眷赴合肥。曹丕稱帝后,又封張遼為晉陽侯,增加千戶食邑,加上以前的封邑共有3600戶。

之後,張遼一直奮戰在抗吳的第一線上,並屢次挫敗吳軍的北攻。221年,他回洛陽謁見曹丕,曹丕詢問他擊敗吳國的詳細情形時,對左右侍從感嘆道:“(張遼)好比古時候的召虎(西周諸侯王召穆公,以勇悍著稱)啊”!他特地為張遼建了一所大宅子,還給其母興建了一座殿宇,凡是跟隨張遼擊吳的軍士都被封為虎賁(勇士)。

之後,孫權再次於名義上俯首稱臣,張遼遂率軍回雍丘(河南杞縣)屯駐。因常年征戰、鞍馬勞頓,張遼不幸患了疾病。養病期間,魏文帝曹丕派侍中劉燁帶太醫前去雍丘為他精心醫治。還沒痊癒時,曹丕將張遼接到洛陽,並親自車駕相迎,還賜其御衣,每日派人送來御食。等病情稍有好轉,張遼立即起身返回駐地。

後來,孫權再次反叛,曹丕派張遼聯合曹休乘船到海陵(今江蘇泰縣),還沒抵達,孫權聽說張遼率軍前來,心裡很是畏懼,他對部將們說:“張遼雖然患病,可他的虎威仍在,他驍勇過人,難以抵擋,大家千萬要小心謹慎,萬勿輕視之”。

這年,張遼和曹休、李典等大將合力擊潰了孫權的驍將呂範,殲敵無數,可積勞成疾的他病勢更加沉重了,終於在江都(江蘇儀徵附近)病故。曹丕聽說後很是傷感,淚流不止。頒其諡號為剛侯。並令其子張虎承襲了他的一切職位爵祿。

黃初六年(225年),魏文帝曹丕追思張遼、李典在合肥所立的巨大戰功,特頒詔書曰:“合肥一戰,張遼、李典以八百虎賁大敗孫吳的十萬人馬,這是自古有戰爭以來少見的壯舉;敵軍被打的膽寒,再不敢窺視中原,到現在還聞風喪膽。這兩人堪稱居功至偉。應該再賜給二將每人各100戶封邑,並賞賜給他們的長子一個關內侯的爵位 ”。張遼之子張虎憑藉父蔭做到偏將軍一職,他死後,子張統(張遼孫)又繼承了他的職務爵祿。

【網絡配圖】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丁奉用暗箭射中了張遼的腰部,張遼被救回到許昌以後,箭瘡崩裂而死。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記載: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後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剋日起兵。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決斷…………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著,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張遼,字文遠,曹魏名將,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曹魏的“五子良將”。



《三國演義》中張遼的單挑戰績:

1 夏侯敦 ―― 突逢大雨,無結果

2 張郃 —— 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3 蔣奇 —— 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

4 袁尚 —— 不三合,架隔遮攔不助

5 沮鵠 —— 戰不三合,鵠大敗,遼追趕,鵠應弦落馬



6 冒頓 —— 遼拍馬斬冒頓於馬下

7 黃蓋 —— 一箭射黃蓋下水

8 太史慈 —— 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9 淩統 —— 鬥五十合,不分勝敗

死亡原因: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死。



張遼統率大軍而獨當一面,以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嚇得孫吳小兒都不敢夜啼,震古爍今,真乃英雄也。


饞嘴肥貓鏟史官


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丁奉從來沒有幹掉張遼,如果真的能隨隨便便殺掉名將張遼,我想三國武將頭把交椅丁奉可以考慮坐一坐了。




正史《三國志》記載,張遼在合肥大戰後,就一直駐守合肥,成了防禦東吳的頭號人物。曹丕登基後,張遼曾入宮面聖,在回駐地雍丘的途中就染上了病。在大病期間,孫權乘機再次來犯,張遼帶病擊敗了東吳大將呂範。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犯之前,孫權對病重的張遼依然十分忌憚,曾告誡眾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只不過部將聽了也沒用,打不過終歸還是打不過,再小心也沒用。

不過張遼雖然再次擊敗了東吳,但由於征戰再在外,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沒過多久就由於病的太重,在江都逝世了。


張遼其實是沒有熬過病魔,並不是死於丁奉之手。不過孫權也算是間接害死了張遼吧,畢竟逼重病的張遼出馬和自己打仗,還耗了近一年,雖然又敗了,但終究算是熬死了張遼,也不算太虧。

