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炮射無人機”曝光

俄羅斯媒體近日報道,“技術機械”康采恩公司的新項目——用“龍捲風”火箭炮發射無人機已處於結束階段,首個採購方很有可能是外國。俄軍為何要用火箭炮發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發射後還能飛回來麼?

俄军“炮射无人机”曝光

為何炮射無人機?

為了給兇猛武器做校準

俄軍為何要把無人機塞到火箭炮裡發射呢?原因很簡單,為了給遠程射擊的火箭炮提供校準。

火箭炮是一種非常兇猛的武器,每一枚彈藥自帶火箭推進器,因此發射快、火力覆蓋強、威力巨大,戰爭中一旦發射,可以說漫天火雨,落地收命,讓敵人聞風喪膽。早期的火箭炮射程不算太遠,世界上第一款現代化火箭炮、二戰中蘇軍著名的“喀秋莎”,射程不過8.5千米。同時,其射擊精準性不算很好。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發展,當代火箭炮比起老前輩來說,已經有了飛躍的性突破。不但威力增添,而且射程和精準度都大為提高。現在最遠射程已經超過了400千米,命中的精度達到了數米,甚至被稱為“簡約版導彈”。當然,相比普通導彈,火箭彈畢竟彈體本身的結構更簡單。雖然先進技術可以對火箭彈在末期進行一些制導,但最主要的火力控制還是在發射端。簡單說,一排火箭炮打過去,到底有沒有命中敵人、摧毀效果如何、敵人又有什麼新動向,這些都需要及時獲得反饋,便於指戰員得到戰場信息,精確組織下一輪打擊。

但是,如何獲得這些情報呢?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從始至終都對目標戰場有著嚴密監控,比如通過偵察衛星、高空偵察機或現場潛伏人員等。但實際戰場上,如果敵人在信息技術上並不太落後,一般不會給與這樣的機會。所以,過去對於炮兵射擊,一般是通過專門的校射無人機來完成。就是在炮擊之前放出無人機到達敵人陣地上空,觀察炮擊效果,再通過信號將情報反饋回來。這樣一來,無人機“身臨其境”地進行直接觀測,可以獲得最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這種模式,對於射程40千米以內的炮擊,基本是夠用的。但是對於近百千米,甚至幾百千米的遠程射擊,這時候如果還用原有的無人機校射,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首先一個問題是無人機本身的續航能力。一般較為輕型的無人機,它的續航力不會太遠,速度不會太快。幾十千米還能過去,上百千米有時就超出續航力範疇了。太遠了,無人機飛不過去。

其次是能否及時到達的問題。無人機速度不算很快,要飛到的目標距離越遠,需要花的時間就越多。耽誤時間太多,不能及時趕到反饋信息,就可能影響下一輪射擊的精準度。

那麼,能不能早些出發,準時到達呢?由於火箭炮射程遠了,目標區域和炮兵所在區域間隔著上百千米,飛機要準時到達,就得提前出發。可是火箭炮打擊的目標本身很可能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調整,到時候未必能給出這個提前出發的時間。再說,就算無人機能提前出發,這麼長的距離,無人機一路飛過去,不但自身容易被敵方防空火力擊落,而且還有可能暴露我方的打擊意圖,使敵人有所準備。想象一下,如果看到我方無人機急匆匆往某處飛行,該處的敵人就會迅速撤離或者躲進掩體來規避打擊,這也夠讓人鬱悶的了。

針對這些問題,“炮射無人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校射無人機不是單獨飛向目標區域,而是裝在火箭炮裡,跟其他火箭彈一起被髮射出去,與火箭彈同時到達目標上空,然後再釋放出來,進行炮擊校準。

這樣做有三個好處。首先是無人機能夠最快地到達現場,炮彈到無人機就到,獲得最及時的信息。其次是無人機不會提前被敵人擊落或發現,可以保證炮擊和偵查效果。第三,如果改變射擊計劃,只要再發射一架無人機就可以了,非常方便省事,真正做到了機、炮一體,配合無間。

發射哪種飛機?

