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說到橋

銀川人一定不陌生

但說到古橋

又有多少人知曉呢?

今天

我們就來講講

它們的故事吧

南門橋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從南門廣場出發,沿著勝利街一路向南,在近年新闢的小微公園——南塘園一旁,勝利街與紅花渠在此交會,交會處的橋樑,人們習慣稱之為南門橋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融入市井

南門橋過去是銀川人出城南行的一處要津,而更早時這座橋在史書裡被稱作——永通橋。明代嘉靖《寧夏新志》裡記載了這座橋當時的情形:石砌;南北長五丈;橋上柱端飾有小石獅32個,兩端有大石獅8只。可見當時精美。

“過去我們走銀川,都要經過南門橋。”家住望遠的張華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止望遠,甚至靈武、吳忠人來銀川,都要經過南門橋。張華對於南門橋更多的記憶,是這裡的一大片菜地。“那時候這一帶屬於銀川的蔬菜種植基地,站在南門附近,就能看到綠油油的一大片田地。”

如今,古籍中記載的那些精美的石獅,早已不見蹤跡,南門橋也在時代變遷中,被囊括進繁華的市區之中,在川流不息的車流和兩旁的商攤中,若不仔細尋找,幾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南橋市場、南橋名吃樓、南橋大藥房、南橋電器……南門橋,已經和這裡的市井生活融為一體。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融入市井的南門橋。

南塘古景

清代,“南塘雨霽”是當時“寧夏八景”之一。這裡所說的南塘,便是如今南門橋外的一大片區域。

明嘉靖《寧夏新志》記載,永通橋西南的南塘,原來是片積水、沼澤之地,後來由都御史楊守禮主持修建成一處宛若“西湖”的園林勝地,成為人們遊玩的好去處。

南塘古景,到了清代已成“舊址”,到民國時期更是隻能“遙想”。記者訪到的出生於1927年的銀川市民朱文華,說起當年這處區域,唯一與古景有些關聯的是:“出了南關門,東南方向不遠處便是連綿的湖。”似可與當年盛景稍作印證。只不過古時的南塘水域,當更為廣闊、壯觀。

時至今日,這些湖泊痕跡也已全然消失。此處區域,早已是車來人往、高樓林立的繁華鬧市。2014年,作為當年銀川市建設的“11個小微公園”之一,在這片區域新落成一處公園,並命名為“南塘園”。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南門橋旁建起了小微公園“南塘園”。

平伏橋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按《銀川市地名志》中的記載,記者沿著通達街一直向北前進,卻並未遇到志書提到的“鄉村公路跨良田渠處”,良田渠一直和通達街平行向北。疑惑時,旁邊的居民道出緣由。

今已消失的古橋

“平伏橋早都沒有了,通達北街延長之後,良田渠就改道了,現在良田渠和通達街平行了,平伏橋就在如今人行道的這個地方。”在居安家園西門前,這裡的居民指著前面的人行道說。

《銀川市地名志》中記載,這裡“古已建橋”。在居安家園,記者遇到過去平伏橋村的村民,據他們講,從記事起,平伏橋就已經存在了。他們回憶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座橋還是木橋。在此出生長大的馬文華老人說,小時候,他們經常在良田渠邊玩,對這橋印象很深。“橋下是很粗的木頭,上邊是草皮。”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中後期,銀川修建的大多是木橋,鋪上一層木板後,上面就蓋著從灘塗上挖回來的草皮,這種草皮有根相連,不容易散開,能禁得住車碾人踩。

如今,平伏橋不見了,但在這一帶的良田渠,依然能看到曾經沿渠生長的楊樹,繁茂的葉子,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似乎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在不遠處,通達街一路暢通,在建的包銀高鐵也蜿蜒向北。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改道的良田渠與通達街平行伸展。

平伏橋名是方言演化而來?

平伏橋雖然不在了,但這“平伏”二字裡,卻有許多故事。

在《銀川市地名志》一書中記載,清代《寧夏府志》已有“平湖橋”名(推由明平胡堡得之),方言“湖”“伏”音近,“平伏”之名很可能是由之演化而來。

書中提到的平胡堡是哪裡呢?明代萬曆《朔方新志》中記載,寧夏“右屯衛,屬屯堡十有八:……威遠,今改為豐樂;平胡,改為豐樂,今廢。雷福,今改為豐登。”也就是說,萬曆年間,“平胡堡”和“威遠堡”合併,更名為“豐樂堡”。

隨著時間推移,昔日“平胡堡”這一區域,之後又變成了豐盈堡。在1936年的《寧夏水利專刊》所附地圖中顯示,豐盈堡位於寧夏省城(銀川原老城區)西南郊,南鄰“楊顯堡”和“魏信堡”,東近唐徠渠,北連“豐登堡”,西延至“湛恩渠”(今新開渠)以外的西沙窩。正好是明嘉靖年間所建“平胡堡”和“威遠堡”的領地。

可以看出,這片區域的堡子,大多以“豐”字打頭,銀川市地名專家鄭濟洧說,這顯示明代後期良田渠流域已是豐饒之鄉。


你在銀川這麼久,竟然還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古橋?


▲原先平伏橋的位置,如今已是人行橫道。

銀川古橋掠影

◆民樂橋 銀橫路跨紅花渠處。古已有橋。1949年前為木橋,橋旁碑題此名。其南側有原民樂村。

◆掌政橋 銀橫路跨漢延渠處。明代曾於橋西設張政堡,橋以堡名。1949年後,改“張”為“掌”。

◆蝗蟲廟橋 銀橫路跨大新渠處。其附近曾有古廟蝗蟲廟,故名。

◆掌政橋 銀橫路跨漢延渠處。明代曾於橋西設張政堡,橋以堡名。1949年後,改“張”為“掌”。

◆鹼富橋 銀橫路跨惠農渠處。清代始建,傳其周圍多鹼,民以採鹼致富,故名。

◆赤欄橋 解放東街跨紅花渠處,明代嘉靖《寧夏新志》有載。今因地近銀川古城東門,稱東門橋。

◆紅花寺橋 銀通路跨大新渠處。傳清代橋旁有紅花寺,橋以寺名。

◆沙窩橋 銀通路跨漢延渠處。古已有橋,清代即稱此名。

◆閘廟橋 銀通路跨惠農渠處。清代始建。原為帶閘木橋,且橋邊有廟,故名。

◆永通橋 勝利街跨紅花渠處,明代寧夏志書有載。今因地近南薰門(俗稱南門),稱南門橋。

◆老西門橋 解放西街跨唐徠渠處西門橋之北約300米處,清代,因臨近銀川古城西門,稱西門橋,今俗稱“老西門橋”。

◆平伏橋 今金鳳區居安家園西門附近。原為鄉村路跨良田渠橋,今已不存。清《寧夏府志》中有“平湖橋”名。方言“湖”、“伏”音近,“平伏”蓋由之演化。

◆保伏橋 長城路跨唐徠渠處,橋南近寶湖,方言“湖”、“伏”音近,推名由此演變而來。清《寧夏府志》載:“去城西南一里”有“保安橋”,疑即此橋。

◆官橋 今永寧縣官平路跨漢延渠附近。“官橋柳色”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今名大觀橋,附近有觀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