丁奉殺掉張遼是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演義中張遼跟隨曹丕伐吳,最終為了保護曹丕撤退,迎戰丁奉,但不小心被丁奉一箭射傷,回國後,因傷勢過重而死,演義中丁奉算是把張遼殺死的元兇了。

但我想羅貫中把張遼這樣安排了,可能是想讓張遼死的不那麼平常,讓演義更加生動些,畢竟為救主而死,遠比病死要賺讀者眼淚。而且安排丁奉射殺張遼,也是為了突出丁奉的不簡單,畢竟後面還有他“雪中奮短兵”的故事。丁奉在演義中是吳國後期重點講述人物,所以總要給他點什麼功績,讓大家增加對丁奉的印象。


夏目歷史君


《三國演義》中,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張遼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事件的背景是曹丕伐吳。

劉備伐吳時,孫權向曹魏稱臣,原本寄希望於曹魏能在吳蜀衝突中起相助,卻事與願違。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後,東吳內部開始脫離與曹魏附屬的關係,並且諸葛亮主動修復吳蜀關係,吳蜀重新結盟。

隨著魏吳關係的不斷惡化,曹丕最終攻伐吳國。

公元222-223年,224年和225年,曹丕三次伐吳。

其中公元224年,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腰部,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關於“張遼被丁奉射中不幸而亡”屬於《三國演義》杜撰。

歷史上的張遼,病逝於公元222年。

即便在重病時期,依然威震東吳(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令東吳膽寒)。

重病期間,抱病擊破東吳名將呂範。

最後,丁奉能力應該與張遼旗鼓相當,堪稱三國名將。


五味社


歷史上的張遼並非是被丁奉攔腰射中,回許都箭創迸發而死,而是在守衛魏吳邊境上病逝。張遼一生可謂是東吳的剋星,無論是威震逍遙津還是合肥之戰,都給東吳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然這裡說的是演義,就不談及正史。

張遼被丁奉射中是在曹丕攻吳時,老將徐盛用火攻大敗魏兵,曹丕匆忙下船,張遼趕來救援時,被東吳大將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許都時因為箭創迸發而亡。演義裡這樣寫到

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所以張遼是在救援中被丁奉射中,又大部分魏軍都不擅長水戰,自然是大敗而回,張遼的死或許也是作者為了提高東吳此戰的功績。畢竟歷史上這場戰役東吳並沒有佔到便宜。


憶尋塵


這檔子事出自《三國演義》的描寫。



  • 小說八十六回。劉備駕崩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先穩穩破掉司馬懿五路伐蜀之策,然後派鄧芝入吳,成功再次和東吳建立聯盟關係。曹丕聞知此事後大怒,決定御駕親征大舉伐吳,孫權起用徐盛為主將抗擊曹丕。徐盛火攻大破曹丕水軍,盡燒曹丕船隻。


  • 危急之下,曹丕棄船登岸。岸上丁奉率伏兵殺出,曹丕身邊護駕的大將張遼緊急出馬欲上前迎戰。不想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部,幸得徐晃在旁及時救護。然後一起保著曹丕撤退。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亡。

  • 所以按演義所寫,就是丁奉趁魏兵潰敗之際殺出,混亂之中用弓箭重傷了急於保護曹丕的張遼。按生辰計算,張遼此時也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受此重創最終不治身亡。


而事實上按正史記載,張遼是因病逝世的,並非死於丁奉的箭傷。

  • 張遼完全可以說是東吳的剋星,他生平光輝戰績幾乎主要來自於對東吳的作戰,在東吳止小兒夜啼的威名,深為東吳之主孫權所忌憚。


  •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撤軍回許都。孫權率十萬之眾進圍合肥。留守的主將張遼決心主動出擊,連夜募集了八百壯士。清晨時分,張遼身先士卒率軍全力突擊,高喊自己名號直衝到孫權麾下,擋者披靡!孫權驚慌之下,僅能退到高地上自守。張遼高聲大喝,挑釁孫權下山戰鬥。孫權不敢動,後見張遼兵少,派大軍重重包圍。張遼奮起突圍而出,又回頭救出被圍的部下。往來衝突,從早上殺到中午,殺得吳軍一點脾氣沒有。孫權知難而退兵,張遼不依不饒率軍追擊,甚至差點捉住了孫權。這就是合肥之戰張遼八百人破孫十萬的事蹟。