R90一次性無人機

從現有的媒體披露出的資料看,俄羅斯用BM-30“龍捲風”火箭炮,發射一枚9M534偵察火箭彈。這種偵察火箭彈裡面,包含了一個型號為R90的微型無人機,位於火箭彈的戰鬥部空間裡,取代了原本爆炸彈藥的位置。待這枚偵察彈連同其他用於殺傷的火箭彈一起發射到了敵軍上空,普通火箭彈直接下去大開殺戒,偵察彈則釋放出摺疊的無人機,用自帶的降落傘減速後,打開摺疊機翼,開始戰場巡航,獲取及時的信息數據發送回陣地。這樣,在第一批火箭彈在敵人頭上炸開的瞬間,校射工作也就開始了。

據悉,R90無人機的續航時間為20分鐘,巡航高度為3000米,最大速度為每小時150千米,非常適合進行目標情報獲取以及打擊後的戰場偵察活動。相對於傳統偵察機,這款無人機不需要考慮調用權限以及響應時間問題,可以即時發射、即時偵察。

也許讀者會問,火箭彈打出這麼遠,動輒上百千米,無人機還怎麼飛回來呢?按150千米的時速,20分鐘也只能飛50千米,更何況不可能一直保持最大速度啊。這個問題是不必要的。幹嘛要飛回來呢,用一次性的無人機不就得了。無人機做成一次性的,不但減少了成本,可以增加更多配置,還可以更“肆無忌憚”地使用,而且減少了體積和重量,更有利於發射。

實際上,用火箭炮發射無人機,這個技術本身並不算太難。火箭炮本來就可以配置各種不同的炮彈,包含無人機的偵察彈也不過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種而已。當今世界除了俄羅斯外,我國在這方面也有相應技術儲備和應用。

有了這種炮射無人機,無論是自用還是出口,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遠程火箭炮“看”的問題,從而真正發揮出遠程火箭炮應有的威力。當然,並不是每一輛300毫米遠程火箭炮發射車都必須要裝備校射無人機火箭彈。實際上,每一輪射擊能夠有一兩架無人機去校準也就夠了。

這其實有點類似於幾十年前的夜間機槍射擊。當夜幕降臨時,地面作戰的機槍手,或者在空中格鬥的飛行員,可能根本看不清楚自己的彈道,更不知道是否命中目標。這時候,他們的辦法是在普通機槍彈中插入一些曳光彈。這樣,曳光彈發射出去時,就能形成清晰的彈道軌跡,幫助射手瞄準和調整射擊方向。

為何只能是它?

口徑大,射程遠,加速平緩

實際上,火力校正的問題不光是遠程火箭炮有,其他的遠程大炮也有同樣困擾。那麼,是否可以把類似的模式搬移到其他火炮中,比如能不能用加榴炮也發射類似的偵察彈呢?就目前而言,恐怕沒那麼容易。俄羅斯在火箭炮中採用這一模式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火箭炮的口徑要足夠大。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新時期火炮的口徑整體而言是在逐漸縮小。目前尚在服役的火炮中,200毫米以上的都算比較罕見的。而要在200毫米里塞下一架無人機,哪怕是一次性的也挺難。相反,火箭炮的彈徑是要大得多的。比如此次俄軍的龍捲風火箭炮,彈徑是300毫米,發射袖珍型的無人機就足夠了。

還有更重要的問題,普通火炮的發射,是利用發射藥在炮膛內爆炸產生的推力將炮彈推出。換言之,炮彈獲得的全部動能,都是在炮膛內這短短一截旅程獲得。炮彈在百分之一秒內將加速到幾倍音速,炮彈受到的瞬時推力就相當大。這種劇烈的推力和加速度,對於普通炮彈當然是能承受的,但對於精巧的無人機來說,卻很可能造成損害,使得其光電設備、發動機以及驅動伺服機構等精密設備失靈,影響其發射釋放後的功用。

而用火箭炮發射則不存在這一問題。因為火箭彈本身是帶上火箭助推器的。它的射擊並不是在發射出來的瞬間就獲得最大速度,而是利用自帶的助推器,在一段相對較長時間內持續加速。這樣,火箭彈所承受的瞬時加速度和瞬時推力都比炮彈要小得多。因此,偵察火箭彈內的無人機也就不會被損害。

其實,普通火炮本身對於校射的要求也沒有火箭炮大。目前火箭炮的射程遠遠超過普通火炮。普通火炮最大射程一般是50千米左右,而火箭炮可達上百千米甚至數百千米。兩者射程的距離造成對校射的需求不同。大部分火炮的有效射程內,採用傳統的無人機校對就可以解決。至於少數情況下,需要對遠程普通火炮也採用實時無人機校射的,還可以請火箭炮來幫忙。

誰來發射?

龍捲風火箭炮系統

本次俄軍公佈發射偵察火箭彈的火箭炮,為9K58型火箭炮,又被稱為龍捲風多管火箭炮(即9K58型火箭炮),是由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生產的。9K58系統於1983年設計定型,1987年入役,北約方面稱其為M1983型,是蘇俄有史以來最大口徑的火箭炮。1989年,更加現代化的9K58-2系統開始逐步取代舊型號。目前,俄羅斯擁有約300輛“龍捲風”,白俄羅斯也有50輛左右,據悉印度也正在推動進口。

“龍捲風”系統的作戰單位一般由指揮車和發射車以及其他輔助車輛組成。9K58-2每個團配屬12臺9A32-2型發射車、3臺9T234-2裝填車和1臺指揮車。裝填車的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鐘內將12發火箭彈裝填到發射車上。

指揮車配置了“飼養籠”指揮控制車與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後面拖掛發電機拖車,可自行發電。車內還裝有空調、過濾通風設備和加熱設備,可連續作戰36小時。指揮車內置兩臺E-713計算機、綜合戰術態勢顯示設備、C3I終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機,可為每臺發射車分發目標彈道數據。作戰軟件可以完成接收、處理、儲存、顯示和發出指令;向上報告戰鬥部隊的位置及準備狀況,向下傳達攻擊指令,並以圖表形式指定目標,給出火力分配建議;制定集中攻擊和對敵各縱隊攻擊的火力計劃,計算座標方位角;同時為6門火箭炮計算射擊諸元,根據氣象數據提供氣象報告等任務。

指揮車還配備了兩臺高頻電臺和2臺甚高頻電臺,靜止時能在350千米內進行無線電通信,運動時也能聯絡50千米以內。此外還配有衛星通信車,可通過通信衛星和上級進行溝通;配有中繼車保證通信指揮鏈路暢通。這樣,將指揮車、通信車、中繼車和發射車組成一個扁平化的作戰網絡,整個網絡能隨時獲得來自衛星、指揮中心等的C3I信息,或將基層單位發現的目標信息送給上級進行判別處理,使得整個作戰單位機動靈活地發揮出最大戰力。

“龍捲風”系統的發射車,底盤長度12.4米,寬3.1米,戰鬥全重43.7噸,人員4人,火箭彈質量800千克,最大時速60千米,能夠在戰鬥負載下行駛850千米,還可以爬上30度的陡坡。

它可以發射多種火箭彈,除殺傷子母彈戰鬥部外,還可以使用燃燒子母彈戰鬥部、反坦克子母雷戰鬥部、燃料空氣炸藥戰鬥部,以及本次能釋放無人機的偵察戰鬥部。通過初始段的簡易慣性制導,以及姿態控制、彈體旋轉穩定和自動修正技術,火箭彈散佈精度技術,再加上彈上的自動修正系統、陀螺定向儀和燃氣控制系統等,射擊精度很高。

在齊射時,1臺發射車能在38秒內發射完12枚火箭彈,覆蓋67公頃的區域(基本相當於直徑1千米的圓盤),最大射程70千米至100千米,最大誤差僅有100米至200米。相對來說,之前的“冰雹”火箭炮射程20千米,覆蓋面積4公頃;“颶風”射程35千米,覆蓋面積29公頃,美國MLRS射程30千米,覆蓋面積33公頃。顯然,“龍捲風”與同類產品相比,擁有顯著的優勢。

據稱,在敘利亞戰場上,俄軍最先向敘利亞政府軍提供了“颶風”火箭炮,但效果不佳,因此俄軍在2018年調派了一批“龍捲風”火箭炮參戰,並在2018年6月的德拉戰役中立下功勞,幫助敘利亞政府軍一舉收復了重鎮德拉。而近期俄軍宣佈升級的“龍捲風S”,據稱不但齊射時間縮短到30秒,而且射程可達200千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