  • 此節在演義中就是逍遙津之戰,孫權更慘,全靠了劉備一樣的寶馬救了小命。我覺得《三國志》記載的史料反而比演義更加精彩,動人心魄。張遼的悍勇無敵躍然紙上。


名將之隕

  • 曹丕待張遼比他老子曹操更加優厚,增邑晉爵,厚賜張遼家人以示尊崇。張遼得病,曹丕親身探視,賜衣服賜飲食,可以說無微不至。孫權再次叛變之後,張遼仍然被派到前線駐防以擋孫權。孫權知道張遼來了,下令給諸將說不可輕視,張遼雖病卻仍是勇不可當。可見張遼給孫權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 同年,張遼和諸將打敗了吳將呂範之後,病情轉重,最終在江都病逝。曹丕為之痛哭流涕,追諡為剛侯。張遼後得配享從祀於魏武帝曹操廟庭。


所以按正史記載,曹丕大舉伐吳是取得了不少戰果的,並非演義中所寫敗得慘不堪言。而張遼奉命駐紮在海陵臨江前線,他的死跟丁奉並沒有關係。

如切如磨


如果吳國大將丁奉能夠一戰幹掉張遼,那麼丁奉在歷史上的地位必然超越關羽。可惜的是隻是如果而已,丁奉和張遼並沒有單獨作戰過,因此,也就不存在丁奉一戰幹掉張遼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說來說去,還是因為那本奇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寫了這麼一個匪夷所思的情節,黃初五年八月,也就是公元224年,曹丕聞聽吳、蜀再次聯合,感覺到自己被孫權耍了,於是率領水、陸大軍十餘萬,攜大將張 遼、張郃、文聘、徐晃親征東吳。

吳國派大將徐盛為都督拒敵,徐盛在岸邊一夜間遍扎數以萬計的假草人以迷惑魏軍,曹丕驚恐於吳軍數量之多,於是撤軍。曹丕大船遭遇吳軍火攻突襲,沒有辦法下船逃命。這時丁奉早已率領三千奇兵在此埋伏,於是趁勢殺出。張遼為了保護曹丕,拍馬來戰,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後回到許昌後,箭傷發作而死(死法跟周瑜類似)。

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 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這當然是演義的寫法,跟歷史完全不符,實際上,張遼死於公元222年,死因是病逝,而且張遼一生威震江東,被演義後卻變成了一個猝死之人,這不禁讓人覺得可笑。那麼丁奉這個人又怎麼樣呢?為什麼書中反覆出現丁奉率領三千人,孫韶率領三千人,其實這裡面是有歷史影子的。什麼影子呢?

丁奉也算是東吳的名將,其在前期由於陸遜、甘寧、潘璋的光芒萬丈而顯得不怎麼突出,到了孫亮執政,丁奉開始慢慢爆得大名,而三千人的影子就源於丁奉雪夜抗擊胡遵的故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死後,司馬師藉機南下伐吳。派數十萬大軍分別攻擊荊州的南郡、武昌和東興。東興由諸葛誕和胡遵率領七萬大軍圍攻,

是魏軍的主力,而南郡和武昌魏軍為偏師

諸葛恪早在前期就已經重修了東興的徐塘大堤,並且在大堤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城池來據守。東興告急後,諸葛恪率領四萬人援救東興。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作為先鋒,攀山西進,進軍異常緩慢。

這時丁奉看出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向諸葛恪說道:如果讓魏軍搶先佔領大堤,那麼我軍就會受挫。現在應該加緊行軍,搶佔高地。然後丁奉率領三千人倍行前進,此時天降大雪,異常寒冷。丁奉率軍冒著嚴寒急行軍搶先到達了徐塘大堤。

這時魏軍看到雪地裡突然來了這麼少的吳軍,於是哈哈大笑,連長矛都懶得拿起來。接下來的一幕讓魏軍瞠目結舌,只見這些吳兵在雪地裡脫下他們的戰衣,冒著嚴寒,喊聲震天的朝他們殺過來。於是正在喝酒的魏兵一時間大亂,被徹底打垮。

沒等多長時間,後面的吳兵援軍也趕到了,魏兵紛紛逃命,浮橋被踩踏,傷亡不計其數。此一役丁奉以三千兵的劣勢逆襲魏兵七萬人,一戰名揚天下!

丁奉之於魏國根本造不成什麼威脅,但是張遼之於吳國就不一樣了。張遼鎮守合肥以來,只要是張遼活著,孫權都不敢輕舉妄動。甚至於在張遼晚年,垂垂老矣,行將垂死之時,孫權聞聽張遼還在合肥守衛,仍然忌憚的對部下說:張遼雖然抱病,但是還是要千萬小心。

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因此,雖然丁奉也算是東吳名將,但是演義安排這麼一個丁奉一箭射傷張遼,然後張遼箭傷復發病死的虛假故事,難免對張遼不公,也讓人感到憤然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